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心理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比如,双方都曾通过伪造邮票打击对手。 小小的邮票,成为二战心理战的特殊武器之一。 德国、英国、美国等授意情报部门,仿制和改造敌方的邮票。通过改变原本邮票的图案、文字等方式,来传递宣传信息或进行心理袭扰,在敌军中制造混乱。 【集中营流出的假邮票】 德国,最先把伪造邮票列入作战计划。 他们在俘虏中物色邮票鉴赏者、制作技工和仿真专家,组建起一个专事制作盟国假邮票的工厂。 二战期间,设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内的工厂,一个月内就仿制出英、法、美、苏等国500多万张的邮票。 假邮票在外形和色彩上与同盟国的邮票极其相似,只是图案的某些局部稍有改动,同时,被德国的心理战部门加上了精心构思、针对性极强的宣传文字。 德国的假邮票曾经一度在欧洲流行,以至于盟国各主要城市的邮递员打开信箱时,里面有40%的信件用的是假邮票。 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邮票仿制工厂,曾依据1935年在英国发行的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的纪念邮票伪造出一款宣传邮票。 邮票中的英王头像被换成了斯大林头像;文字“英王银禧”被替换成“这场战争是一场犹太人的战争”。邮票中的花环,被改成镰刀、锤子和五角星;邮票角上还画着象征犹太教的大卫六角星;邮票中的日期也被修改。 这一伪造的邮票,试图将战争的责任推卸到犹太人的身上。同时,用苏联的领袖替换英国的国王,暗示英国处在苏联人的控制之下,借此破坏英国政府的威信。 这些邮票印好后,德国通过中立国将其发往世界各地。 与之类似,德国还将英国1937年发行的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纪念邮票中王后伊丽莎白的头像替换为斯大林;镰刀、锤子和大卫六角星也再次出现。 英王加冕日期也被改成“德黑兰,1943年11月28日”,即德黑兰会议开幕的日子,寓意也是英国被苏联所掌控。 【同盟国的假邮票回击】 在“邮票心理战”上,英国同样不甘落后。 面对德国的邮票“进攻”,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仿制和发行了大量德国邮票,这些邮票都通过中立国发往德国。 二战期间,德国最常用的邮票是希特勒头像邮票。英国的特别行动处就把希特勒头像,换成党卫军首脑希姆莱的头像,制造希姆莱想取代希特勒的假象,以期造成德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混乱。 1944年,德国发行了纪念“啤酒馆暴动”20周年的邮票,邮票上是一名冲锋队队员,文字部分是德语的“你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英国情报部门和邮政部门仿制了该邮票,把冲锋队员换成了暗杀希特勒事件的领导人之一,德国陆军元帅维茨莱本。 该邮票上的文字保持不变,纪念邮戳的日期则改成了维茨莱本被处死的日子,1944年8月8日。英国希望通过唤起人民对这位元帅的怀念,团结起来推翻希特勒政权。 在这场聚焦在邮票上的战争中,美国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美国的心理战专家设计了一个代号为“玉米片”的秘密行动,通过渗透到德国邮政系统,向德国民众输送大量反法西斯的宣传品。 美国飞机把贴有仿造邮票、装有宣传品但有真实地址的信封,空投到被炸毁的邮政火车附近,希望德国邮政工人能够错误地将这些“假信”投到指定的地址。 依照心理战术上的要求,这些“假信”使用的邮票往往被改造过。 美国战略情报局就曾大量仿制希特勒头像邮票,把希特勒像画成骷髅,邮票上的文字“DutschesReich”(德国)被改成了“FutschesReich”(灭亡的国家)。 直到二战结束后,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造邮票仍然有一部分在民间流传,并成为全球邮票市场上的珍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