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部让你珍惜当下的反乌托邦小说,反正未来也糟透了

 真友书屋 2016-09-25


“未来”几乎是所有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也是,眼前的现实已经够让人糟心的了,我们为什么不到未来的美丽新世界去寻找快乐和安慰呢?更何况,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期待明天更美好。


文学家们也在源源不断地为当代的人们构想着虚幻的未来社会。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是“乌托邦”小说,以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为代表,描绘的对象则是宁静、快乐、幸福的美好未来。“反乌托邦”小说则以完全相反的形式结构作品,它们对社会制度以及人性本身抱有深刻的怀疑,这其中又以“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最为典型。强大的科学技术、无穷的娱乐自由、和谐的人际交往依旧是每个人理想中的伊甸园,但是,你真的会看到预想中的那一幕吗?


━━━━━

 

科技乌托邦

 


《神经漫游者》

威廉·吉布森


昨天的推送中,我们讨论了“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摧毁人类”的命题,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众多企业家、科学家、哲学家对此都有不同的意见。事实上,早在1984年,威廉·吉布森就将思考的触角延伸至此,最后的成果就是史上第一部同时获得“雨果奖”、“星云奖”与“菲利普·狄克奖”的小说《神经漫游者》。


许多年以后,人类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将自己的神经系统与电脑网络接通,然后灵魂离体而在虚拟世界里任意漫游,物质身体(被蔑称为“Meat”)反而成为被鄙视的对象。当然,这只是少数“精英”才拥有的能力。在这个流光溢彩的科技世界,有一个人因为事故丧失了这一能力,为了“还原”自我,他加入了一个阴谋计划,最后发现,幕后主使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希望获得自由的人工智能。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过美好人生,于是我们能失去的就会更多。”



《时间机器》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如果有个机器能送你去到未来,你希望看到什么呢?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5年给出了他的预想。一名科学家乘坐着他所创造的时间穿梭机来到了公元802701年,然而看到的景象却令人惊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习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统治阶级逐渐进化为了生活在陆地上、头脑简单、只图享乐的埃洛伊人,而在地下工厂辛苦劳作的工人们则因习惯了阴暗的环境,慢慢变成了阴险狡猾、靠吃埃洛伊人过活的莫洛克人。慢慢地,奇怪的动物代替人类占领了地球,最终地球上只剩下了萧瑟和荒芜。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我聊以自慰的是,我这里有两朵奇异的白花——现已枯萎发黄,干瘪变脆——它们可以证明,即便在心智和体力消逝的时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温存仍然活在人类的心中。”

 


《别让我走》

石黑一雄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只是把着眼点放在了未来。在克隆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的时候,人类会挑选出健康状况良好的人作为克隆“样本”,克隆出来的小孩要在特殊的学校里成长,成年之后就被送到集体宿舍,当一段时间的看护员,再当器官捐献者,然后,大多数克隆人捐献两三次就死去了。


小说里的克隆人恳求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不要放开她的手,石黑一雄则对现实中的我们说:“对你我这样的人而言,残酷的现实使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将我们的命运交给那些身处世界之轴心、雇用我们的伟大绅士。”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也许这仅仅是一股来了又去的潮流,’我说,'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的生活。’”


━━━━━


娱乐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就是生活得舒适快乐(我们现在不也是这样吗?),这一切从婴儿诞生之前就科学地“设定”好了,而且通过睡眠、电击等疗法,人们从小就被规训成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厌恶书籍、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的物种。


健康、富足、青春以及被鼓励的狂放性爱,这个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如果有了不同,就必定会孤独。”

 


《华氏451》

雷·布莱伯


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三面电视墙,睡觉时也要带着耳塞收听节目,电视和媒体按时按点的广播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为了维持这个快乐的世界,人们被明令禁止读书和思考,消防员的职责也不再是灭火,而是发现藏书并焚毁它们。然而,在这样无忧无虑的世界里,有位曾经尽责尽职的消防员却受到了“毒瘤”思想的启蒙,开始私藏本应销毁的书,因为他发现,主动的哭泣比被动的快乐更幸福。


