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卫东:你所恨的,可能会变成你的最爱

 长沙7喜 2016-09-24

电影《小孩不笨2》里,高中生成才因为在家总是挨打,恨死爸爸。他爸爸唯一的朋友在医院里告诉他,爸爸其实是很爱的他的,为他做了很多事,但爸爸不知道应该怎么爱他。说这话时,成才的爸爸为了保护成才,已经被一帮街头小混混打得奄奄一息。临终前,成才的爸爸说:“我从小被人打到大,从来没有人关心我,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

没有人喜欢挨打,可是从小被人打到大,自己当了父亲,只会用打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和引导。

没有人喜欢做作业,可是老师总是布置很多作业,自己当了老师,自然而然也就那样做了,而且往往还觉得天经地义,是为学生好。

总觉得做领导的不公平,不为下属考虑,自己当了领导,觉得腐败那是为了大局牺牲自己,感叹下属太不理解领导苦心。

都认为人人平等多好,恨死了特权,自己掌握了权力,就觉得人这么多,素质还不行,人人平等都有说话的份,人人都能监督权力,还不乱套?于是突然就发现特权是一件特严肃、不能少的制度安排。

有很多话形容这些事情:

屁股决定脑袋。

有的人之所以显得善良,是因为没有作恶的条件。

在反对对方的同时复制对方。

(你还知道什么,请留言,先谢)

总之,小时候、年轻时候自己特别痛恨什么,很可能长大后就特别喜欢什么。

我对此的理解是:

很多人痛恨的不是体制本身,而是自己被安排的位置。如果能被安排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体制其实很公平,蛮可爱。至少哪些倒霉蛋替他们顶了雷,这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你我多少都有这样的习气,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就像电影中成才的父亲,从小被打到大,当了父亲就只会打孩子。“打是亲,骂是爱”,就是这种变态文化的自我辩护。

同样,因为从来没有过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感同身受,虽然小时候出于本能渴望自由和平等,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尊重和理解,但一天天被体制洗脑,慢慢地那些渴望就变成了感恩,变成了顺从,并以被体制接纳为自豪,忘记了自己当初曾多么痛恨这个变态的体制。偶尔想起来,也会轻描淡写地归结于“幼稚”二字,根本意识不到那种“幼稚”里其实包含着现代文明基因,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自己的异化、退化,是对丛林世界的回归。当然,现代的丛林世界有各种现代化的包装,但其内核依然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愿意承认自己的异化和退化?我想,这样的人不会太多。愿意割舍体制带给自己的好处,包括安全感,自然就更少了。

自从青春期与父母的较量失败后,很多人再无精神越狱的自觉,即使意识到了自己已经习惯甚至爱上了自己当年所恨,最好的表现也就是感叹一声“没办法”啊。

更可怕是,这些失败的成年人,甚至不愿意给自己孩子失败的机会。他们重新搬出《弟子规》,早早地让孩子们跪下成为“精神太监”,他们为可怜的孩子规划了伟大的人生目标:成为大内总管,或者是总管身边的人也行。

其实,办法总是有的,也不复杂,比如:

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那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可能远比成年后我们的深思熟虑更准确更宝贵更美好。

不要总是以中国之心揣摩欧美之腹,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种观念已经太落后了,“人权高于主权”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它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暂时落后的人不被打。

有机会多出去走走,习惯当井底之蛙,难免会夜郎自大。被蹂躏之后都可能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何况长期处于被洗脑的环境。

最简单的办法:阅读。成功学就算了,抱着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心态,读几本自己不习惯读甚至读不懂的书。

要知道,除了成为人中龙凤,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观念叫人人平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什么?你说这些在中国不可能?

那你是否愿意花一分钟思考一下:是你不可能享受到这些权利,还是你不愿意争取这些权利?

造物主赋予了这些权利,但权利的获得仍然是需要争取的,就像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讲的那样: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所有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保障。”

争取,而不是期待恩赐!

乐于成为一名吃货无所谓,如果以草民自居甘为贱货,就不好了!

是人,就该有一种高贵而野性的追求。即使我们这辈子没戏了,也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勇气,因为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

为了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