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卿云斋]绣园(下)沈寿真神

 掌染草2012 2016-09-25

【沈寿是吴县人,是余觉妻,临终却遗命张謇,既不愿死后归葬老家,又不愿将来合葬本夫,这一点是为何?】



沈寿、余觉夫妻照

右:清懿旨嘉奖御赐福字特赏四等商勋浙江举人(余觉)肖影原名兆熊

左:清懿旨嘉奖御赐寿字特赏四等商勋美术家(余沈寿)肖影字雪君

先说说余觉(1868-1951)绍兴人寓居苏州,擅楷书和草书是有名于时,由笔耕画稿,沈寿则针刺成绣,夫妻双档,事业红红火火,余觉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将妻子所绣的八幅佛像进绣于慈禧太后竟蒙嘉奖,给他们夫妇俩分颁四等商勋,分赐御笔寿字;商部还特为设绣工科,招他俩一任总办,一任总教习。喜讯也有,那么代价也有,为了赶制这些贡品,沈寿呕心沥血,30岁的人十多年才怀上第一胎,却因劳累过度而小产,付出了终身不育的代价。而入商部后的情况更不尽人意,则是后期余沈关系不和的由来,余觉以伉俪同寅,领工资时兼支而两取双份,老婆用钱,反须问他要,而且要起来很难,能拿到十之一二,已像上苍的恩赐了。这本是夫妻之间的事情,暂且不论,那么余觉在沈寿去旧金山推广绣品期间,娶了两房姨太太,更在沈寿病重时,不出现在榻前,只有沈姐及侄女照顾着及忙碌着。由此判断,沈余两人的感情确实是琴瑟不调。


沈寿传统题材作品 《柳燕图》,故宫博物院藏


张謇老照片 (看照片是没有余老爷子帅气)

再说说张謇(1853-1926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与沈寿的相识,则是由一幅明代董其昌书的顾绣开始。张謇听说沈寿的绣艺高人一筹,特地请她来鉴定真假,绣品一展开,沈寿断定为真品,问其何以断定,她说:一看针法,便不难辨出。沈寿是懂针线之人,往后张謇对沈寿的作品及鉴赏能力大加赞赏。


南通女红传习所

辛亥革命爆发后,商部停办,沈寿分别在天津及苏州创办刺绣研习所为生(苏州的'同立绣校'便是一所),后经过张謇一再邀请,沈寿去南通任教八年,担任女红研习所所长兼教习,1915年沈寿病倒,诊断为肝郁症,借张謇在南通的博物院谦亭养病,张謇也征得沈寿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一个口述,一个则在榻前记录,经过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这绣谱是沈寿40年艺术实践的结晶,张謇帮她办成了此事,虽议论纷纷,众口不一,还有说张謇出于私心之说,但不得不说,在沈寿病重之时,张謇是用心的在帮沈寿完成意愿的。查阅张謇日记记载,在沈寿生病及去世前后,五个月间共记日记93则,其中34则是记录着关于沈寿的病情及死后的悼念之事,雪君复病雪君复不适雪君又病雪渐癒雪君忽晕厥,甚重雪微不适雪不适雪君病甚雪君病减而未癒病未减而增雪病仍未起,无如何,等等。张謇记日记向来简略,每每一天的日记就这么一句,这样的关心,也有流入思念之情,如:七月十五日,去年此夕,雪宦坐药王庙外看孟兰会灯船也。字字入心。沈寿死后,张謇按照沈寿遗愿,并未归将其葬老家,而是安葬于南通。我认为莫逆神交,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记得《郑逸梅笔下的文化名人》,有写到张季直(张謇),记道沈寿的丈夫余觉,对季直颇多意见,撰有《痛史》一书,揭有谦亭杨柳诗,而郑逸梅先生则认为:季直的一生,小疵不掩大醇


沈寿刺绣 传统题材作品

陈鹏举老师近来写篇《白马》,我觉得讨巧,有部分内容是这样的,它是像星斗一样,突然出现在天空里的,它的未来,它生命的终点,最后是谁可以托付呢?可以确定的是,在前世里,和它曾经有旧,曾经相逢。不然,它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生命里呢?是啊,沈寿,余觉,张謇,也即是如此,一切都是缘分,逃不开宿命,这一切都是按照原本已划好的轨迹在走下去,这三位不能算作普通的际遇,也可说是有旧,也可说是有相逢吧。



沈寿传统题材作品《古观音》,南通博物苑收藏

讲真,沈先生的传统题材作品并无神妙之处


沈寿仿真绣《蛤蜊图》,南通博物苑藏

创新之处确实惊人

..

.

.

完结

.

.

.


谢谢大家对卿云斋的支持

一同期待更多的惊喜

你知道怎么关注我们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