华氏451度,这是纸张燃烧的温度临界值。虽然纸张终有燃烧殆尽之际,但那残留的灰烬总在等风来。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火是什么?它是个迷。科学家给我们一堆官样名词,什么摩擦,什么分子。可他们并不知道,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销毁责任和后果。”

 


《再生砖》

韩松


当成就感的指向从利他变为利己时,它就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娱乐。汶川大地震后,建筑师们利用废墟里的瓦砾、麦秸和尸体制造出了一种新型材料——再生砖,从而带动了灾区的重建工程,使得经济复苏、灾民重生,并因此荣获国际大奖。


对于自己所迷恋的事物,很容易导致偏执的追求。从那时起,人们陷入了对再生砖的疯狂迷恋中,期待并寻觅着新的灾难,甚至通过在外星球上播撒人造微生物来制造毁灭。可谁又想到,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本身,也只是一块建立在废墟之上的再生砖。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人们如此迷恋这些裹藏着瓦砾、麦秸,还有死者灵魂的再生砖,以至于开始期待和寻觅着新的灾难。”


━━━━━


安静乌托邦

 


《使女的故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21世纪美国爆发核战,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的生育能力直线下降,一个原教旨基督徒组织趁乱夺取了美国政权,并以恢复社会秩序之名废除了宪法,建造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名叫基列共和国。


宗教极权分子为了建立更美好的世界,为了消灭色情、低俗和堕落,一切实行配给,包括婚姻。主教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女性成为男人的附属,成为国家的精子容器和婴儿制造机器,充斥在空气中的只剩下生活的沉闷和未知的恐怖。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健全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我将它储存起来,就像过去人们储存钱财。我要好好储存,待时机到来之时,便可富足充分地派上用场。”

 


《寂静之城》

马伯恩(原文刊载于《科幻世界》2005年第5期)


现在的网络世界太喧嚣,有时不免想,如果有一天这些聒噪的人们能够闭嘴,那该有多好。而在未来的美国,那里的人们就享受着来之不易的静谧与平和。


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管和电子监控设备甄别着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发出的每一条信息。政府每天发布“非法词汇列表”,任何人不得使用里面的词汇,而到了某一天,“非法词汇列表”变成了“安全词汇列表”,人们只能使用里面的词汇说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列表越来越短,直到变为空白。那天,整座城市陷入了沉寂,只剩下黑压压的人群游离在这无垠的静默里。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这场战争的代价就是语言的失落,表达能力会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淡而无味,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沉默。”

  


《蚁生》

王晋康


如果有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奉行利他主义,首先为他人着想,那不就是我们心心念念所追求的“善”吗?王晋康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在文革期间,一名科学家在一个村落里,给当地的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村民喷上了从蚂蚁身上提炼出来的“蚁素”,从此他们变得热衷于去帮助别人,思想里再也没有了自己,只为他人,一个完美的大同世界诞生了。


然而即使是蚂蚁,利他主义也仅仅只表现在同个族群之间。生产同批次的蚁素喷洒在所有人身上这是难以实现的技术,而喷洒了不同批次蚁素的人们又会变为不同利益的群体,他们之间不再和睦共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厮杀的欲望,这个看似和睦统一的世界开始崩塌了。


一句话感受一本小说:“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蚂蚁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种群。同为社会性生物,蚂蚁社会比人类社会远为先进和高尚。那是完全利他主义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无私、牺牲、纪律、勤劳的典范。”


━━━━━


也许你会想,反乌托邦的世界只在文学作品里存在,然而隔着一片汪洋的对岸,有一个富强的国家也许就要经历这令人惊奇的社会形态了,到那时,它的领导人将会叫作唐纳德·特朗普。



“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回到非乌托邦的社会。”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如是说。下面是特朗普曾经发表的高论,读过之后,你就发现别尔嘉耶夫所言不虚,反面乌托邦可能离我们也并不太远。



如果特朗普竞选上了美国总统,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将建起一堵高墙;


如果特朗普竞选上了美国总统,美国将不反对日韩发展核武器;


如果特朗普竞选上了美国总统,美国可能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如果特朗普竞选上了美国总统,God Bless America。


━━━━━

编辑:康路凯  撰文:胡路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