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世绘】从传统到创新,她与昆曲的一生缘分

 汐钰文艺范 2016-09-23


非遗小档案


昆曲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渠天凰



上世纪60年代,渠天凰(饰吕布)与同学登台演出昆曲《小宴》



一个上午,记者走进天津市河西区文化中心三楼的一间教室,只见一位老师步履轻盈地边示范边给学生指导戏曲表演动作。举手投足之间,很难想象她今年已经75岁高龄了。


她便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戏曲教育家渠天凰。虽然年过古稀,但是渠天凰依旧指导后辈,登台演出,这一生,她总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总是竭尽所能为昆曲的传承奔忙。



渠天凰在天津戏曲学校学习了8年,那时,别的同学一年开一出戏,她一年能开四出,别人要学习近一年的《贵妃醉酒》,她仅用40天就学会并演出了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是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昆曲素有“百戏之祖”的雅称,现今中国的许多地方剧种,都曾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渠天凰出生在山西太原,新中国成立前,随父母来到天津定居。她自幼便展露了极好的艺术天赋,1956年,渠天凰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随河北梆子名家梁蕊兰学演梆子剧。后来学校成立了京剧班,由于成绩突出,她被安排到了京剧班,跟随有“艺兼梅尚”美誉的大家杨荣环先生,学演梅派和尚派的精品戏。因为各方面基础扎实且有天分,渠天凰进步速度飞快。那时,别的同学一年开一出戏,她一年能开四出,别人要学习近一年的《贵妃醉酒》,她仅用40天就学会并演出了。


渠天凰在天津戏曲学校学习了8年,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练功。她回忆,那时候她没有一天晚起,就连别的同学去看电影时,她都在练功。唱功、理论、身段、步法、眼力、手势以及刀枪把子的训练,一个都不能少。


在渠天凰看来,这一切和她的性格有关,“我父亲50岁时才有的我,视我为掌上明珠,我从小就很要强,总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让父亲高兴。”1960年,由于工作需要,她改学昆曲,师从著名昆曲教师田瑞亭。当时天津很缺乏昆曲老师,她便去北京、石家庄、上海等地学习。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昆曲演员,渠天凰有幸得到朱传茗、丛兆桓、周铨庵、田菊林等诸多昆曲大家的亲授,学习了《长生殿》《百花赠剑》《牡丹亭·游园惊梦》《思凡》等十多出戏,整日陶醉于昆曲清新典雅的氤氲之中。



上世纪60年代,渠天凰在北京演出《挡马》,饰演杨八姐



那时不论是在正规剧场还是乡间地头,她都一丝不苟。最多的时候会有上万人来看戏,当年没有麦克风和音响,全凭演员的基本功


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曲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多年来,渠天凰兼攻南曲与北曲,她体会到,昆曲之南曲优美柔媚,念白为苏州地方语言,入声字较多,而北曲念白相对激昂,刚柔并济,词句相对简单易懂。对比京剧,昆曲并不是一种简单好学的戏曲艺术,“最初学习时,感觉昆曲念白文言较多、典故多,并不是十分好懂。学昆曲的另一个难度在于,它的唱腔多变,一段唱起来五六分钟不断且没有间曲,对于演员的唱功是很大的考验。”


凭着极好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渠天凰很好地掌握了昆曲艺术的演唱和表演技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登台演出京、昆剧目,“曾经在天津市各大剧场演出,每次演出时,不仅戏院座无虚席,周围还有很多人站着看戏,当时我们的戏很受欢迎,我想是因为我们都是孩子,观众喜欢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吧!”


渠天凰回忆,那时的她是演出主力,由于兼备文戏和武戏,虽然精彩异常,但也令她极为疲惫。那时不论是在正规剧场还是乡间地头,她都一丝不苟。最多的时候会有上万人来看戏,当年没有麦克风和音响,全凭演员的基本功。


1964年,渠天凰进入天津京剧团并成为剧团的台柱子,工青衣、武旦,并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时期。那时,她饰演过《奇袭白虎团》中的崔大嫂、《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李妻,《草原小姐妹》和《师生之间》共演出了两百多场,最多时一天就要演三场。



2011年,渠天凰出演昆曲《墙头马上》时上妆照



在昆曲的创新上,渠天凰也从未止步。2014年的天津大礼堂,她与南开大学的周青教授合作了一场“弦歌雅韵——周青古琴昆曲暨古典诗词演唱会”,以诗词编曲,采用昆曲和琴歌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吟唱和表现古典诗词


和她当年上学时一样,戏校的学生很小就要住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在很多方面对学生给予照顾。


为了不耽误学生练功和学习,那时渠天凰早上四五点钟就要上班,6点叫孩子们起床。在戏校,她身兼数职,不光要当班主任,还承担全面课程教授,是全校教授剧目最多、课程最多的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培养了上百名戏曲人才,其中不乏活跃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佼佼者。


自上世纪20年代起,天津一直是北方的昆曲基地,很多北京名角来天津曲社唱曲,从此走红。然而,这些年,因为昆曲剧目古老、古典词意深刻,学习的人又很少,很多剧目都在渐渐失传。


一直以来,渠天凰总是说,自己多传授些,国家的艺术就少遗失一些,尤其是退休后,她便有了更多的时间专门传扬京剧与昆曲。


如今,渠天凰所在的天津昆曲研究会是天津一家注册的昆曲培训机构。此外,今年在河西区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她在这里成立了“昆曲《牡丹亭》培训艺术班”,向青少年传授传统剧目。


渠天凰为人热情、真诚,她非常希望年轻人来学习昆曲,有时候年轻人向她求教,她便邀请他们来自己家,并请他们吃饭。遇到好苗子,她就特别高兴,连说带做地教,她还常常自掏腰包,购买一些小道具、小服饰,好让学生们快速进入角色。记者采访那天,渠天凰正在闹牙痛,但是面对一个年轻的学生,她依旧坚持指导到中午才结束。就是这种倾其所有的教授,让大家受益匪浅。


在教学的同时,渠天凰还经常登台演出,无论是《百花赠剑》中英姿飒爽的百花公主,还是《牡丹亭》中伤时感怀的杜丽娘,年逾七旬的渠天凰演来都清丽娇美、歌喉婉转,令人迷醉。




渠天凰和学生张火丁(左)合影



在昆曲的传承中,她提倡以继承传统为主的理念,但现在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她也赞同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她很佩服几年前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昆曲剧目——青春版《牡丹亭》,“白先生精炼了《牡丹亭》的原本,却丝毫没有背离原著的初衷,也没有离开昆曲的特色,在表演上有很大的创新,这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形体表演的丰富可以加深观众对念白的理解。”


在昆曲的创新上,渠天凰也从未止步。2014年的天津大礼堂,她与南开大学的周青教授合作了一场“弦歌雅韵——周青古琴昆曲暨古典诗词演唱会”,以诗词编曲,采用昆曲和琴歌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吟唱和表现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不是平淡的吟咏,而是用昆曲的形式唱出来,有高亢,有起伏,柔情缠绵,大受欢迎。这样的结合,也展示了昆曲的传统魅力。”渠天凰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传授、排演更多的昆曲剧目,让更多人关注昆曲。


本报记者 肖明舒

照片由渠天凰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