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阿波罗1号事故49周年

 太阳TAI 2016-09-24

小火箭出品


又到了每年的1月底和2月初交界的时候了。对于执着于太空探索的人们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有些不太好过。历史上有好几起重大的航天事故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比如1967年1月27日下午6点31分的阿波罗1号火灾事故、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1995年1月26日,中国长征2号E火箭发射亚太2号卫星时的星箭爆炸事故、2003年2月1日上午8点59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2007年1月30日,天顶-3SL运载火箭爆炸事故等。


小火箭在这里写一篇文章,谨以此纪念49年前的阿波罗1号


阿波罗计划于六十年代早期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被提出,是水星计划的后续计划。水星计划使用的航天器只能进入近地轨道,只能搭载一名宇航员,而预想中的阿波罗航天器不仅能搭载三名宇航员,而且还能登月。但艾森豪威尔对航天计划似乎并不热衷,阿波罗计划的经费始终没得到落实。


1960年11月,竞选时承诺要使美国在太空探索和导弹防御上全面超过苏联的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在国会上发表人类登月计划的演讲。


“我相信我们能够齐聚一心全力以赴达成这个目标,即在1970年以前,人类将乘坐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并且安全返回。没有任何一个太空项目能够超越它对人类的影响,超越它对宇宙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没有一个太空项目的开发如此困难且如此昂贵。”



1962年9月1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发表关于太空计划的演讲。


阿波罗计划的推进还算是顺利。到1966年,编号为AS-204的计划已经能够提供测试所需的火箭和飞船了。


AS-204原计划为第一批阿波罗飞船(Block I Apollo)的第一次环绕地球轨道的载人飞行任务,由土星1B号运载火箭发射。由于错过了1966年的发射机会,阿波罗1号改为在1967年上半年发射。此飞行任务的目的为测试“发射操作、地面追踪控制设施和阿波罗-土星的表现”。任务原计划长达2星期。



阿波罗1号任务徽章



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维吉尔·格里索姆指令长、爱德华·怀特高级驾驶员、罗杰·查菲驾驶员。按计划,他们将成为首批搭成阿波罗飞船进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员。



阿波罗1号飞船的指令长:维吉尔·格里索姆。维吉尔曾驾驶F-86战斗机执行过上百次任务。战后回到美国的维吉尔成为了一名飞行教官。因对航天有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专注于航天工程理论。上世纪50年代,他与其他6人被美国宇航局选为“最初七人”。其他6人当中包括谢泼德。



水星计划中选定的7名宇航员。其中,谢泼德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维吉尔·格里索姆则是第二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最初七人 或 水星七人 的纪念碑



阿波罗1号的高级驾驶员爱德华·希金斯·怀特二世。他于1959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62年,爱德华参与双子座4号任务,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美国人。



正在进行太空行走的爱德华·怀特。



阿波罗1号的驾驶员罗杰·查菲



罗杰·查菲在双子座3号任务中为地面指挥控制小组的成员。



3名宇航员的合影


1967年1月27日并不是计划发射的时间,而是用来进行模拟发射的。模拟发射主要测试阿波罗飞船能否在不连接任何电线的情况下,单凭其内部供电来维持正常运作(Plugs-out Test)。如果飞船通过此测试及其后的测试,则代表她已经为1967年2月21日的飞行做好准备了。



3名宇航员在发射台前的合影


1967年1月27日,穿着整套宇航服的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于下午1时 (1800 GMT) 进入阿波罗太空舱,把自己固定在座椅上。期间的一些小故障让模拟发射由下午1时延迟至下午2时42分。下午2时45分,太空舱的舱盖被正式封闭。舱内的空气亦逐渐被纯氧取代。但其后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高氧气流量警报、舱内队员与操作中心和34号发射管制台之间的通讯发生故障等。


下午5时40分,通讯问题令模拟发射再次延迟。下午6时20分,大多数的倒数发射程序皆已完成。下午6时30分,因正在尝试修复通讯问题,倒数时间仍停留在发射前10分钟 (T-10 mins)。


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躺卧在他们的座椅上,梳理他们将在太空中进行的项目清单,同时修理通讯系统问题。


下午6时31分 (2331 GMT),一个急促的声音打破了平静(事后分析该声音来自查菲,因为只有他有通畅的通讯频道)。对讲机里传来喊声:“舱内发生火警!” 数秒后,通话在一阵痛楚的叫声中结束。从闭路电视中可看到怀特正尝试打开舱盖。


