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十個區——楊浦【圖文】

 還舊樓主. 2016-09-23
 
老上海记忆:杨浦(1)

    沪东工人文化宫,简称“东宫”。位于平凉路1500号,1957年2月由市工会联合会拨款250万元建造,1958年10月1日落成对外开放。文革前期,“东宫”曾改作“红卫兵”接待站。1972年起,逐步恢复群众文化活动,1974年全面恢复对外开放。

老上海记忆:杨浦(1)

    杨浦区少年宫,位于长阳路1600号。前身是杨浦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9年底,改建为区少年宫,于1960年元旦开放。文革前期,区少年宫成为“红卫兵”接待站。1972年5月起,逐步恢复活动。 1985年,杨浦区少年官被评为“市先进文化单位”。

老上海记忆:杨浦(1)

    叶家花园,位于原江湾跑马厅之旁,政民路507号(今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内)。花园为浙江镇海巨贾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字子衡)建造。清宣统二年(1910年)江湾跑马厅建成后,叶从所获利润中筹款,建造了这座花园,主要供赛马赌客休息游乐。花园在民国12年(1923年)春初步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7.636亩。内设:弹子房、瑶宫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场所。时人称之为夜花园。据说花园里还有遗存碉堡,可一直未去实地查实过。

老上海记忆:杨浦(1)

    五角场地区名缘起1930年代的“大上海计划”,当年民国政府拟建新的市中心,用五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翔殷西路(今邯郸路)、翔殷路和淞沪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闸北、江湾地区东部,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大上海”规划因抗战被搁置,直至1956年五角场才具雏形。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区人流量增多,1987年后,环岛周围的社会“三产”发展,至1990年底,共有商店53家。商业面积11287平方米,资金741.93万元,从业人员1531人。直到21世纪的降临,江湾—五角场终于开始彻底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上海城市副中心,北上海高端旗舰商业中心,繁华璀璨,五彩流光。

老上海记忆:杨浦(1)

    上海闸北发电厂创建于1911年10月,地处闸北叉袋角名称为“闸北水电公司”,经营对象限于中国居民和工商业。1930年电厂从苏州河畔的恒丰路搬迁至杨浦军工路4000号,截止1949年是当时民族电力企业装机容量最大,崛起最快的发电厂。1953年,闸北水电公司成为上海市首批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6年水厂、电厂隶属管理分开,1959年1月改名为“上海闸北发电厂”。这里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以电兴国、发愤图强的滥觞之地。1930年底,闸北电厂建成之初,沪上著名企业家在厂门前摄影存念(上图二,前排右二者即陆伯鸿,上海电灯公司总经理、实业界著名的电管家)。

老上海记忆:杨浦(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方便行人,境内兴建了一些人行立交桥和人行地道。1983年,为迎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在通向江湾体育场的四平路和大连路相交处兴建人行立交桥。这座人行天桥横跨杨浦和虹口两区,为口字形,上部全焊钢结构。

老上海记忆:杨浦(1)

    长白规划居住区于1987年在松花江路营口路沿线的延吉四、五、六村和七村建成12层楼4幢,14层楼10幢,建筑面积17.24万平方米。我在杨浦的12年就是在延吉六村的小高层里度过的。上图为原副市长倪天增陪同外宾参观延吉新村,后排右侧即小高层。

老上海记忆:杨浦(1)

    江湾体育场,原名上海市运动场,位于淞沪路245号,建于民国24年。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3大建筑构成。当年国民政府第六届全运会在此举行。民国26年后被侵华日军占作军火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仍用作军火库。民国35年军火库爆炸,南大看台被炸毁,其他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没有修复,致民国37年在此举行国民政府第七届全运会时,造成看台坍塌人员受伤的大祸。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修复,更名为“上海市江湾体育场”,成为全国及国际重大竞赛和重要训练的基地。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在此举行。

老上海记忆:杨浦(1)

    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前身为日商大康纱厂,建成于民国11年,位于腾越路195号。与普陀区相仿,过去杨浦也是棉纺织厂集聚的区域,如上棉九、十二、十五、十七、十九、三十一厂等。近20年来,纺织业式微,该厂也被夷为平地,特留此照片存念!

