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沪生 8月31日,由中国基金业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主办,通联数据承办的“站在投资新时代的风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资管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 据悉,这是协会第二次召开大数据相关会议,第一次在北京,侧重点在智能投顾的发展,而这一次则更针对机构客户,重点放在了智能投研上。 中国基金业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主席,通联数据创始人兼董事长肖风指出,协会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未来更是会召集业内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涉猎的各家金融机构,从根本上探讨在中国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模式。 肖风详解人工智能 会上,肖风指出,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逐渐对资管行业产生影响,“在欧美,中国目前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被称为fintech,但在我看来,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本质上并不一样。” 在肖风看来,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是在场景上的运作,是一场场景革命,不管是电商的场景还是社交的场景,没有这些场景,就无法提供独到的金融服务。 而Fintech,是技术革命,强调的不是场景,而是你技术。在人工智能方面,如果不具备技术,就没有办法通过技术革新。 第二点区别在于从互联网金融到Fintech的过程中,技术逻辑和业务逻辑的重要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场景,互联网金融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依靠技术、互联网、依靠自身的优势。但是Fintech这个阶段,技术革命阶段,如果不懂业务逻辑,对金融业务没有深度了解,有人工智能,是没有用的。 第三个观察,称为华尔街模式VS硅谷模式, 肖风在会议上重点谈及了区块链在两个方面会跟金融业产生大影响。一是可编程的金融,将来的金融交易,可用计算机自动记账完成。二是分布式总账,这改变了现有的清算结算模式。 “人工智能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依靠三个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算法的不断优化。” 肖风认为,资产管理业的人工智能+有两个方向:一个是to B,智能投研,一个是to C,智能投顾。 智能投研面对的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士,不管是分析员还是交易员、基金经理。中外之间的专业人士、专业机构他们的业务逻辑,是一致的。智能投研从技术、业务角度、流程角度,看不出中国公司跟美国的机构之间有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to C,智能投顾的逻辑起点,中国和美国或者海外是不一样的。 关于智能投研,肖风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0版本。通过机器人帮助分析员、交易员、基金经理提升工作效率。 以通联数据为例,专门训练了一个专业化的垂直搜索引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教它,一个交易员、基金经理有什么需求。当在网上搜人工智能的时候,基本那些广告、产品介绍都被过滤掉了,可以保证呈现在你面前的80%以上的文章一定是基金经理有兴趣看的文章。 2.0版本。帮助一个做投资的人在数据驱动之下做基本面投资,而不是在资讯/信息的驱动下做基本面投资。 通过手段收集到另类的一些数据,比如Kensho,他们通过购买卫星公司的很多图片,监控全球远洋贸易的情况。过去十年远洋航线走的集装箱船、散装船是在增加还是减少,港口停泊的船是怎样的情况,监控全球贸易的变化。再比如,通过热力成像技术,每周定期的飞机飞过石油储存的仓库,看储存水平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包括通过卫星图像,监控沃尔玛的停车场。同时大数据也会带来因果关系之外的相关关系的崭新视角。 3.0版本。可能真的是在奇点临近的时候,机器人全部或者部分的取代了分析员、基金经理的工作岗位。大概在2045年。但肖风觉得也许资产管理业的AlphaGo用不了等到2045年,已经看见了有部分程度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分析员的一些主动性工作。 3.5亿底层投资 那通联数据到底在这些年做了些什么呢? 肖风指出,通联数据在3年内花费了3.5亿元的资金,团队扩充至200余人,从最底层做起,建立了多个数据平台。 肖风表示,主要发力点便是在最底层的理论,只有做好数据端的质量,做到别人都做不到的数据,才是成功,这一过程就持续了3年。“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在现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逐渐兴起,我们创办工业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是相当有必要的。” 在底层之上,通联数据又构建了两个平台,萝卜投研和优矿,其中萝卜头雁是针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提供服务的平台,而优矿则是一个量化平台。 “性质有些类似滴滴打车,一个分享式的平台,目前流量在5、6万人,在上面可以分享自己的量化策略。” 肖风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处在初级阶段,数据的作用仅仅能代替基金经理助理,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技术没有成熟,还得继续去训练,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进步,“一是需要更多的数据,而是深度的学习算法还要优化。” 不过肖风指出,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并非越专业的人才就能在大数据上实现进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不是革命,目前金融机构对待人工智能有三种态度,一是自己做,这也是最酷的一条路,且成功率非常低;第二,就是自己做不了但是对接一个平台甚至所有的平台,这已经有几家公司成功了,导流的资源还是可观的,这可能成功,但一定是少数人;第三种就是只提供专业的服务,只做投资,完全不参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 “我们只提供技术,我们也相信在未来可以通过技术提供给整个市场,并且是以开源的形式,一个成功的商业平台,所有底层技术一定是开源的,一旦技术大规模的开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应用,这是一个潮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