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1-22日,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启臻教授先后深入到河北馆陶县粮画小镇、羊洋花木小镇、黄瓜小镇、杂粮小镇、鹊桥小镇和教育小镇等美丽乡村实地调研。 馆陶县委书记谢继炯陪同 朱启臻教授调研粮画小镇 朱教授在调研中指出:馆陶县的小镇文化是令人感动的,小镇建设应该是中国农村的方向,非常值得乡村研究者关注和研究。 此次调研朱教授走进美丽乡村大学,并做了题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价值”主旨演讲。具体演讲内容如下: 朱启臻教授在为美丽乡村大学学生上课 朱教授首先讲了“乡村的命运”并做分析,中国乡村数量目前处于削减阶段。村落的消失表面看是农田、建筑和农业人口的消失,而更为深刻和危险的是,上千年的生产方式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消失、农业文化的消失、传统伦理的消失,这些不适应工业文明的元素正在以“落后”之名被放弃和遗忘。如何正视和改善伴随村落消失的失去,如何留得住美丽乡愁,机遇或许便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意识崛起和建设过程中。 朱启臻教授把乡村存在的价值归纳了以下六个方面: 乡村的生产价值是最为重要但又易被人忽视的价值,乡村生产包括了农业生产、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最有效的平台。村落的产生原本就是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因为土地和农作物需要时时呵护,村落的存在有助于耕地的保护、综合利用和精细化作业,有助于农业生产经验的交流和积累,有助于农业的减灾防灾。村落正是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而生长出来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家院落不仅是乡村存在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不仅可以满足村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是村民重要的活动空间和满足精神需求的条件。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也只有依托乡村才能存在,村落是实现乡村产业融合的节点,乡村消失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特色的乡村手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也就无从谈起。 乡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协调和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和谐。乡村承载的智慧农业是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农业,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其次,乡村的生活不是“能挣会花”以及“时间就是金钱”理念支配下的技术工具和金钱的奴隶,而是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生活节奏;崇尚的不是高消费,而是去货币化的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的村落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当我们戴着审视村落文化价值的眼镜走进村落时,你就会发现村落是一座文化的宝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乡土情怀。 ![]() ![]()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与被称为“草根工业”的手工业一起,不仅是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落里,村民们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但有严格的季节约束,村民的生活节奏是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村民们生活自给性强,主要消费品依赖于自己生产而不是市场。村落里的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还是社会交往单位,是农民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传统生活方式中有许多优秀成分凸显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随着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机生活热潮的兴起,低碳、慢生活理念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都要求人们重新分析和揭示村落生活的特点,在城乡互动中,帮助人们打造积极、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 ![]() 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农村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村落不仅协调着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制造着人与人的和谐,研究村落的教化功能,有利于我们认识维系村落的价值系统,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从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的角度来讲,教化是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宣传说教深刻而有效。村落的教化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民俗文化从根本上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而村落是民间文化发生和变化的实际空间。农业生产经验、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节日民俗庆典的仪式象征作用、地方性知识的无可替代,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经验,都在村落这个空间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村落文化正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功能或价值才能与城市文化彼此应和,丰富和发展着多样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维系着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作为承载村落传统文化的空间,村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维系村落价值系统,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使之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 ![]() 六乡村文化承载与保存功能 在人们加速从农业产业退出、从农村离开的时候,乡村古老的文化积淀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以“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农村家风在城市依然有积极意义,这就是热爱劳动和追求知识的习惯养成;在农村参加一两次劳动,可能胜过无数的说教所产生的人性教育效果,体验让孩子们对劳动和粮食的概念刻骨铭心;还有那些代代相传的乡村习俗和古老节日,总是让我们留下了一些牵挂,留存着一些敬畏,让在物欲横流年代迷失人性的大众多了些羁绊;还有政不下县历史时期的乡村自治也对今天的城市社区治理有诸多启示。 ![]() ![]() ![]() 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 ![]() 本文由 美丽乡村大学-闫淑军 整理编发 1、“美丽乡村馆陶之声”公众微信号每天均可发送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及理论前沿文章,我们邀请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特色小镇美图、美文分享给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