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要读的是“书”,而不是微博微信 2016年09月25日

 弟朱三千 2016-09-25


http://www./shtml/hxdsb/20160925/344761.shtml
读书要读的是“书”,而不是微博微信
2016年09月25日

  

□丁鹏
  《如是我读》,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的一本读书随笔集。
  作为一位读书人,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读”什么?有必读书吗?在《没有必读书?》中,作者谈到,如果“必读书”基于别人的号召甚至强制,或“只是为了证明你的知识储备的量和新鲜的程序”,则这种“必读”的实质是被动地、消极的阅读,这种“必读书”理应被丢弃。但我们“仍有必要坚持内心的律令”,基于自身的真正需要来确认适用于自己的必读书。
  在《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中,作者针对现实问题继续谈到,读书首先要读的是“书”,而不是微博、微信……其次,要读“一部完整的书”,不仅要将一部书“自首至尾读之”,还要将其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文摘”或“段子”合集。第三,作者建议,读“伟大的原典本身”,要“读懂读通这些作为其他书的基础的书”。
  作者将自己定义为“读书人”。作者认为“读书人”的说法较之“知识分子”或“知识人”“更朴质、更本真,更能接通中国传统,也更能反映读书这一行为本身在精神生活中的绝对优先性。”读书人的际遇和机缘,是“从夫子游”。
  在《我的导师乐黛云先生》中,作者回忆了跟随乐先生读比较文学博士的因由与经过,讲述了乐先生对他的老师王瑶先生与季羡林先生的敬重与怀念。在这里,一段师承关系郑重而温情地呈现出来。在《比较文学的真精神》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乐先生著作的精通,对乐先生所研究和推崇的作家、作品也十分熟悉。真正做到了“从先生读”。
  作者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德性问题。这里的“德性”,首先指“读书法”,即要认真读书,“回到阅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关心细节、语言、情节、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方式等,体会阅读的快感和趣味。”“德性”更深一层意思,直指心性与灵魂的品质,即乐先生意义上的“精神气象”,即“君子不器”的格局,“不可以不弘毅”的气象,以及顶天立地的真精神。
  作者曾在《读书》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尼采的面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名试解》,可见作者对书名、标题的研究和讲究。以上,我也从书名出发,从“读”、“我”、“如是”3个角度进入本书,惜乎窥一斑远远不能见全豹。
  我们理应像作者所推崇的那样,读“一部完整的书”,以此领略作者语言之典雅、学识之渊博、品位之纯正、思想之深邃以及情感之真挚。进而懂得阅读,热爱阅读,为己而读,做一个真正的“读书种子”。
  《如是我读》张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