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传统、地域特色和民风,构成了它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和城市品牌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前瞻性地具有导引城市方向的作用。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无锡精神到底是什么? 城市精神,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先来回顾锡城宋代以来的历史。
看完这段历史,润泽君知道绝大多数朋友都会问出一个问题:一个县,凭什么可以脱颖而出,变成一个地级市呢? 此前文中,润泽君曾经说过,太平天国运动给苏南各府县造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江宁府和苏州府,几乎是奄奄一息。战后,苏南各府县纷纷开展复兴运动。然而,受制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苏州府、常州府的复兴策略还是围绕着农业进行,对于”商业“的兴趣并不是很大。但无锡县则率先开始进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致民国时期无锡县成为了中国第四大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公私合营,逐渐取消了民间资本。但是无锡依托此前的雄厚基础,还是保留了一些工业的底子。改革开放后,无锡又率先打出了乡镇企业的牌子,工业底子厚积薄发,1981年就成为了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无锡市又成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 结论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凡是坚持这一信念,无锡就可以超越;凡是怀疑这一信念,无锡就会落后: 清朝末年,当苏州、常州等地还在坚持农业为本、重农抑商的传统思维之时,无锡敢为天下先,率先发展民族工商业,一批民族工商业者应运而生。一时之间无锡成为了全国工业中心城市。等到常州苏州等城市终于开始发展工商业时,无锡已经一骑绝尘。 改革开放时,苏州依旧紧抱以国企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不放松,而无锡则开始发展乡镇企业。等到“苏南模式”成型之时,苏州常州才开始追赶,彼时的无锡已经占据一定的位置,轻易无法撼动。 上世纪末,当周边城市仍旧以工业为主发展时,无锡率先引进CCTV影视基地,打造了三国城、水浒城和唐城;又开发了灵山大佛、太湖乐园等著名景点。相信锡城绝大多数80后、90后都有到上述景点春游的经历。彼时淹城还淹着,嬉戏谷还是一片山林,苏州乐园还没开始。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评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紧跟形势申报了这一称号,借机用多年来的积淀开发了新城区,打开了城市骨架,开始对无锡进行追赶。而此时的无锡却拒绝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对解放路以内的老城区进行大肆破坏,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厚重积淀都用于老城翻新。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上世纪最后十年,苏州建成区扩大了近一倍,而无锡则仍旧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建成区几乎没变。自是,苏锡发展开始倒挂。 别人发展第一产业,无锡已经开始发展第二产业(清末民初) 别人发展国有企业,无锡已经开始乡镇企业(改革开放初) 别人发展第二产业,无锡已经开始涉足第三产业(上世纪末) 别人发展第三产业,无锡已经开始开发物联网(本世纪初) 如果不是敢为天下先,无锡怎么可能在夹缝中生存、壮大,乃至胜出?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对于无锡来说,是要做大二产, 做大半导体,做大加工行业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好比是诺基亚坚持塞班系统、飞利浦坚持做超长带电的功能机, 你的产品再经典、再超长待机又怎么样?这已经不是市场真正的需求点了。 所以,这样理解工匠精神是相当形而上学的。 工匠精神应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敬业。有了敬业精神,企业家才会有将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的不竭动力,才能够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 第三,执著。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 创新、敬业、执着,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对应到无锡,如果官员坚持创新、敬业、执着,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负责招商的做好对外招商,负责建设的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拆迁的做好项目拆迁保障……无锡怎么会差呢?
一个城市不能否定自己的历史,就要被历史否定。产业和城建双轮驱动,官员各司其职,领导高瞻远瞩,充分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无锡何愁不能复兴? 锡影润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