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繁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古塔,起源于古印度,原本是一种佛教建筑,作为埋葬舍利、埋藏经卷之用的,旨在纪念死者。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塔这种建筑形式与中国的重楼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各种式样的塔,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江苏境内拥有众多古塔,2005年江苏移动公司为此发行了一套“江苏古塔”充值卡,编号为2005—T—9,全套4枚,面值均为50元。此套卡精选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苏州罗汉院双塔、苏州瑞光寺塔、连云港海清寺塔4座名塔,向人们展示了江苏的悠久历史和古塔文化。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该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塔身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罗汉院双塔:位于城内凤凰街定慧寺巷,唐咸通二年(861)建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东西两塔,寺殿已废,现存双塔和正殿遗址。双塔为7级8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东西两塔比肩而立,形式、结构、体量相同,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玲珑秀丽互相对峙,俗称“兄弟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瑞光寺塔:位于苏州城西南盘门内,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该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瑞光寺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构成,外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塔身底层周匝副阶,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边为青石须弥座,对边23米,镌有狮兽、人物、如意、流云,简练流畅,生动自然,堪称宋代石雕佳作。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
连云港海清寺塔:该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塔形仿楼阁式,纯砖结构,九级八面,高40.58米,塔各层东西南北四面有券门各一,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密,作风雄浑凝重,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优良传统,巧作精构。塔址、塔基均经过精心选择和处理,至今未见不均匀下沉和倾斜现象。1974年进行维修时在塔的第一层踏步下发现“暗室”,出土了金棺银棺等一批重要的北宋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