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发展日渐成熟,机器人威胁论也越来越盛,不论是科学思想家霍金,还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是机器人威胁论的支持者。但是,在昨天的珠三角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院士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却说,人工智能机器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
机器人技术发展日渐成熟,机器人威胁论也越来越盛,不论是科学思想家霍金,还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是机器人威胁论的支持者,声称如果不约束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在不太久远的未来将会沦为机器人的奴隶。但是,在昨天的珠三角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院士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却说,人工智能机器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什么不可能超越人?
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很自然地想起了Alpha Go和李世石之间上演的围棋人机大战,赛前被科技界和围棋界普遍看好的李世石,居然以1:4惨败收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曾经人们以为围棋永远不会被攻破,因为它太复杂了。围棋每一步的运算量可以达到十的一百多次方,所以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无法靠穷举法寻得最优解。这才有了围棋是最后一道壁垒的说法。然而,随着李世石的落败,这一道最后的壁垒已经轰然坍塌。
对于这个问题,柴天佑院士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人跟人工智能机器人相比,弱势的地方在于人脑的计算能力远不如人工智能,因此,在这类依靠计算能力的任务上,人类很难战胜人工智能。他说,尽管李世石赢了一场,但如果第二场李世石再无人工智能没有学习到的奇招,他必然落败,因为人工智能已经学会了他上一场的下法。但是,人类的强项在于自我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虽然Alpha Go在围棋上打败了李世石,如果换上象棋,Alpha Go就没辙了,还需要人类帮它升级。
因此,柴天佑院士认为,跟人类相比,人工智能机器人始终略逊一筹,它们只能在某个点上战胜人类。
换个角度看工业4.0
在昨天的院士报告会上,柴天佑院士重点从智能制造和智能优化制造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工业4.0。他认为,根据生产特点的不同,目前的工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离散型制造(即产品的生产过程通常被分解成很多加工任务来完成,其产品是可数的,比如手机等电子产品),二是过程工业(流程工业)(即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的生产过程,其产品是不可数的,比如电力、石油等等),离散型工业所对应的应该是智能制造,即德国工业4.0所阐述的内容,流程工业所对应的是智能优化制造。
柴天佑院士认为,离散工业实现智能制造,其最重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个性定制自动化与高效化。比如,很多人觉得宝马的座位很舒服,但是宝马的整车太贵了,只想买辆桑塔纳,能不能把宝马的座位安装到桑塔纳上呢?目前还不可能,但这就是工业4.0未来的目标。
柴院士强调,从工业1.0到工业4.0,当能解放人类双手的机器设备发明之后,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良好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进步与创新的标志。从简单机械技术(1.0)——电气技术(2.0)——计算机技术(3.0),一直到不仅之后将要普及的3C技术(computer/communicate/control),工业4.0的愿景,在CPS通过移动计算和嵌入式软件深入制造业的时候,将会给我们的产品和生产带来一系列变化,并得以逐步实现!
工业4.0时代,人的作用在哪里?
工厂里的机器人越来越多,工人们都在担心,机器人来了,我们怎么办?
工业4.0的终极目标从某个角度来说,应该是无人工厂。工业4.0的特征,是将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用于生产、营销、研发、服务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推进智能化。CPS是由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深度融合而成的,可智能化 地应对系统内外部状态与环境的变化。在工业4.0时代,典型的常规生产将无人值守,设备自主协调运转,生产定制化的产品。
工厂无人化,那人还有作用吗?柴天佑认为,人不仅有作用,其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在未来的生产制造中,人要脱离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成为具有创造性的规划者、管理者和决策者。
用不上机器人,过程工业该如何优化制造?
柴院士还分析了现今的过程工业(流程工业)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做出中外状况的对比之后,提出用智能优化制造来优化我们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全流程,智能优化制造,代表着智能优化控制、智能优化决策系统、智能安全运行监控系统和虚拟现实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