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公众号: 赚钱的奥秘在哪里?

 昵称36767522 2016-09-22

市民正在扫描二维码参与商家活动。 本报记者 姚 凡 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孕育出了一个名为“自媒体”的社交平台。走在街上,“低头族”随处可见,每天抱着手机时刻“刷屏”大有人在,微信、微博上的浏览量和点击量每天又何止千万。庞大的点击量带来了新的商机,微信公众号也成为赚钱的新模式。连日来,记者对微信公众号如何赚钱这一课题,采访了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省城市民和社会学专家,探索微信公众号赚钱背后的故事。

现象:微信扫码随处可见

现如今,行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随处都可以看到商家微信扫码的活动。大到连锁企业,小到个体经营户,这种营销方式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7月16日,记者途经省城并州路广场附近,几个年轻的女孩子围在一起拿着手机在扫二维码。这是一个做酸奶减肥套餐的个人在做宣传,扫码后每个人都能得到特别配置的酸奶减肥套餐一份,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张体验券,爱美的女孩子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免费的美丽体验。

“你看,这是我刚刚扫码得到的一个自拍杆。经常出去玩,拍照不方便,一直想买一个,没想到今天扫码就得到了一个。”7月17日在省城学府公园门前,王楠楠拿着扫码得到的自拍杆高兴极了。

赠送自拍杆的企业是小店区的一家农产品配送园区,工作人员张女士说:“我们今天在这里搞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扫企业的二维码,了解企业的产品,也便于我们进行销售。”

“我被朋友戏称为‘吃货’,手机上扫了很多二维码随时可以吃到美食,像今度、双合成、梅森凯瑟、串串叔叔……看到哪家搞活动,我就去购买,既便宜又省事,对我来说非常实用。”25岁的马玲艳拿着手机查看当天的商家活动内容。

“我现在退休了,最近跟孩子学会了怎样玩微信。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和养生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在大街上遇到这样的扫码活动,我一般都会扫,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企业的赠品,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带孙子。”65岁的张大爷说道。

原因:微信公众号可以赚钱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和个人如此热衷于扫码活动,记者走访了解到,对于消费者来说,扫码可以获赠一些小礼物,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的优惠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扫码就意味着赚钱。

那么,微信公众号赚钱的奥秘在哪里呢?首先是卖产品,可以跟微商联系在一起,记者不用多解释,人们对这种营销方式已经比较认可。另一种方式就是卖服务。“我设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有近500名会员,大多都是老客户。”兔子摄影工作室的负责人李晓惠告诉记者。

李晓惠说:“通过微信公众号,我们定期向客户传递相关活动信息。工作室有了新项目也会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告诉消费者,这种长期持续不断的信息服务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利润。”

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号赚钱还有一种途径,微信公众号所有者通过“发广告”来赚钱。张攀是省城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今年上大三,非常热爱写作,他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后,由于文章质量非常高,很快开通了原创功能,不久后,赞赏功能也迅速开通,随之粉丝量开始骤升。于是,就有了一些广告,每个月竟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张攀告诉记者:“自2014年7月微信公测以来,微信平台将广告准入门槛从10万元调低至5万元。这也就是说,你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如果粉丝达到5万,就可以向腾讯申请成为‘广告主’,就可以在自己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后面附带广告链接,收入则按照链接的点击数量来算,一次点击可以赚大约5毛钱。如果你的微信公众号有5万粉丝,每天有5000人点进广告,你也可以日收2500元。”

观点:“扫码”应安全第一

7月23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扫码现象观点不一。“中北大学里经常有扫二维码的宣传活动,大多是学生为企业做推广,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中北大学大四学生王军宏告诉记者,“我们即将踏入社会,这也是我们了解社会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对于积攒社会经验来说非常有益。”

“一般有送礼物的话都会去扫码。”52岁的乔金兰说道。记者问会不会长期关注该公众号,她说:“企业总是持续推送广告,而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很烦人,一般都屏蔽掉或取消关注了。”

对于普遍存在的扫码现象,省内一些专家也有他们的看法。“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微时代’,吃住行游购娱,基本上都可以用微信的各种功能来解决,商家纷纷抢占市场蛋糕,但我们更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山西商务学院副教授徐俊说道。

徐俊说:“我听到一个案例,扫一次二维码关注,然后发10元钱的红包,就免费给邮寄一块价值500元的手表。事情过去几个月后,公众号所有者不停地要求关注者发红包或者打款,否则就利用得到的家庭信息进行威胁。市民若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立刻报警,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谭克俭教授告诉记者:“一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吸粉’,采取互动游戏、个性分析等方式挖掘用户信息,这明显就是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一种手段。获取信息后,他们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甚至诈骗。”

谭教授说:“一般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锁定的个人身份资料和数据都属于个人信息。在今天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信用记录、邮箱地址等数据信息尤为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护。”

作者:姚 凡 实习生 仝婧禹

责编:小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