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息法”应当毫不迟疑地引入二胡运弓发音技法中去

 yiminhk 2016-09-24

 

信息原载:《音乐探索》1997年第03期 

文摘供学习交流参考

编辑冬景

编辑注:文章较长,编者据其所述作了“分段”以便琴友们学习、交流、参考。标题为编者即兴所注,未经深思,如有出入,请谅解。(冬景)

 

 

 

运弓发音技法与呼吸调节

、神奇的“气”

有的演奏者其音准节奏似乎无可挑剔,其技巧也能驾轻就熟,并无错漏和疙瘩,但就是缺乏那种勺店门一脚”——缺乏气韵

缺气则无韵,无韵则无神。

这种无气息神韵的演奏是难于引起听众共鸣和神往的。

以上两种演奏为何其效果夭壤之别?要究其原因所在,品味一下林谷芳先生这段话便不难解惑了。

林先生言:

“音乐家首先要是人,而且是个文化人。不能离开生命和文化来谈音乐,否则所有的音乐都只能是“术”,而不是“道”…… 所谓“术”是“道”在现象界出现的手段…… 道是“家”,而“术”是“匠”。“道”是“体'……(?)。认到艺术与生命、文化乃至宇宙种种关联的,民乐的发展也必须从这里着眼。

笔者在四川、南京、上海求教于段启诚、项祖英、张锐、王乙等诸位高师时,曾受益于他们的传道和关于“气”文化的熏陶,在

谈到丰富发展器乐技能和表现力的问题时,林先生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天有日月风云星,地有金木水火土,人有声色精气神,天地人诸象均值得我们去观察、研究,并借以发展、创造。此言确实发人深省。

生活往往比某些理论更鲜活、精采,而反使理论显得灰色。

要研究呼吸调节应先到生活中去:

看那采石场中,吃喝高唱之后便引气力发,“酶哟”声与击锤声声声交响;

嘉陵江畔,船工们在号子声中引气声力,牵引着木船逆水而上;

运动场上,引气之后,只听“畴”的一声,链球和标枪腾空而飞;

荧屏上,武警战士运气发力之后,洞穿砖头的表演令人叫绝。……

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调息”的威力。

与中国音乐同源流的中国画艺、书艺也都讲究意、气、力、技的有机结合,所谓以意领气,以气引笔,则笔走龙蛇,方能入木三分,也都说明以上艺术对气的讲究和理论研究的源远流长。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是“气文化”,这是一句蔑言。翻开字典词典,关于气的词汇就是一大片:

气力、气色、气宇、气势、气魄、气概、气息、气韵,等等,不一而足。

生活中及艺术里,气是无处不在。它影响着艺术的品位,它支撑着艺术的创造。

“气”到底是什么?

科学家认为“气”是物质,和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命相连。在文化的范畴里,仁智之见大相径庭,有五种解释,即:

① 是指哲学概念。

② 是指内心的主观修养。

③ 是指气度、个性或才气。

④ 是指作家的个性、气质,或指作品的风格。

⑤ 是指文章的气势。前三种属子哲学范畴,后二种属于文学范畴。

但郭沫若大师的观点却引人注意,他认为“气”是人的生命、思维、智慧的基础。本文要研究的正是“气”与力的生命现象以及“气”与音乐思维、演绎(即韵、味、境、神、情等)

这种

通过“冥想”、“调息”调控肌肉松弛和心绪宁静的,最后达到人和宇宙的和谐体验。我们如能抛其“冥想”教义,而吸收其运用呼吸调节,加强对肌肉和心情的控制,对演奏中的运弓发音技法训练是会有益的。而同样古老的中国气功,有“意守法”和“调息法”(即呼吸调节法)。

据说早在公元前380 年的战国初朔就已有了“调息法”的研究。而我国气功比印度瑜咖更高一筹之处便是独特的“动功”‘它要求“安定意识,调息而放松动作,积蓄力量,然后再由意识引导内气,发动体内的活动能力,变化运动的技术或技能”。这种以意领气,以气促力,以力支配技术的全过程,乃是我国气功动功的意、气、力、技相结合的基本规律。它的使用早已使我国不少老前辈艺术家在文化舞台上演出了精采的活剧。

我们当然应当毫不迟疑地将它引入二胡的运弓发音技法中去。调节呼吸能调节运弓发音的力度与技巧,存在一个生物力学的原理。自然呼吸与人为意念的调节性呼吸有着极大的不同。人为调节可改变呼吸的频率和呼吸量(即深浅), 通过人为的调节可以调动起隔肌、腹壁压肌(腹斜肌、腹横肌)、腰肌、背肌,并牵连着上下肢肌肉的伸缩动力以及胸肋肌、骨的运动力量。从而为运弓提供丰富的牵引力、支持力和感应力等动力力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