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二)25

 东来医疗 2016-09-22

阳明白虎汤主证与米的煮法

那我们上次呢,讲到的这些条文啊,我是想说,再讲一下那个白虎汤的结构。本来呢是要讲白虎汤,可是其实白虎汤的几个主药,知母啊、还有石膏这几种药,我会觉得今天也讲不完。可能是因为昨天吧,昨天的课上得有一点拖时间,变得知母跟石膏都来不及讲,因为我们这个礼拜天的课跟礼拜六的课同步嘛,所以就变成说啊,不太能够把这个,即使我时间有剩我也不能往下讲,因为要跟它同步。

那这个它说“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那“大汗出后,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伤寒哦我们一般说,阳明病的这个主证。那同学,阳明病的脉跟太阳病的脉有什么不一样啊?阳明病的脉是洪的对不对?洪脉的话,它就是跳动起来不但是上下起伏很大,而且是很有力量的叫做洪脉。那在伤寒例还是《热论篇》里面讲到洪脉的时候,会说这个阳明的脉是长脉。但是我觉得讲到长脉,其实对同学的学习有一点负面的效果。为什么呢?当一个脉很有力的时候,它当然会让你觉得它整条脉是好像很明显一整条,就称为长脉嘛对不对?可是这样子就会让同学跟弦脉分不出来了,那个少阳的弦脉。虽然我们明晓得说洪脉以结果论其实也会呈现出长脉的状态,但是我们在抓这个脉的特征的时候,我想我们不要用长脉去抓它。就是,洪脉就是你会感觉得到这个脉比你平常把到的自己啊有力量非常多,然后上下起伏很大。其实如果你是一个太阳病的感冒,你也会从脉有没有起伏的感觉,感觉出里面有没有热,你会感觉得出来的,像在那个桂二麻一汤、或者什么桂二越一汤的时候都会有那种脉的感觉出来的。那阳明病呢其实说是阳明啊,像白虎汤等于在太阳篇就登场了嘛;像小柴胡汤也是在太阳篇就登场了,那它也是少阳篇一个代表的方子;真武汤也在太阳篇就登场了,所以基本上学完了太阳篇很多六经的重要方其实都学过了。

那这里我们来看看阳明病,它是一个我们的抵抗力的战场,从这个营卫二气的区块转移到了肌肉的系统里面。那要清肌肉的热,用石膏真的是蛮厉害的,就是石膏一下去,就是白虎汤喝下去之后,这个人微微出一点汗,然后那个烧立刻就退了,是蛮戏剧化的。可是呢,我这话如果是比较熟悉《伤寒论》的人,这话就不用听了。但是对初学者来讲,如果一个人高烧不退,只是高烧不退的话,我们是不可以说这个人是阳明的。这样明白吗?高烧的昏迷有可能是真武汤证;发烧到39℃可是还要裹棉被,那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发烧到抽搐,那可能是用葛根汤或者桂枝加栝楼汤之类的,其实烧到几度并不是一个能够辨别阳明病的一个指标。辨别阳明病的指标是脉要洪、有力,这是一个,然后呢他要出汗,而那个汗已经不是前面讲的那个桂枝加附子汤的虚汗了,而是因为他这个人本人觉得很热很烦,所以会出汗。所以桂枝加附子汤的人出一身汗是裹着棉被,披着衣服在那边出,因为他会觉得有点寒冷的感觉。可是,阳明的出汗是,哇,衣服都要扯开,棉被都要踢掉出汗,所以动作是不一样的。还有呢,这个烦的感觉我想多少会有,有里热的人大概都会有烦的感觉。只是,将来讲到大青龙汤,可能会跟同学讲,烦的感觉也不见得是在心情上,有可能在手脚、肢体啊,就是有身体感的烦,不一定在心情上面。

那至于说,白虎汤证更口渴的话,就用白虎加人参汤。那这个怎么讲呢,辨别阳明的这些点,就像刚刚跟同学讲,有个小故事,有人学经方,只因为他口渴、只因为他出汗、只因为他便秘,就大吼一声“大承气汤”。所以,有些东西我们不能用片面的症状来决定它,像白虎汤证,脉洪大、渴、热、出汗,这一定是一整套的啊,那这些事情跟同学先讲一下。还有呢像是,白虎汤啊,一般来考量这个方的时候,大概都会觉得这个方是治疗我们身体里面又热又燥比较多一点,不是又热又湿。阳明的这个病如果是又热又湿的时候呢,在阳明篇里有另外一个区块,里面的方剂是治疗发黄的。就是当你变成,在中国人的六气来说的话,又热又湿的时候,人会变成我们现在西医说的黄疸的样子啊。所以,又热又湿的时候是阳明篇里面的另外的一个部分,那基本上白虎篇是治又热又燥的。后来时方的世界,有人把白虎汤改造成白虎汤加苍术,又能治热又能治湿,因为苍术是一个很能燥湿的药。

如果是下次上课的话,跟同学就要讲到说,讲知母的话可能就要跟同学说一说这个,因为知母是一种又寒又很润的药。相对来讲,就有又寒又很干的药,像黄连、黄柏、黄芩都是又凉又干的药。寒凉药里面哪些是干的,哪些是润的,各自入上中下焦哪一焦,这个可能要帮同学稍微画一个框架。

