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俩人管1个棚变为一人管3个棚 相比我们记忆中的温室大棚,智能温室大棚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老土了。温湿度控制调节的方式,自动打开或关闭位于大棚顶部的开窗口,全程无人工操作,电脑自动控制完成。 藁城市杜村禾苗种植专业服务合作社杨素环管理的大棚里,照看两个蔬菜大棚,以前两个人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 而现在,只要在仪器上事先设定好温度和湿度,到时候会自动卷帘、自动打开排风口,蔬菜种植管理更加方便。 (物联网温室多参数采集终端) 而这一切是因为,在大棚里装有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上面安装了空气温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可根据菜农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温湿度进行预警。当大棚温湿度超过或低于设定的标准值时,自动向智能监控系统反馈数据,系统随即控制卷膜器开启或者关闭,自动采取大棚通风、降温或保暖等措施,使温室大棚始终保持最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以前种菜,靠的是两条腿在大棚间来回跑,观察悬挂在棚内的温度计、湿度计上的数字,然后爬到大棚顶上拉草苫,两个人管理1个棚忙得喘不过气来。”杨素环说,“有了自动化装置,现在一个人管3个大棚也变得轻轻松松。” 实时监控,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定量供给 信息化种植管理带来的便利,远不止杨素环享受的这些。在藁城市农业高科技园区的新式蔬菜大棚内,通过电脑操控,不仅可以自动控制棚室的温度、湿度,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定量供给、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等,立体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大显身手。 新式蔬菜棚的控制室,电脑的屏幕上每个温室大棚里的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水分的数据都在实时更新着。大大小小的数据通过传感器从各个大棚向这里汇集。每个棚该不该通风、啥时候浇水施肥、用多少量,都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 物联网的控制终端功能舱,分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操作功能舱上的按钮就可以卷帘起棚、浇水施肥,方便得很。 温室内,除了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传感器,还多了几个温控探测头和一个肥料池,当蔬菜需要水肥时,控制室的电脑会根据数据发出指令,显示在功能舱上,通过操作功能舱上的滴灌按钮,就可以根据作物需要实现水肥一体化运用。实现了实时定量,精确把关,不仅节约了水肥的使用,还减少了病虫害。 足不出户就能获专家技术指导 设施蔬菜对于温度、湿度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要减少病虫害,单单依靠棚室的数据采集还不够,物联网系统内还可加入“远程智能专家”。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实时观测每个大棚的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棚外温度、风速等,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棚内的摄像头,观察每株作物的生长情况。 一旦发现作物出现异常,就可以迅速拍照,并经无线传感器传送到设施农业“远程智能专家”系统,自动生成动态的环境趋势图,供远端的专家进行分析、研判。专家会迅速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环境条件,通过电脑模型制定出设施病虫害预警方案,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智能化种植,精准化管理,使园区内大棚病虫害发生率大幅下降,各类药品投入减少了二分之一,蔬菜生产更加安全。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实现了温室大棚环境的可控性,我们知道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而现代智能温室大棚通过实施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一方面实现了大棚温室视频监控功能,通过视频监控,农户可远程查看作物生长环境及农作物长势,减少到现场观察的次数。如果作物生病,可请专家参考视频进行远程指导。 ▲另一方面实现了温室环境远程监控功能,即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自动监测并控制农业农产环境指标,为农作物打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此外,监控数据还可直接复制,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这样一来,让现代农业种植完全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强大依赖,实现了高产高质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