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用中文标注以西洋绘图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自1584年在广东肇庆问世后,引起了大明知识层的重视,求图的人不断找上门来。利玛窦也因此画出了多种形式的世界地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幅,一幅是《山海舆地全图》,一幅是《东西两半球图》。但利玛窦一人绘图的“产量”毕竟有限,于是,一些爱好地理之学的中国学人,开始自己动手摹绘翻刻利氏世界地图,并纳入自己编辑的书中。如,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就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同时还摹绘了《东西两半球图》。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冯应京首次翻刻利氏圆形世界地图时,将其定名为“世界舆地二小图”。后被程百二辑入《方舆胜略》,改名为《东西两半球图》。此图将世界分为六个大洲绘于两个半球之中。为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北亚墨利加(北美洲)、南亚墨利加(南美洲)、墨瓦腊尼加(南极洲)。两个半球上,分别绘出了地球经纬线;还有“昼长线”(即北回归线)、“昼夜平线”(即赤道)和“昼短线”(即南回归线)等注记。 这种全新的将世界分为两个半球来描述的地图,在古代中国地理认识史中是空前的,在某意义上也曾是绝后的。因为,这种画法到了清代一度被抛弃,地图类型又回到了传统的山水图式。直至晚清,这种地图才在魏源的《海国图志》中重新与国人见面。 《东西两半球图》的各大洲的基本格局,地图上的经纬线,以及南北两极的描述,已十分接近现代地图了。对于当时的国人认识自己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如果从地理的角度说,中国人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段“开眼看世界”了,那绝不是清朝,而是明朝,那是中西文化在地理认识上的一次伟大碰撞与结合。 图:《东西两半球图》,此图刊印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其图源于利玛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翻译绘制的《东西两半球图》。利玛窦在中国最先将世界地图绘制成东西两个半球,将世界五大洲三大洋绘于两个圆球之中。图为雕版墨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