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歌结构技法——运用起兴 [原创]诗歌结构技法——运用起兴](http://image100.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9/2221/80617471_1) 素心春剑
诗歌结构技法——运用起兴
王大可(可子可可子;王大可wdk)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源远流长,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对于“兴”,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道:“兴,起也。”指的是“兴”的本义,即起头、发端的意思。而对于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的“兴”,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诗集传》中有过简明通俗的诠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换句话说,“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因此“兴”也可称作“起兴”。
起兴的艺术手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放在诗歌的开头,用来引起所咏之事(事物),既有开头,也有启发的意思。第二种是含有比喻的兴。第三种是含有寄托的兴。
第一种手法,引出所咏之事(事物):
先试看诗经《国风·秦风·晨风》,全诗共三章,列出首章: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鴥(yù):鸟疾飞的样子。晨风:即鹯(zhān)鸟,鹞鹰一类的猛禽。钦钦:忧而不忘之貌]
文意是: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怎么办呵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
飞鸟倦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在外的人却不想回家,把家遗忘。可见开头两句,与后四句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它仅仅作为发端,作用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使下文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我们再往下看:
西北风刮得冷森森,
什么人留下出门人?
********
日头出来一点红,
出门人儿谁心疼?
********
月苗苗出来一点明,
出门人儿谁照应?
********
雷声大来雨点小,
出门人儿真心焦。
********
青杨柳树十八条川,
出门容易回家难。
********
山羊绵羊五花羊,
何时会到本地方?
以上几句摘自陕北民歌《信天游》。毫无疑问,每一节(两句一节)的第一句都与第二句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是单纯的借物起兴手法。
诗歌的近亲——歌词也有使用起兴手法的时候:
万泉河水清又清,
我编斗笠送红军,
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家亲。
这是经典红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歌词。看不出首句“万泉河水清又清” 与下面三句有逻辑和意义上的联系,但作为起兴,它却起到了唤起情绪和调节韵律的作用。
第二种手法,含有比喻的兴: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张九龄写过一首名为《感遇·江南有丹橘》的诗作: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首五言古诗语气温雅醇厚,看似赞颂丹橘,实则另有深意。的确,此诗不显痕迹、不露圭角地既表达了诗人自己因正直而遭受排挤的悲愤之情,又期望朝廷再次启用自己的意愿。起始两句表面写丹橘经历了严冬仍青葱翠绿,实际上是诗人以橘树来比喻自己坚贞、高尚的节操。可见这两句是“比喻”,但又是引出下文的“起兴”。所以这两句可看成是“含有比喻的兴”。
第三种手法,含有寄托的兴:
不妨一读苏轼借物比兴、托物咏人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鴻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三年时所作,被古今诗评家誉为词中名篇。一二句写月夜更深漏断时的远景。三四句是不常见的在词(诗)“中间”的起兴,引出了下阕的内容。这两句写夜虽深,但“幽人”仍在独自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既写了人,也写了鸿,把人的精神感情与鸿密切联系了起来。下阕四句是对鸿的具体描写,却处处写的是人的处境和心境:既吐露了处在逆境中的孤寂心情,又表白了自己的坚定态度。这是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前人认为的“寄托”。
我们再看一首继承起兴手法的新诗: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是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中国早期的白话诗。作者除了创造并在诗中首次使用了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字外,还在诗中运用了“起兴”手法。全诗四个诗节。每一节诗的前两句均为借景物起兴而引出后两句的抒情。很明显,客观景物微云、微风、月光、海洋、水面落花、水底鱼儿、枯树和野火等,与“教我如何不想她”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到了引起情感、调节韵律的作用。
2014.8.9于四川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