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的科学探讨

 johnney908 2016-09-25
    《卫济宝书》(1170年前),旧本题东轩居士撰,不著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均载之,世间久无传本。明代《永乐大典》(1408年)与清代《四库全书》(1783年)亦均收载。《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颇有好评:“此书剖晰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其后胪列诸方,附以图说,于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害,抉摘无遗,多后来医流所未见。”
 
    细析此书之学术内涵,实为宋代一疡科流派,且对后之陈自明《外科精要》(1263年)与杨士瀛《仁斋直指方》(1264年)均有影响。其痈疽论治悉本源于《内经》,如说:“四时之气,或有乖失,故表窍不匀,三焦壅塞,血涩肌表,致有五发痈疽之患也。”又说:“发者,五脏六腑不和之所生。盖五脏主里,气生经络而沉;六腑主表,气生经络而浮。若喜怒不常,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冷热相干,于是脏腑气虚,则腠理开疏,腠理开疏,则寒邪客热于经络之间,寒气既折,则荣卫稽留于脉。且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血荣得寒则涩不行,卫气从之与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阳气蕴积则生热,热则血涩,寒热不散,故积聚为痈疽。”此正为《灵枢·痈疽篇》之原理。但对“痈疽五发”之定义、概念与分类,则与《内经》原旨有别。
 
    《卫济宝书》分“痈疽”为“五发”: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考《灵枢·痈疽篇》仅言“痈”与“疽”两种,而不涉“癌、瘭、痼”三者。据此可知,此书自有其特色,可以深究之。
 
    兹将“痈疽五发”原文所涉症状剖析于下。
 
    原文:一曰癌。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鳌散取之,然后服排脓、败毒、托里、内补等散。破后用麝香膏贴之,五积丸散,疏风、和气,次服余药。
 
    按:此症所言症状,“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等短期内所发生之证候群表现,则知此“癌”绝非“恶性肿瘤”之癌(Carcinoma),而是“深部脓肿”之“无头疽”。
 
    癌字,我国古代字书不载,迟至近代之《中华大字典》(1915年)与《辞源》(1915年)首次收载该字。癌字之最早书证即《卫济宝书》,但其概念为痈疽,而非肿瘤。
 
    癌字具有肿瘤之意义始于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此书约晚于《卫济宝书》100年。在《仁斋直指方》卷二十二中,载有:“癌疮如眼,上高下深,颗颗累重,裂如瞽眼,其中带青,头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此症状正是“恶性肿瘤”之“火山口样”溃疡和“翻花石榴”溃疡。
 
    癌字最早出现在《卫济宝书》,是“痈疽”之癌;作为“肿瘤”之癌则出现在《仁斋直指方》中,这是从事我国癌病发展史的学者所必须加以区别的,以免混淆概念(《正字通》误为疒品,引据也是《直指》)。
 
    原文:二曰瘭。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托等药。次洗点破等药,加服小车螯散,脓毒不决,即服二三,取活脓血。
 
    按:根据“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之局部症状可知,《卫济宝书》所言之“瘭”实为“疖”(Furunculus),并非后世所说之“手部疔疮”或“脓性指头炎”之“瘭疽”(Panaritium)。
 
    原文:三曰疽。疽初起如麻豆子大,痒痛,抓破如小疮,后渐结瘢痕作疒兴,以次皮破,窍穴渐如蜂房,多有脓毒不出结痛,憎寒多热,满闷无力,头目昏眩,百节拘急,睡卧不得,或有吐逆,日加烦痛,疮如火烧。更不可服大车螯散,只服小车螯散,与解关、轻肌、活体等散,止疼痛,退寒热,解昏眩,仍勤用洗贴去烂肉与脓毒。
 
    按:据“窍穴渐如蜂房”可知,此即“蜂窝织炎”(Phlegmone)。
 
    原文:四曰痼。痼发者,形状三两个,或手背,不日消退自破,苦无脓血毒汁,意以为安愈,忽因消渴,肾所攻及。至春冬再在背膊或肾腧上生一个两个,疼痛赤肿,腰疼筋紧拘急,吃多物常饥,燥,小便赤,大便涩,三五日一通。或破,下小车螯散。未破,下大车螯散,逐日下内消、内解散。
 
    按:痼发者,即糖尿病之痈疽。兹逐句剖析于下。
 
    (1)“痼发者,形状三两个,或手背,不日消退自破,苦无脓血毒汁,意以为安愈。”此证似属免疫力低下之皮肤疖病引起的皮肤溃疡。其溃疡表面无“脓血毒汁”,显然不同于一般疮疡之多脓血表现。
 
    (2)“忽因消渴,肾所攻及。”这是指在皮肤病变后方出现消渴(糖尿病)症状。通常,糖尿病的早期轻症常无症状,直到病重及有并发症发生,症状方趋于明显而呈典型。《卫济宝书》所载,先疮疖后消渴之“痼”疾,是符合糖尿病发展规律的。
 
    (3)“至春冬再在背膊或肾腧上生一个两个,疼痛赤肿,腰疼筋紧拘急。”这是表明糖尿病加重后,皮肤感染的疮疖也更趋严重。
 
    (4)“吃多物常饥,燥。”所谓“吃多物常饥”即中消症之“多食善饥”。“燥”,即“燥渴”,即上消症之“大渴引饮”、“饮不解渴”。
 
    (5)“小便赤。”下消症之表现,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赤”,为肾水枯涸,相火炽盛之表现。
 
    (6)“大便涩,三五日一通。”为中消症之表现,火结于胃,销烁胃中津液;火迫于肠,肠中血液枯槁,故大便为之燥结,艰涩难通。
 
    综合以上分析,充分表明“痼”实是糖尿病所致之疖病。
 
    原文:五曰痈。痈初起,突如蒸饼,又如鱼形一头,或一头小,或横在背膊,或在胁肋间及二三寸许,坚实赤肿,时发热疼痛。如未破,服大车螯散。已破,服小车螯散,次用内解、内消等药,与治痼法治之。
 
    按:此即“无头疽”中之“浅部脓肿”,非今之“痈(Carbunculus)”。
 
    归纳“痈疽五发”之上述分析。
 
    (1)癌,为深部脓肿之无头疽。
 
    (2)瘭,为寻常之疖。
 
    (3)疽,为蜂窝织炎。
 
    (4)痼,为糖尿病性痈疽。
 
    (5)痈,为浅部脓肿之无头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