老上海记忆:杨浦(1)

    八埭头商业街市,平凉路景星路至许昌路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韬朋路(今通北路)上建成八埭(每埭14间)住房(俗称八埭头)。宣统元年(1909年)后,平凉路、福禄街上惟兴里和亚纳里等建成,八埭头形成商业街市。八埭头,当年杨浦最繁华的地段,素有杨浦“南京路”之称,沿街店肆林立,有同新百货店、协泰祥绸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中药店、老大同南货店、沪东状元楼、大同新南货店、万大油酱店、万泰昌粮店、金城钟表店、四九七烟店、天泉浴室、康明照相馆、榆林理发店等。
 
老上海记忆:杨浦(2)

    沪东电影院,原名沪东大戏院,建于1942年,位于平凉路525号,为俄籍犹太人托哈奇等集资建造,由季固周等为主经营,建筑面积942平方米,无靠背木板凳1140只,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专映旧片。是杨浦境内唯一一家开设于解放前的影院。1956年公私合营后,对建筑和设备分期更新,修缮后改为新片影院。“文化大革命”初期,影院业务受到严重影响。1972年10月经改建,成为区内首家宽银幕影院,首映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场场爆满,连映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

老上海记忆:杨浦(2)

     1926年,上海浚浦局在周家嘴角东部吹泥填滩成岛,定名周家嘴岛,次年该局向政府买下该岛。1930年岛中部吹泥完成以后,在今公园的地基上建上海浚浦局体育会,面积为4.05万平方米。(上图为蒋介石于1949年4月在复兴岛下榻处“白庐”)。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将全岛划为禁区,改名定海岛,并将体育会花园改建成日本式的庭园,在园中广栽常绿树和球形灌木,遍植樱花。1945年日军投降,该岛改名复兴岛。1947年,国民党政府将复兴岛交还浚浦局使用,并在花园内建立一块“复兴岛收回纪念碑”(已毁)。解放后此地由上海港务局接管。1951年1月,市港务局向市人民政府建议改作公园,经市政府批准,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略加整理,于当年5月28日对外开放。岛上仅有的一幢洋楼,原先是专供外籍海员度假使用,后来作为浚浦局的员工俱乐部,因为外墙通体白色,得名“白庐”(见上图)。

老上海记忆:杨浦(2)

    正广和汽水厂,前身为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英商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1年迁入区境内,是解放前国内最早、最大的专业饮料厂之一。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正广和汽水公司,1966年曾改称上海汽水厂。

老上海记忆:杨浦(2)

    上海卷烟厂,位于长阳路733号,前身为英美烟草公司韬朋路(今通北路)烟厂,建于民国14年。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是目前上海唯一的卷烟生产厂。卷烟产品以烤烟型为主,兼有一定数量的混合型、异香型、薄荷型、雪茄型。

老上海记忆:杨浦(2)

    建国前,在上海有三家啤酒厂,一家是挪威人办的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一家是法国人创办的中国啤酒厂,后来叫上海酒精厂;还有一家就是英国怡和洋行开办的怡和啤酒厂,即华光啤酒厂的前身,建于民国25年,位于定海路315号。怡和啤酒厂1953年售归我国政府,改名为上海华光啤酒厂。1958年开始,在生产啤酒的同时,生产药酒。1954年,华光啤酒厂生产的光明牌啤酒产量达到3200吨,是原怡和啤酒厂产量的3倍,上海人不仅喝到了啤酒,也让全国人民喝上了自己生产的啤酒。

老上海记忆:杨浦(2)

    上海自行车厂,前身为日商昌和制作所,创办于1940年。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改称现名,位于唐山路1217号。该厂被同行誉为中国自行车的先导,“永久”牌自行车享誉全球。

