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暗示西游,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禅宗认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自性本净,无染无杂,能见此性,自成佛果”。佛就是觉者、智者。什么叫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什么是人,就是还在痴迷的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就是彼岸,叫观自在菩萨。 佛家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的心在哪里,就让我们从西游记开始,去寻找我们已经失去的真心。首先我用西游记里面的一首禅诗来开场;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头心。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老子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了分别心,就有了 二 ,有了 二 ,就会有 三 ,产生了世间万物,道以一贯之。 所以说:一切万物都是从 “心” 生,《道德经》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一就是灵山,就是道,就是中庸。 就是龙(突额表示智慧;鹿角表示长寿;牛耳寓意魁首;虎眼威严;鹰爪勇猛;剑眉英武;狮鼻象征富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 容平和),佛,非男非女,是笑非笑,祥和平静。 神秀大师修行,心存善念,作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他能知道“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能认识这一点的人很少,另外第二点他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首先,能看到自己尘埃的人就寥寥无几,何况“时时勤拂拭”呢?能拂拭的人就更少了! 慧能已经一心不起,没有善、恶分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西游记取的真经——《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有些人整天担心、着急、牵挂、盼望……各种心情很多,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患者”的“患”字,“有心为患,无心为串”,心老往上窜,今天跟这个人着急,明天跟那个人生气,担心,害怕,您准备做患者吧!心平静才能长寿,"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心变了世界一切都在变。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原来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和性,而这个性字又是竖心旁的心字边加一个生命的生——心生的。 但是现在人糊涂了,不知道心能生一切,心能灭一切,从哪儿生就应该从哪儿灭。 将过去的心灵反向清扫。反观自照,修改人生观。不清扫心灵垃圾不可能转变命运。 没有心情就是无心,无心就是空,没有心了!不要把自己当人就是佛。 整个《西游记》用生活场景来演义佛法修行,用平白的语言来注释深奥的禅理。读懂《西游记》,你就会读懂人生找回真心。 1、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就暗示西游,就是写孙悟空,其实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 其次,《西游记》是一部弘扬真道、破除邪道的书。取经路上,孙悟空成了佛教徒,妖魔鬼怪孙悟空一一识破。到了西天,见到如来,取得"无字真经"这正是佛法。《西游记》弘扬了禅,让唐僧这个金禅子成了佛,也让孙悟空这个"本心"成了佛,这就是佛教"即心即佛"的理念。 2、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修行人和强盗、也没有妖怪和菩萨,甚至也没有佛,都是我们的心动了,观念制造出来的,所以才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我们停留在 一 上,就是万物一体,就是在道里. 3、《西游记》是心法修炼的活教材,“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悟道”之理。根本在“心性”。 儒家要“存心养性”, 道家要“修心炼性”, 佛家则是“明心见性”。 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脱生死。 儒家顺性命还造化 禅宗幻性命超大觉; 道家修性命得长生 《西游记》借助《心经》来“养性”、“炼性”、“见性”做到“存心”、“修心”、“明心”这一点,所以悟空求法到祖师洞见: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第十三回在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处,《西游记》的“宗旨”在“心”字。 魔以心生,亦以心摄。 “心无可摄”便是“明心见性,自度成佛”的境界。佛学讲的是“明心见性”,心学讲的实际上也是“明心见性”;佛学是“明心见性”而成佛,心学是“明心见性”而成圣,因此,对“明心见性”的宣扬就是《西游记》心学的主题,也是它的儒释道的主题 孙悟空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二、从传统文化看西游记的修行观 不是有知识的人就能当官,有才干就能当老板。现在很多人不服气:“这个人什麽也不是怎麽当老板?”你看看人家多平静,人家对钱很平静。有的人当官的时候很平静,当个局长像上趟厕所一样轻松,你行吗?当个班组长就激动够呛,你的容量就那麽大!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天喜欢平静祥和,“天道无私,常予善人”,天亦喜欢仁德无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有知识的人叫小聪明,那什麽叫有智慧呢?