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育和教育,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惰性气体又一年 2016-09-24
蔻蔻Says
我常觉得,中国家长们对孩子的爱,似乎总在“哺育”,很难上升到“教育”。无论我们长多大,父母对我们的好,永远停留在“哺育”的阶段,只关心我们有没有吃饱穿暖,不关心我们真正在想什么。父母尽量为我们力所能及地挡风遮雨,但却适得其反,丧失了“教育”我们独立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机会。

到头来,中国家庭的亲子文化,好像彼此都缺少共同语言,报喜不报忧,大家心安理得地躲在“代沟”的藉口下,维持着 “貌合神离”的亲情,无法坦然地承担以家庭为单位的同甘共苦。

可能我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我的确常目睹身边的人们在亲情巨大关爱下伴随着的那种巨大压力,无法言说,无可奈何!

我所谓的“哺育”和“教育”,很像查查想讲的“养育”和“教育”。只是,她能从理性知性的角度和方法来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



养育和教育,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查查养娃记

文/查查

前几个月回国,在玩具店给孩子挑个礼物,不经意听到一位妈妈跟宝宝说的一句话:‘雪糕也给你吃了,玩具也给你买了,怎么还是不听话?‘ 我好奇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绕过货架去看,小男孩骑在一辆玩具车上就是不下来,不跟妈妈回家。

我买好玩具,走出店门,心里一直在想孩子妈妈的那句话:难道吃雪糕/买玩具和听妈妈的话有因果关系吗?当然没有,如果有,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通过吃雪糕和买玩具的方式被训练成听话的宝宝。

那么既没有逻辑关系,为什么这样的话哪儿哪儿都可以听到?
-    给你吃得好,穿得好,还给我出去惹事,在幼儿园打小朋友。
-    都带你到游乐场来玩了,你就安静地自己玩嘛!
-    这孩子画画得真好,一定是个好姐姐。
-    这孩子体育这么好,就该让他当班长。

这些没有因果逻辑的话之所以比比皆是,是因为我们混淆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养育’ 和 ‘教育’

什么是‘养育’?上面那些没有逻辑性句子的前半句就是养育,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能力提高。而那些没有逻辑性句子的后半句说的却是教育。

养育:
提供衣食住行,满足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需求。

教育:
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一个人做选择,解决问题的基础。

如果我说:
-    吃得好,就会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
-    衣服穿得漂亮,自我认知就一定完善。

大家听了都会笑着摇头,说 ‘这是哪跟哪啊’。但是,相同程度的逻辑混淆,我们却用来和世界观几乎空白的孩子对话。让孩子把两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不说,更在他/她建立世界观,价值观,自我认知的路上竖起一道障碍。
 

1
作为家长,对 ‘养育’ 和 ‘教育’ 这两个概念要能够做一个区分。

毋庸置疑,‘养育’ 和 ‘教育’ 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这也是为什么它们被混淆至此的原因。但它们是不一样的,是缺一不可的。想用‘养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你可以试一百次,但是不好意思,不行就是不行。

区分养育和教育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用 ‘是因为’ 重新造句。

比如上面的没有逻辑性的句子中有一句是:‘这孩子画画得真好,一定是个好姐姐‘。那么用 ‘是因为’ 重新造句就会得到:‘她是一个好姐姐,是因为她画画得很好’。这样一看就能看出来,这个句子完全没有逻辑性,是在用一个养育的因套一个教育的果,说不通,达不到。
 
2

其次,我们之所以这么喜欢用‘养育’的因去套‘教育’的果,不仅仅是因为混淆。

不得不承认,比起教育我们更喜欢养育,或者说养育是不得不做的,而教育嘛,麻烦的很,不做也罢,让老师来吧。

确实,教育对家长的要求要高一些,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一些,需要的思考也更深入一些,但你真的不明白不教育你失去的是什么。

孩子和家长的对话在3岁的时候就是 ‘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学得快不快’。孩子长到20岁了,上了大学,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还是 ‘吃穿住用,钱够不够花,考试过了没,有没有升职的机会’。没有看法,没有观点,没有感受,没有思考,没有互相讨论着解决问题,没有替对方打气鼓励。

如果你不教育孩子,不和他/她分享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有这个方面的交流,讨论,摩擦,而永远在养育的台阶上徘徊,那么教育就会慢慢被养育磨没了。

孩子会开始在其它的地方寻找他/她的教育源泉,也许是朋友,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媒体,也许...... 我也不知道。

但这宝贵的角色,这本属于家长的角色,你为什么要让出去,让孩子在别人身上去寻找呢?更有甚者,那些本该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正视世界’的大树已经需要开花结果的时候,却连树苗还没有种下。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3

还有,我们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把担当教育者角色的时间一推再推。

难道不是吗?我们不是经常说 ‘孩子还小,他/她还不明白这些高深的东西’ 吗?

所以作为家长,让我们自问:对孩子真正的教育(而非养育)应该什么时候开始?

我一岁半的小儿子Hendrik,是个成长发育 ‘特别不着急‘ 的孩子,可以说,如果Hendrik会的,同龄的孩子应该差不多都会了。

虽然我没有在他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教育,我只是喂了奶,换了尿裤,欣赏了他的面孔。但是当Hendrik大概两个星期大的时候,我开始了和他频繁的互动,于是教育就开始了。在Hendrik不睡觉的时间里,我给他喂奶,换尿裤,我也跟他说话,告诉Hendrik我很喜欢他,而且不论发生任何事情我都喜欢他。我也是这样做的,所以Hendrik知道他被爱着,他为此欢喜得不得了,每天眉飞色舞的咯咯咯地笑。

Hendrik大概一岁的时候,他开始会扶着桌子站起来,在清楚明白不可以碰桌上植物的情况下,去揪了植物的叶子,我于是惩罚了他。Hendrik欣然接受了惩罚,也没有再去碰过植物的叶子。Hendrik的反应源于在他那小小的世界观里已经扎根了两件事情:


  1. 妈妈爱我,和我揪不揪叶子没有关系;
  2. 不被准许的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会受到惩罚。

如果成长发育‘ 不着急‘ 的Hendrik可以做到,那么你家的宝宝也能做到,需要的是作为父母对教育的直面,拿出行动的勇气,和肯花时间花精力的决心。


如果你有1个小时给孩子,我建议你用20分钟养育,40分钟教育。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一岁了,我建议你立即开始教育,从一起读一本好书开始,从耐心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踩碎一只蜗牛开始。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四岁了,我建议在他/她还在不停的问为什么的时候,抓紧一切机会和孩子分享的你的想法,观点,认知,甚至迷惑。
 
无论你的宝宝多大,你都可以整理思路,区分 ‘养育’ 和 ‘教育’,并开始行驶你 ‘教育’ 的特权,你的收获,是孩子和你共同的一片天。


关于查查

查查,常驻荷兰,生物工程学博士,蔻蔻的同窗好友。喜欢钻研,喜欢数字,喜欢逻辑,喜欢规律。养有两位“天使混血宝宝”,养娃经验积累,总结,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