老上海记忆:杨浦(2)

    上海手表厂,筹建于1956年,1958年建成投产,是我国新建的第一家手表厂。1960年迁入区境。是年,手表产量由13635只增至45万只,并定名为“上海牌”。(上图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佩戴上海牌手表;图二:1980年代后期装配车间)
 
老上海记忆:杨浦(2)

    圣心医院,系天主教会医院,位于杭州路349号。1916年为施医局,1931年建院,正副院长为陆伯鸿、陆英耕父子(陆伯鸿系上海著名天主教徒、实业家,曾由罗马教皇颁赐袍剑爵士勋位)。医院占地60余亩,病床100张,职工58人,多系教徒。医院先后办过养老院、孤儿院、小学、保产院。抗战中,医院外迁,胜利后迁回(镭锭院未迁回),规模业务缩小,占地32亩。解放前夕有病床100张,职工80人。建国前圣心、劳工二院、中纺二院称沪东地区三大医院。1954年,圣心医院并入劳工二院(即今杨浦中心医院前身,为该院住院部),现为杨浦老年医院。

老上海记忆:杨浦(2)

    民国16年,浚浦局完成今复兴岛运河的导治工程。为了沟通岛与陆地的联系,在运河上建有长93.75米的定海路桥。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中也有此桥的镜头。

