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通史话| 皇城边上的时空隧道

 冬荣悦阅 2016-09-2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意蕴深远的《天净沙·秋思》,据说就作于北京西山:当年秋风中,马致远骑一匹瘦马,在京西古道看斜阳时,有感而发。

北京西部山地属太行山脉,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统称西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几十条古老的道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统称为“京西古道”。按照具体用途,可分为古商道、古香道和古军道三大类。京西古道曾经是京城周边的交通要道,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客栈、村落举目皆是,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萋萋荒草淹没了曾经繁华的路径,只在沿途留下众多遗迹。如今走古道上,几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交汇于此,追古抚今,仿佛穿行于时空隧道。



京西王平古道蹄窝。


贸易商道


古人早就发现,“京西群山,遍藏乌金”,乌金即煤炭。自元代起,京城人家就开始以煤炭为燃料。除了煤炭,西山还出产石材、琉璃以及各种当地农贸特产,比如皮薄肉多、清香汁丰、酸甜适口的白梨,个大、皮薄、汤清、味甜的磨盘柿,这些都是以前著名的宫廷贡品。为了把这些物产运入京城,人们逐渐开辟修建了很多条从西山通往京城的道路,远的还通向内蒙古、山西等地,这些都可称为古商道。

这些商旅古道曾经十分繁荣,当时一条主要的干道有6米多宽,全部用石块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为了让道路更加坚固,每隔一米就会栽一排立石,以防石块松动下滑,这充分体现了修路人的智慧。除了这种大路,还有一些修建于峰峦之间,坡度较大,由石块铺成的小路。

千百年来,拉煤运货的骡马和骆驼成群结队往来穿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然在几处山石路面上踩踏出很多个深陷大石中的蹄窝。这些蹄窝深度可达十几厘米,看到它们,就不难想象出当年这条路上商旅骡马络绎不绝的景象。


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石佛岭古道。


庙会香道


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多个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周边有不少著名寺庙,如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娘娘庙等,每到朝佛进香的时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欢声笑语随处可闻。为了方便人们活动,围绕这些寺庙修建了不少古道,如今统称为古香道。

这些古香道沿线保留了不少跟礼佛进香有关的古迹。石佛村与戒台寺之间的峡谷中就有一处石崖绝壁,坐东朝西,岩石颜色铁红,上面有摩崖造像十七尊,开凿于明代,至今还保存较为完整。

从明代开始,妙峰山每年4月会举行盛大的春香庙会,为了方便路人前来朝拜进香,很多殷实人家联合出钱,沿路支棚结彩,烧粥煮茶招待路人。当时古香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个茶棚,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是其中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除了老百姓走的普通山路,还有很多专门为皇家修建的“御道”,宽阔平整。从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有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古道,以石刻牌坊起首,风景优美且非常易于行走。据说这是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走的道路。清代同治年间,宫中的太监们为了方便慈禧太后到妙峰山娘娘庙上香,大修原来崎岖难行的小路。据说,所用石块必须是经过流水冲刷、天然平整的岩石。这些石头非常难找,每铺一块就要花费一两银子,所以铺成后叫做“金阶”。



京西石佛岭古道摩崖石刻。


烽火军道


西山南北连绵近二百里,东西纵深百余里,是北京的天然屏障。但是这些山高的也只有一两千米,山间峡谷隘口众多,敌人很容易逾越。所以很多朝代都沿西山修筑长城,在易守难攻的地方设置关城。各关城的守军用于联通、补给等的道路,可以被称作古军道。它们构成了京城周边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北京周边,仍存留大量防御工事遗址,较早的一处构建于金代,面积约4000平方米,但是如今已经辨认不出模样,只剩一段石砖垒就的石土墙。据说这里还曾经是囚禁宋朝徽、钦两位皇帝的地方。1127年,宋朝徽、钦两位父子皇帝被掳走。前往北国途中,京西古军道是当时必经之地,由于此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就成为暂住时的落脚之所。

到了明代,统治者在进京古道和明代内长城的结合部修建了天津关,它是京城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重要边关。天津关西北处的制高点黄草梁上至今还保存着七座烽火台,每一座烽火台都地据险要之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烽火台之间连缀的城墙均为山石所砌,蜿蜒曲折,历经时光侵蚀,很多墙体已经残破不堪,灌木荒草丛生,不复昔日的光彩。

不过,由于这些古军道附近仍有老百姓居住,而且探访游客较多,很多都保留了下来,有些甚至持续使用至今。


(来源:中国交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