不过,阿波罗1号飞船的舱盖需要松开多个螺栓才能打开,整个开启的过程耗时约90秒。另外,阿波罗1号飞船的内舱盖是向内开启的,这个设计是为了在太空飞行时利用舱内的气压来进一步密封舱盖的空隙。当火灾发生时,大量的热空气让舱盖紧紧扣在舱壁上,根本无法打开。



火灾事故后的阿波罗1号舱外情况,线缆外皮已烧毁。



阿波罗1号在火灾后的操控面板,表面几乎被烧光。



火灾后,格里索姆的宇航服



火灾后,查菲的宇航服



1967年2月3日,LIFE发表了纪念3名宇航员的专题文章。


从事后的调查报告来看,火势迅速蔓延并于数秒内失去控制。有毒气体充满了太空舱。地面人员用了5分钟才成功打开舱盖并控制了火势。3名宇航员的宇航服及连接至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的输气管都被大火烧溶。格里索姆和怀特的宇航服烧化之后,有一部分粘连在了一起。从他们各人的死亡位置来看,他们曾努力尝试逃生。


开启舱盖的程序为格里索姆先放下怀特的头枕,然后怀特开始解除12个门栓的锁定装置。事实上,即使怀特能解锁所有的门栓,舱内气压已升高至根本不可能向内开启舱盖的程度。查菲的尸体被发现时仍被安全带扣在座位上。在首次呼叫“火警!”后17秒,3名队员均已死亡。


NASA在事故后暂停了阿波罗计划长达20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火灾的原因被查明:格里索姆座椅旁边的设备隔舱中的线路短路,在纯氧环境中引发了大火。而把宇航员锁死在纯氧座舱内的设计本身就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另外,发射台在当时没有配备医疗救护人员,也是一个较大的疏忽。


20个月后,浴火重生的阿波罗计划推出了改进后的飞船设计:舱内用防火材料或者自熄材料代替了之前的易燃材料;舱门可以快速开启,并增加了舱外辅助开启机构;舱内配备灭火器,并且舱内气体掺入氮气,从此再也不用纯氧作为太空飞船的供气来源;发射台和测试台配备经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并有详细而有效的应急预案。



此后,阿波罗计划的飞船连续获得成功,除阿波罗13号出现一些问题外,共有12名宇航员搭乘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共采集了381.7千克的月壤和月岩标本返回地球。图为月球铁方解钙长石,编号60025。由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在月球笛卡尔环形山附近找到。


 阿波罗1号的指令长维吉尔·格里索姆生前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死了,请大家不必大惊小怪,而要把它看成一个普通事件,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冒险的事业,我们希望不要影响计划及进程,因为征服宇宙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



虽然当时的那个34号发射中心已被拆除,但是阿波罗1号当年的发射台被保留下来,时刻提醒着人们,在设计航天器的时候,要注意很多细节。


发射台上刻着2块纪念3位先驱的碑文。


其中一块:


LAUNCH COMPLEX 34

Friday, 27 January 1967

1831 Hours

Dedicated to the living memory of the crew of the Apollo 1:

U.S.A.F. Lt. Colonel Virgil I. Grissom

U.S.A.F. Lt. Colonel Edward H. White, II

U.S.N. Lt. Commander Roger B. Chaffee


They gave their lives in service to their country in the ongoing exploration of humankind's final frontier. Remember them not for how they died but for those ideals for which they lived.


34号发射中心

公元1967年1月27日,星期五

18点31分


纪念阿波罗1号全体队员:


美国空军 中校 维吉尔·格里索姆

美国空军 中校 爱德华·希金斯·怀特二世

美国海军 少校 罗杰·布鲁斯·查菲


他们为了国家,

为了探索人类最终的边疆而献出了生命。

我们铭记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是为了他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


另一块:


IN MEMORY

OF

THOSE WHO MADE THE ULTIMATE SACRIFCE

SO OTHERS COULD REACH FOR THE STARS


AD ASTRA PER ASPERA

(A ROUGH ROAD LEADS TO THE STARS)


GOD SPEED TO THE CREW

OF

APOLLO 1

纪念

那些牺牲了自己之所有,

只为后人能够将足迹踏遍星空的人


AD ASTRA PER ASPERA

(踏平坎坷,直取苍穹)


祝阿波罗1号的队员:一路走好


小火箭情怀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