那还有就是石膏在用起来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一下用量的问题。《伤寒论》有些方啊现代人觉得没有效,是因为用量把他搞死了。像石膏如果用得太少,根本就没有用。像生石膏我治小朋友是一两起跳,治大人是四两起跳,现代剂量的一两和四两,不然的话用起来没有感觉。还有在米这个事情上面的话,白虎汤里放米的问题,其实张仲景跟从前的《汤液经法》是蛮不一样的。在那个《汤液经法》就是说《辅行诀》啦,在前面不是发给同学《辅行诀》的一点内容吗?那它里面那个其中的六神之汤有白虎汤嘛,那小白虎汤就是《伤寒论》的白虎汤,大白虎汤比较像是《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我们在《辅行诀》里看到白虎汤它的煮法啊都是先把米煮熟,然后呢再把米捞掉,然后用那个煮过米的米汤水去煮其他的药。在《辅行诀》里面,白虎汤跟麦门冬汤啊都是煮成6碗,然后一次喝两碗,反正你渴嘛你需要水嘛,我给你水呀,就是这样子。可是张仲景的话就还是维持在一次一碗的那种吃法。那张仲景的煮药法在这里跟《辅行诀》有一个蛮不同的点,我看下次能不能整理得出来,就是张仲景在用到米这味药的时候,你会看到他有时候只放0.3碗的米,可是要煮多久;或者是放0.6碗的米要煮多久,然后放0.5碗米要煮多久。那你会看到说,哦,原来张仲景制药的思考里面有他自己的一个逻辑,那个逻辑不是来自于《辅行诀》,因为《辅行诀》都是煮一样久。如果你要让这个药进到肺部去干什么,你必须放多少量煮多久。同样是白米,如果是要进到肠子去干嘛的话,你必须放多少煮多久,然后怎么样会让它到哪里去。那这个东西,其实,光是一味白米啊,张仲景的这个做法上面就可以稍微做一点分析跟研究,那更何况是其他的药了,这样子的感觉,那其它的就下次再来说好了。

今天就比较早下课,因为是这样子啊,我现在看到米这个东西感触是比较深,因为我上个礼拜发给同学的讲义里面才写说,米这个东西会“实毛窍”。(JT板书)这样子看得懂吗?后面有没有同学会觉得太潦草,就是上次的讲义里面有一个小文章,它写说如果是喝那个煮得很好的稀饭的话,它会让这个感冒发不出来。但是在台湾可以放心,因为台湾的稀饭都煮的不怎么样,跟真正的那个广东粥是不能比的。那从前我不太了解到这个东西有多严重,甚至有香港的朋友问我说,我们广东人都说感冒不能喝粥,是不是这样子?我就会顶回去说,《伤寒论》不是说要喝粥发汗吗,怎么会感冒不能喝粥?结果讲过这话,遭报应了。我这个礼拜其实我病得很厉害,礼拜一礼拜二吧,我跟两个小助教去香港吃东西。那因为香港旅馆的冷气开得太强,然后第三天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两个手臂很酸痛,就是得了麻黄汤证。可是我因为喜欢吃香港一家最好的粥店的粥,我就早上跟大小助教说,拜托,我们去吃粥好不好?我现在很不舒服,很想去喝粥。然后就去喝了那种真正火候有到的广东粥,然后等到那天盯着玩,玩玩回到台湾马上跟陈助教要麻黄汤吃,我说我得了麻黄汤证,我要麻黄汤。因为我在香港的时候,一面逛街一面买毛衣啊,到飞机跟飞机小姐要棉被啊,因为助教在旁边还在穿短袖呢,这就是已经是很明显的麻黄汤证了。那就跟陈助教要麻黄汤啊,然后就在晚上吃药发汗。结果,我平常麻黄汤这么猛的药,我是吃1公克2公克就很轻松地一身汗,就麻黄汤证就解除了。结果那天吃一吃没效,再吃一吃没效,再吃一吃,我那天晚上科学中药的麻黄汤我一共吃了14公克还没有发出汗,里面已经像火烧一样,因为麻黄汤吃一点点马上这个热就出来了,可是我吃到14公克,一点汗都发不出来,可是呢里面已经都烧得受不了了。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说,哇,果然广东粥有那么厉害。

所以张仲景说,让我们先吃桂枝汤再吃粥,不是先吃粥再吃桂枝汤,的确是顺序上有一点道理的。那可是呢,发不出汗我也不敢再发了,因为已经麻黄吃到那么多,肾阳已经被拔出来了,我已经腰都直不起来了,所以后来就是吃什么真武汤啊什么的医到还好,所以昨天的上课我就好像一直在恍神,就讲得特别的慢。所以就变成今天的课好像上课的量不足,因为昨天就是讲得很慢很慢,然后就很快时间就过完了这样子。所以,现在看到白虎汤里面要放的米,看到米这个东西其实感觉是很复杂的,这个礼拜因为它的关系,我才把这个东西编进讲义,发给同学说,哦这个很重要大家要晓得,然后自己就犯了,就踩了那个地雷啊,大概是这样子。不过下礼拜如果讲到米的话,真的要教同学怎么煮粥啊,怎么怎么炖广东粥这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