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麻杏甘石汤

 我是法权 2016-09-22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麻杏甘石汤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志龙 黎崇裕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方歌】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解】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足以招祸。故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津液也。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方证要点】

1、邪热壅肺证:以汗出而喘,有大热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身热咳喘,咳逆气急,有汗,鼻煽,咽喉肿痛、鼻渊头痛、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2、常用于流感、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猩红热、麻疹、肺炎、鼻渊、荨麻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眼球突出、麦粒肿、痔疮、遗尿、尿路感染等属于邪热壅肺,外邪未解者。

3、体质要求:大多身体状况较好,皮肤比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口渴,不恶寒,或恶热喜冷饮。其人多痰液,鼻涕粘稠,口干口苦等。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都可以治咳嗽喘息。麻杏甘石汤证是由肺热引起的咳嗽喘息,故而有口渴、痰稠、脉数等肺热症状;而麻黄汤证是由于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喘息,故而无烦渴、思冷等内热证状。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大青龙汤:都可以治疗外寒内热证。麻杏甘石汤证是表寒轻而里热重,故而以汗出而喘为主症,故重用石膏以清热;而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重而里热轻,故而以无汗烦躁为主症,故重用麻黄以解表,为仲景发汗之最重剂。

【原文】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医案举例】

1、哮喘案(黎崇裕医案)

侄子,五岁,感冒后老是有哮喘的情况出现,那哮喘的声音用客家话说就是“像鸡拖哈一样”,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一感冒就转为肺炎,经常要去输液,曾经找过家乡比较有名气的中医看:说是先天不足,可以不用治疗,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免疫力的提高,自己会慢慢好起来的,现在治疗的话也是不好治疗。

问诊:大小便都正常,近来喘的比较厉害,特别是晚上睡觉一躺下就看见他很痛苦的样子,好像是喉咙里面有痰,老是在那里做咳的动作,但是平时白天咳痰并不是很多,睡眠和饮食皆可,舌脉不详。

处方:

麻黄1g 杏仁2g 甘草1 g 豆腐5块一剂

用法:麻黄,杏仁,甘草及豆腐共煮1小时,去药食豆腐饮汤,分早晚两次服。

后哥打电话过来说,当初给他儿子吃豆腐的时候不愿意吃,只是把那个汤喝了,但只是用了一次就完全好了,现在孩子上学去了,一点问题都没有。

本方系朱世增先生考察长白山脉时,一老妇所赠,自云为家传秘方,试之临证,对于小儿哮喘却也每有良效。朱世增先生云:细嚼方之组成,乃麻杏石甘汤去石膏,加豆腐而成,是去石膏,还是漏写石膏,实无可考。笔者按:非漏石膏也,乃因小儿脾胃娇弱,恐石膏寒凉伤胃,豆腐乃由豆浆因石膏而成,客家人谓豆浆性热,豆腐脑(豆腐之原型)性凉,乃因石膏故,用其豆腐缓石膏之性,实乃麻杏石甘汤之变方。豆腐里面用的是煅石膏,蒲辅周先生云:石膏,其性辛甘寒,煅之清胃热之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6~9 g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而解肌退热则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此处用石膏非为解肌而设,由药测证,此方适用于痰热哮喘,脾(胃)乃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借煅石膏之清胃热之力断其根源。

2、肺炎案(俞长荣医案)

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我及某医师会诊。患者体温40℃,脉象洪大。我拟给与麻杏甘石汤,某医师不大同意。他认为痰中夹血,难胜麻黄辛散,主张注射青霉素兼进白虎汤。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固未尝不可,但用之少量无效,大量则病家负担不起。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汤清热见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则不若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夹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

石膏72g,麻黄9g,杏仁9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

服1剂后,证状减约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蒌贝温胆汤、生脉散合泻白散2剂,恢复健康。(本文转自拙著《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