老上海记忆:杨浦(2)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改了一批以人名为名称的地名。如将“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将“其美路”改为“四平路”,将“马玉山路”改为“双阳路”、“营口路”等。上图为四平路街景。前方左侧是那一幢大楼是白玉兰宾馆。解放后新增加的马路或新村,因为该区地处上海的东北,故多以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县市名命名,如“阜新路”、“抚顺路”、“松花江路”、“敦化路”、“图们路”、“延吉路”等。“靖宇路”则是一条以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名字命名的马路。1931年上海特别政府公布道路规划图时,将五角场地区辟为新市区,其路名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字为词头命名,如“中原路”、“华原路”、“民庆路”、“国权路”、“上达路”、“海通路”、“市京路”、“政立路”、“府前右路”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是境内创办最早的大学(图21-1,2,3,4,5)。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516号。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工业学校。之后,上海工业学校相继易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工业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58年改名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7月,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5月改名上海机械学院(图21-6,7)。1994 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四平电影院,位于四平路901号,为市府1986年15件实事之一,于同年12月23日竣工营业。总投资293万元,占地面积287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有楼厅,座位1314只。是目前区内投资最多设施最完备的第一家特级影院。1987年底,影院进行立体声建声改造,1988年1月在区内首家放映立体声电影,票房收入从上年77万元增至110万元,成为全区首家收入超百万影院。为推动国产片的放映,影院先后组织《军旗颂》、《断喉剑》等影片摄制组人员与观众见面活动,并在新华医院与该院联合举办观众与《开国大典》摄制组古月、孙飞虎等24人参加的见面会。影院开业之初,利用186平方米的地下室开设咖啡厅。1988年又与浦东图书馆等三家合资,在沿大连西路处,建四平综合商店。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同济大学,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德人创办的同济医院附设上海德文医学堂(图23-1,位于白克路今凤阳路)。次年,改名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民国6年3月,由华董出面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海军学校校舍,改称同济医工学校,12月定名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民国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1万元,于吴淞乡购地150亩,建新校舍。民国11年、12年,陆续迁入吴淞新校舍。3月,教育部同意工科大学建制。民国13年校舍全部落成。5月,正式改名为国立同济医工大学,民国16年8月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图23-4)。民国19年,将医、工两科改为医、工两学院,并增设理学院(图23-2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民国26年淞沪抗战爆发,校舍被日军炸毁,学校向金华及西南内陆迁移凡6次,于民国29年10月迁至四川李庄及宜宾。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迁回上海,分散在四川北路及四平路现址等地。解放后,全部迁至四平路校园(图23-5为1959年,同济大学校门;图23-6为1980年代末,俯瞰同济大学)。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位于平凉路1489号近临青路口,沪东工人文化宫对面。前身为杨浦区工人消费合作社第一门市部,创办于1953年3月18日。1956年消费合作社体制撤销,划归市百货公司,更名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平凉路门市部,同年7月,更名为上海市百货公司平凉路商店。1959年9月15日建成百货楼,定名国营杨浦百货商店。1963年6月30日,商店隶属关系变更,易名为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简称市百三店)。市百三店开在大杨浦的热闹地段,那里集聚众多产业工人,每临厂休或节假日,去“杨百”(杨浦人对三百的昵称)转转,挑选喜欢的商品,是他们不二选择。所以,“杨百”几乎天天宾客盈门,煞是忙碌。当五角场还是一片农田的时候,市百三店已成杨浦区商业地标。如今市百三店已被一家连锁药店(国大药房,图3)进驻,昔日的辉煌成了杨浦人的美好记忆。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杨浦区工人俱乐部,原名沪东工人俱乐部。位于通北路540号,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俱乐部前身是汇山公园,始建于1908年,1911年6月30日对外开放。抗日战争胜利后,易名通北公园。1950年初,市长陈毅在市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市人民政府将通北公园赠予沪东地区产业工人,作为沪东工人的文化休憩园地。市总工会沪东办事处接管后,改名为劳动公园,并筹建沪东工人俱乐部。1952年改名沪东工人俱乐部,于同年5月1日开放。1953年,将毗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文化馆划入。1960年,命名为杨浦区工人俱乐部。后几经更迭,1981年恢复现名。俱乐部内有电影院、图书馆、书场等设施。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翔鹰电影院,由翔殷路谐音得名,取“翱翔祖国蓝天的雄鹰”之意,位于翔殷路1111号。该院前身是1950年五角场地区流动放映队,直到1961年租用坐落于国和路、翔殷路交界处的二军大大礼堂才开始定点放映电影。当地居民习称它为“小光明”五角场放映站。1981年,由市电影局投资175万元建造新院,1983年建成,占地面积7465平方米,建筑面积2837平方米,有座椅1218只。观众厅吊顶用136个船体壳组成,立体感强,地坪坡度1.78米,具备良好的视听条件。1986年和1990年,增加了立体电影和立体声电影放映设备。1980年代,五角场地区发展加快,人口激增,电影业务逐年增长,收入从1985年的56万元增至1990年的125万元。副业亦有长足发展,拥有录像放映、咖啡厅、弹子房等8个项目。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民国10年(1921年),平凉路403号开设甬帮菜馆沪东状元楼,雇工17人。1956年,公私合营。文革期间,饭店经营大众饭菜,沪东状元楼菜肴最高单价不超过0.40元。1978年后,沪东状元楼恢复甬帮菜肴。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平凉菜场,位于平凉路480号。原系奶牛饲养场旧址。1926年,工部局始建平凉商场。1928年建成营业,初名平凉路菜场,俗称八埭头小菜场。1956年改称平凉菜场。1960年代后,平凉菜场从2680平方米加层扩大到4020平方米。今为沪东购物中心。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新华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综合性医院。目前已成为上海市门急诊量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尤以小儿科闻名于上海乃至全国。 新华自制的小儿咳嗽药水特灵,入口好,且药效佳。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老上海记忆:杨浦印象之三

    一文阁文化用品商店,创建于1923年,初名文阁文具店,设在山东路棋盘街。1934年在南京开设分店。1936年迁至河南中路171号(图30-2,1947年行路图)。1951年7月在西安开设分店。1956年10月迁至杨树浦路2061-2069号,与峰记文具店合并为一文阁峰记文化用品商店。1983年1月改名为一文阁文化用品商店(图30-1)。另在临青路106号设有仓库,在杨树浦路2087号有切纸工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