大伙把智慧的慧字写出来——你看智慧的慧字是下面一个心灵的心,上面加个笤帚反向清扫。但是谁能清扫自己的心灵?人这一生总是在找别人的毛病,有几个人在找自己的毛病?能反观自照者太少了!所以智慧难得,智慧有一点点都叫大智慧,聪明再多也仅仅是小聪明。怎样才能得大智慧。 1、消除你急切的贪心(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本,燥则失君) (1)第十三回,唐僧急于赶路,四更天上路误中陷井,被寅将军拿住,吃了他两个随从。其实赶路就是修行,急则生躁,修行人急则容易着魔。老虎在东方寅位,叫寅将军。寅属木,指肝。肝藏魂,心藏灵,灵魂本是一体,去掉牵挂之心急切心,要用心才行。人最难征服的,是牵挂急切,明知既成现实也没有几个人能正确面对。 牵挂急切之心去除了,西方大道也就显现了。 (2)唐僧的不贪只是对财富、地位的不贪;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有贪的一面。《西游记》里有这样一章: 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 讲的是三藏和四个树神月下开派对,作诗、谈道、饮茶、赏月,沉溺其中,最终明白一切都是前进的障碍并奋力摆脱的故事。 这段场景,代表了唐僧修行所途经的一个境界,代表当时他所达到的修行高度。彻底打翻了老树,绝了老树的根基,意味着唐僧打破了当前的成就的束缚,开始下一个更高成就的修行历程。人生如同旅程,眼前的风景当来就来,当走就走。不留恋,不驻足,不为逝去的惋惜和沮丧;不为当前的所沉溺和迷失,做豁达和精进的人。 (3)第四十七回,鲤鱼精六月飞雪封河道,唐僧急切过河陷入魔镜。 (4)“五人归一人”,消除贪(猪八戒)嗔(孙悟空)痴(沙悟净)慢(白龙马)四毒,才能达到中庸和谐的最高心灵境界。 唐僧是众生平等的慈悲,四大皆空;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孙悟空争名夺利、完全是由于嗔心使然,这样的心态,绝不能修成正道。 猪八戒贪心不改调戏嫦娥,爱财爱色、被打下人间变成猪像。 沙悟净痴心使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只因打坏琉璃盏被打下天界百剑穿心在流沙河为妖。 白龙马凝慢不问世事只朝西行师傅被妖精略带走也不过问,散漫自由,与九头虫争夺龙女烧坏给玉帝敬献的夜明珠,被发配鹰愁涧受难。 佛教认为自性即佛,心本体的自性或本性就是佛性所以: 悟净,本性,所谓性本净,觉悟本来清净; 悟能,本能,自己作为都出自本能; 白龙马,本意,马是意,顾本之意是本意; 悟空,本心,明白自心本空,知道自心是幻,就是悟空。 3、除六贼,绝七情 《西游记》取经就是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是修行人不惜冒险、牺牲七情六欲、追求心灵自由和拯救众生的理想的事业。 佛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言,心外无义”。修行者的内在动力是把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体忧;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把它们统统消灭,才能真正修行成道。 佛教认为:成佛成魔,均在一心之念,“即心即佛”。 险阻与妖魔,象征修心过程中的障碍。七个蜘蛛精就是代表人的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过激, “百病皆由气生”,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盘丝,代表着情网。盘丝女妖放出丝网缠住取经的和尚,表示欲望的情网会绑住修行人,阻碍修行的进步,是妖从内心生出来的,打破情网,要解脱情色的束缚只有靠自身的智慧。 唐僧在修行过程中,被情欲诱惑迷住了本性,不能自拔后来靠自身的智慧和用悟空这个形象来代表斩断了情网,战胜了欲望,重新回到了修行的道路上。 4、破除我执、法执 八十一难人的“心路历程”。人用意志战胜内心欲望,抵制引诱侵袭。佛是师徒四人历尽劫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正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得到正果的人一定要破除我执(观音禅院) 法执(小雷音寺),脱离迷心才能真正成佛,才能真正地看到真经。 5、找回你我的心 · 孙猴儿代表的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动,千变万化。孙猴子学艺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 孙悟空有五大专利: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当然,还有那个令他深恶痛绝的紧箍咒,每一项专利都与“心”密不可分, · “七十二般变化”是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变化意味着人的心思、念头的变化。所以人们看到了不同的孙悟空,时而神仙,时而妖精,时而飞鸟,时而鱼虫,性格:勇敢、急躁、自大、单纯、幼稚…… · “筋斗云”,代表了人的意念、念头。无论多么遥远,念头一动,心就到了。“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到达“灵山”的距离也恰恰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遥远,念头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灵山”取经,正是修心的历程。 · “如意金箍棒”,随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人的心气儿,“天河定底的神珍铁”就是定心(海底轮是心肾交汇处,为水火济既卦,海底轮是人身体之宝精气神由他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炼出来的,而这八卦本身就是变化无穷的,只有历炼过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世间无穷变化。 · “紧箍咒”叫做“定心真言”,“紧箍咒”就是为了平息那颗不时躁动的“心”。带上这个圈,他叫孙行者,不带是个妖怪。悟空修炼成佛烦恼的箍儿自然就不见了。 · 可见,“心猿”是大自然造化孕育的你我众生的心灵。《西游记》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识深”。 · 孙悟空代表的“心”深意就是他的三种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本我、自我、超我),也可以叫做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种本性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人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他们的此消彼长,构成人间万象。” · 佛魔一念间,悟空在比丘国都兜揽出来给大家看了:“什么悭贪心、嫉妒心、杀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邪火上来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这就是魔性在作怪。 · 战胜了这些邪念,我们也就消灭了妖魔,修成了正果。取经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心魔彻底消灭;让心里的佛性多一些,这就是修行。 6、除假寻真 · 《西游记》,每一回里都涉及真假的问题?:菩萨有假的;佛祖有假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萨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 · 小雷音寺唐僧虔诚把黄眉老怪当做真佛祖。 · 小说第58回真假美猴王中说“二心搅乱大乾坤”。佛教说的二心,一个是真心,真静妙乐之心,不生妄念; · 一个是妄心,由于念头不对,于是产生种种现象,陷入困惑。一旦有二心,如同走火入魔。 · 借“二心”,既说明了佛教学说的观点,又演出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国儒家反对二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到,一心为忠,二心为患。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佛教是一致的。 六耳猕猴代表的正是孙悟空的另一面:一颗虚伪的心。想辨别真实的心,虚伪心,很难,有时就连自己也搞不清楚。 · 假悟空与真悟空同音、同相,行为举止也几乎一样:与真悟空一样的神通。 · 假心真心混为一体,就比较麻烦了,他会使你的心变得混沌,最终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 人如果生出第二个心来,就是心魔,要分辨消灭虚伪心,只有如来佛祖能够识别。 如来佛代表着你的本意,真实的灵魂,“佛在心里”。金箍棒代表勇气的一棒子把他打死。 ·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就再没有谁能欺骗得了你,所以,相信谁也不如相信自己。同样,欺骗谁也别欺骗自己. 7、炫耀也是魔,第十六回,观音禅院僧谋宝贝,悟空炫耀袈裟金痴长老谋袈裟。八十九回,玉华王府展示本领收三王子为徒,黄狮精盗宝设钉耙会。 8、不信守承诺也是魔障,通天河最后一难所想到的,希望你信守承诺。 三、修到什么境界 1、无为是大道,无字是真经 “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磨难经历本身才是取的真经。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过程也就是求取无字真经的过程。有字经写在纸上,无字的经是写在心里。没有文字的经,才是真经。 那什么是悟空?在这点破了,只有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驱除一切束缚,才能取到这无字真经,了悟人生的真谛。 要“空”到什么地步呢?“空”到连自己吃饭的紫金钵盂都舍弃了。没了金饭碗,也就了无牵挂,该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欲与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舍弃,才能取得,彻底地舍弃,才能取得真经。 2、百练归真 人人皆可成佛 ·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 · 每个人不一定能修炼成为至高的佛,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佛。佛的法身是见不到的。普通人心中有佛,其实无佛;佛心中无佛,其实有佛。这就是“色”与“空”的道理。道德经讲,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只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只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怠,老子讲的虚极静笃,儒家讲的慎独,佛讲的禅定。 · 佛在你的心中,在你身旁,每个人善于接受善的,教化你的对象就是佛,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也可能是你的同事,甚至也可能是你的小孩,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道不远人,万物皆有道。佛就在你的心中,佛就在你的跟前。 · 最后,我们要明确“怎样才能成佛”。成“佛”,不是要你当和尚,或不同信仰的改行当佛教徒。 · 成佛,是一个修炼成真的过程,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完善的过程。每个人不一定成佛,但必须有心中之佛。佛教叫观自在;儒家自省、慎独、观过;道家叫自知自明,叫观复;党叫自觉。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由晒经文所想到的人生真理。(嗮经文不两全,象征天地不全,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雷电风雨)。 四、悟空成败人生启示录 ·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孙悟空是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没有谁传授给他怎么在这世上混的经验。