分享

摄影师专栏丨原来自然微距摄影可以这么玩(上)

 hercules028 2016-09-22

卢梭曾把自然比作宏伟著作

人与自然的亲近中

能汲取灵感,摆脱烦恼

获取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如果你也想在自然中放空身心

重拾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

就来看看摄影师【山顽】

对自然微距摄影的独到见解吧!

(注:以下均为NIKON D610拍摄)

自然摄影是什么

自然摄影将自然中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影像的方式向大众传达自然之美,从而引起观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爱惜,起到推动自然保护的效果。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从生态角度来思考的摄影理念。


成功的自然摄影作品除了展示美丽的影像,背后亦应有其社会责任。自然摄影师应将被摄对象的安全放在首位,如果只为拍到可炫耀的作品,而漠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及尊严,这种拍摄行为与生态摄影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不值得提倡。

所以一个优秀的自然生态摄影者应该具备深厚的自然生态素养(包括生态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学知识和野生动植物知识、与大自然相处的技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过硬的摄影基本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情况多变、随机性强、条件恶劣、稍纵即逝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没有扎实的摄影基本功,很难在多变的情况下处理好主体与光影、角度等方面的关系。


由于个人长期拍摄微距题材,针对自然微距摄影总结了以下技巧心得。



f/9  1/160S  ISO 100  

曝光补偿 -0.3  60mm

前期器材准备

自然微距摄影相较自然风光、大型野生动物摄影来说,对于器材并没有很高的要求。 


机身:


如果不过于追求画质的表现,APS画幅的D7100是不错的选择。在微距摄影中尤其是近距拍摄,全画幅相机在景深上会有较大损失。同样距离拍同样大小的物体,APS画幅能获得更大的景深,所以在微距摄影中有时并不需要过度追求全画幅相机。


镜头:


不同的拍摄对象则对镜头焦段有不一样的要求,例如拍易靠近的昆虫、两栖爬行动物等,则可以考虑40mm、60mm、105mm焦段以内的微距镜头;而被摄对象为飞舞的蝴蝶、蜻蜓等,我们可能要用到180mm以上的微距镜头。


闪光灯:


自然光能更好地还原动植物的色彩和质感;而人工光(包括闪光灯、LED手电等持续光源)则能更加自由地控制光线的角度和质感。由于自然微距摄影对焦距离非常短,为了获得足够的景深和安全快门速度,往往离不开闪光灯的配合。


闪光灯的选择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去选择不同档次的灯。一般在野外拍摄,个人建议选择的器材一定要便携和易操作,那么尼康原厂的R1C1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如果想要表现更多层次和细节,可以附加一些柔光罩、反光板来把光质变成柔和的散射光。若想强调氛围或者营造戏剧化的光线,则可以自制或购买闪光灯的束光筒或者使用其它光源(还可闪光灯配合手电筒共同使用,下文有所提及)。


三脚架:


三脚架一般只适合在无风和相对开阔平坦的环境使用。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等把三脚架调整好位置并完成构图,往往错过良好拍摄时机。所以在野外拍摄微距题材的野生动植物,用到三脚架的情况很少。


关于自然微距摄影的几种玩法

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世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组织场景,留意和把握细节,突破传统视角,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的照片。 


巧用大场景,将主体融入环境之中


广角镜头明显的优点,是能在近距离内拍下更多元素。在自然摄影中巧用大视角,纳入更多环境信息,为主体增添场面感,形成“以景带物”的效果。不仅能够体现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广角的视角是人一般视野所覆盖不到的。所以遇到适合的自然环境时,不妨用广角镜头试试,可能会有出奇的效果。



新疆沙虎

f/10  1/30S  ISO 100  

曝光补偿 -0.7  20mm


新疆沙虎,白天隐居洞内,但是有时白天也会见其踪影,主要在雨后出现。主要以蝼蛄、蚊、鳞翅目幼虫,以及膜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为食,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正是它的可爱姿态吸引了众多爬行动物爱好者的青睐,为此它们的处境受到威胁,但庆幸的是它们生活在新疆,还未像东南沿海地区的睑虎那样遭到大数量的捕捉和贩卖。



哈里斯蝮蛇

f/14  1/30s  ISO 100  

曝光补偿 -0.3  20mm+双头微距闪光灯


哈里斯蝮蛇(旧称:中介蝮蛇)是一种惰性毒蛇,看起来懒洋洋的样子,正是这一特点,加上淡色的“服装”,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很难发现它们,这就是它的生存“绝技”。所以在野外活动,尤其是茂密的草丛中,“打草惊蛇”显得尤其重要,在我们发现蛇不踩到毒蛇,我们就是安全的,因为几乎所有蛇类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白唇竹叶青蛇

f/6.3  1/20s  ISO 200 

 曝光补偿 -0.3  20mm


竹叶青蛇,在乡下被称为青竹蛇,但是被称为青竹蛇的应该包括无毒的翠青蛇和绿瘦蛇。体背鲜绿色,是它们隐身于绿色丛林的“迷彩服”,其目的就是不被天敌和被捕食者发现。


虫眼视角,以小见大


低角度拍摄是一种摆脱常规的拍摄方式,往往会把主体表现得高大、宏伟而且挺拔,为观者带来视觉冲击。在自然摄影中虫眼独特的视角将给予我们自身不同的感受。当然要取得这种效果,我们必须放低姿态,不嫌脏、不怕累;尽可能下蹲,甚至卧下;有时还需把相机放在地面上,依靠经验取景。



f/18  1/160s  ISO 100 

曝光补偿 -0.3  60mm+双头微距闪光灯



大树蛙

f/10  1/200s  ISO 100  60mm+双头微距闪光灯


大树蛙生活于海拔80~800m山区的树林里或附近的田边、灌木及草丛中,偶尔也进入寺庙或山边住宅内。在南方城市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树蛙,它的趾具有吸盘,有很强的攀爬能力,所以在山区我们能在很高的树上见到它的身影,晚上会出来捕食金龟子、叩头虫、蟋蟀等多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


巧用快门速度,控制画面的动与静

很多朋友看到白唇竹叶青幼体即能想到是使用慢速快门拍摄。如果提到使用双重曝光的技巧,可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唇竹叶青幼体

f/13  13s  ISO 100  60mm+双头微距闪光灯



斑腿泛树蛙

f/13  13s  ISO 100  60mm+双头微距闪光灯


斑腿泛树蛙由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比较强,海拔80~2200m的丘陵和山区,在各公园、菜园、果园等人工环境也能常见它们的身影。偏好利用农用蓄水池、水桶进行繁殖,非繁殖季节喜欢躲在竹筒、PVC管休息。在台湾来说却是外来种,2006年在彰化发现,扩散非常快速,可能随着盆栽植物扩散,2012年已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台中、彰化、云林、高雄、屏东发现其踪迹。


斑腿泛树蛙对自然爱好者来说是很常见,这类没有夺人眼球的突出特征的被摄物,很少受到自然摄影爱好者的青睐,拍得好的寥寥无几。那么想拍出让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作品,则可以尝试不同的拍摄技法。例如上图的【斑腿泛树蛙】选择超慢快门速度,并创造前景,营造梦幻气氛。



想了解更多关于

自然微距摄影的摄影技巧

下期摄影师专栏

摄影师【山顽】将继续与你分享

敬请期待!



点击图片查看近期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