(出世没有经验) 2、想求生存,只有靠自己打拼。美猴王遍访四大部洲,学穿衣,学说话,梦想着成为神仙,干出一番大事业。(入学学习基础知识) 3、猴头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了菩提祖师。有了名字——孙悟空。经过努力学到了先进技术——长生不老之法、七十二变、筋斗云。(大学学习过程) 4、猴头的心也飘呀飘,心里的草已经长成了松树。显能张狂,不知道江湖险恶!”菩提祖觉察猴头需要修炼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理素质和做人修养。 “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菩提祖师说出的这句话是《西游记》里最富于哲理的名言。 5、这并不是把悟空逐出师门,而是给他指出了一条路,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只有在那里,悟空才能修炼成功。(大学毕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1、实实在在的功夫不是教出来、学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历练出来的。孙悟空跳出了斜月三星洞,修心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2、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开始显能、惹祸了——闹龙宫,闹地府,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引起社会高层的关注。 3、玉皇大帝给他弄了“弼马温”。可对贫民百姓出身,俺懂技术,懂业务,爱岗敬业,没白天没黑夜的为你老儿瞎忙活,你却不把俺往眼里夹!爷不伺候你了!一气之下,猴儿头炒了玉皇大帝的鱿鱼。(初入社会) 4、玉皇大帝,封他做了个“齐天大圣”。第二次上天的孙悟空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开始了以齐天大圣身份的第一项行动开始对神仙世界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三清、四帝、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二十八宿、上上下下走了个遍。 5、要想在天宫里混好,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才是做事。”就是处理和各路神仙的关系,猴头吃惊的是天宫里神仙根本不是说他的神通和武功有多强,而是指他做人能力强。曾经向往的天宫让孙悟空备感失望,齐天大圣当然拿不到参加蟠桃会的入场券,既不够级别又没有人缘,人家不带你玩了。(了解社会) 6、猴头失落、郁闷、不服认为玉帝仗着资历深,才坐到那把椅子上,认为换成俺他,肯定干得比别人强,猴头竟然把蟠桃大会搅了个稀巴烂! 7、孙猴儿大闹天宫后感到天兵天将都奈何不得自己,竟然提出要玉皇大帝把位子让出来给自己坐。猴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时候危险也就悄悄降临了。(反抗社会) 8、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悟空懂得了认命。懂得了认命,一切重新开始了。 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1、取经,取经,“经”就是“道”,“道”就是“路”,而“路”是走出来的;修行,修行,重要的在于行。昨天狂妄的大圣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孙行者。孙行者已经不再做那个伟大的梦了,而是尝试着以实际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2、五行大山下大定猴头成熟起来,他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孙悟空从失败中站起来。护送唐僧取经也是修行的过程,悟空开始了修行。 3、修行,修行,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观念。(消除贪嗔痴慢四毒,除六贼,绝七情),大闹天宫让悟空明白作为一个有品位的神仙只可以跟别人比魅力,切忌不要跟别人比能力。 4、孙悟空懂了取经过程只是打打杀杀,就太幼稚了。猴头要利用取经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才是重要的。 5、孙行者接受前两次上天的教训,不再搞个人英雄主义,不再孤立自己,而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神仙世界的网络体系中,修心养性,让更多的神仙理解和接受自己,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6、向各级神仙汇报思想和沟通感情,借此机会充分和各级神仙们特别是那些能决定自己将来前途的高级神仙们多汇报思想,多表示自己在思想方面与神仙们保持高度的一致。 7、接受思想改造,正在努力修行,重新做人。虚心向各路神仙学习。对于那些原来看不上眼的神仙,孙悟空也渐渐地学会了采取包容的态度,懂了能够包容别人,不再轻视别人,自己就比较好过了。 8、孙行者不仅努力改变着各路神仙对自己的认识,而且还变得学会赞美领导。孙行者学会了耐心等待。 9、取经的过程让孙行者深深懂得,领导也是需要理解、关爱的,也是需要别人表扬的。要多发现领导的长处,多赞美领导的好处,多体会领导的苦处,多解决领导的难处。 10、孙悟空变了,变得谦卑,远离了虚荣与炫耀。懂了要想做好神仙就要因势利导,联合异己,而不是盲目敌对。 11、悟空改变了自己。猴头的功夫不是变浅了,而是变得更深了;改变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这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12、悟空,悟空,就是“我心空”,就是心里没有负担,提得起放得下,失败成功都可以承担。悟了这一点,经历千锤百炼,胜了自己,人人都会会成佛! |
|
来自: 江南固天 > 《时事、政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