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水木年华138 2016-09-25

四川省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简称川,省会成都市。因商周时川东为巴国,川西为蜀国,故又称巴蜀,简称蜀。秦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道。宋置西川、峡川二路,后分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元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为四川省。1950年分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行署区,1952年复为四川省。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50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113个县、4个自治县。

【成都市】

秦惠王置成都县。“成都”,氐羌语意为“高原人的地方”。汉为益州治,唐以后为成都府、路治。1913年改县,1930年设市。

【武侯区】1991年设武侯区。以境内武侯祠得名。

【锦江区】1990年改东城区为锦江区。以锦江得名。

【青羊区】1990年设青羊区。以境内道观青羊宫得名。

【金牛区】1960年设金牛区。以金牛坝得名。

【成华区】1991年设成华区。以成都、华阳两地各取首字得名。

【龙泉驿区】1960年设龙泉驿区。以明代龙泉驿得名。

【青白江区】1960年设清白江区。以清白江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源出灌口,下流入沱江。宋赵汴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

【新都区】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徙邑于天隳山(今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新都。“新都”,氐羌语意为“新地”。西汉置县,2001年改区。

【温江区】西魏置温江县。《郡县释名》:“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水发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云温江,其说近是。”2002年改温江区。

【双流区】西汉广都县地,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双流县。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1965年华阳县并入,2015年改区。

【都江堰市】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省入汶山县,五代孟蜀设灌州,明改灌县。1988年改都江堰市。以都江堰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岷江出岷山北,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复南流历茂州及威州西,折而东南至灌县,导流益多,包络于成都府境而南入眉州界,经州东,又南历嘉定州东,复东南流历叙州府城北,又东北经泸州城东,又东北历重庆府南,又东经涪州北,复东北出经忠州城南,又东经夔州府城南,出巫峡而入湖广界。《志》云:岷江亦曰汶江,亦曰都江,亦曰外水。其在州郡城邑间者,往往随地立名,而都江、外水则岷江之通称也。”

【彭州市】南朝宋置晋寿县,北周改九陇县,唐垂拱二年(686年)析置彭州,据《元和郡县志》:“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以名州。”元省县入州,明降彭县。1993年设彭州市。

【邛崃市】秦置临邛县。以邛崃山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常多风雨云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而来,故名邛崃。”元入邛州,1913年改邛崃县。1994年改设邛崃市。

【崇州市】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潜藩于此,升崇庆军为府;元改州。1913年改崇庆县。1994年改崇州市。

【简阳市】西魏置阳安县。隋置简州,以蜀汉简雍为政于此得名。元省县入州,1913年改简阳县。取简州、阳安首字得名。1994年改设市。

【金堂县】唐咸亨二年(671年)析新都县置金堂县。以金堂峡得名。

【郫 县】秦置郫县。以郫江(今都江堰内江)得名。或谓“郫”即卑,因地处岷江冲击平原而得名。

【大邑县】唐咸亨二年(671年)置大邑县。《太平寰宇记》:“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蒲江县】西魏置广定县,隋仁寿初改蒲江县。以蒲江得名,江岸多生蒲草。

【新津县】汉武阳县地,北周置新津县。以居皂里江(今金马河)津之所得名。

【自贡市】

1942年合富顺县自流井与荣县贡井两地置市。以二地首字得名。

【自流井区】1953年设自流井区。自流井因盐水自流得名。

【贡井区】1953年设贡井区。贡井因盐质精良入贡朝廷得名。

【大安区】1950年定名大安区。以大安寨得名。

【沿滩区】1953年设沿滩区。以驻地沿滩得名。

【荣 县】唐武德初置荣州,以荣德山得名。贞观初析置旭川县,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避神宗赵顼讳改荣德县,元省州治荣德县入荣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州为县。

【富顺县】北周置富世县,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富义县。北宋初改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置富顺监,治平元年(1064年)置富顺县,元升州,明复改县。

【攀枝花市】

1965年析四川省米易、盐边与云南省永仁、华坪等县置渡口市,1987年改攀枝花市。以北郊银江乡驻地一棵大攀枝花树得名。

【东 区】1973年设东区。以处市东得名。

【西 区】1973年设西区。以处市西得名。

【仁和区】1973年设区,寓意“仁义道德,和衷共济”。

【米易县】1951年析德昌、会理两县设迷易县,1955年改米易县。

【盐边县】清析盐源县置盐边厅,1913年改盐边县。以处盐源县边缘得名。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泸州市】

西汉置江阳县,隋改泸川县。南朝梁大同三年(573年)置泸州,以泸水得名。历为泸州治。1913年改泸县,1950年析设泸州市.

【江阳区】西汉(前151年)置江阳县,以在长江之北得名。1995年设江阳区。

【纳溪区】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置纳溪寨,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改县。以纳溪得名。《郡县释名》:“是溪也,吐蕃、六诏、缅甸、木邦、金齿、麓川诸夷纳贡之所必由,故云纳溪。”1996年改设纳溪区。

【龙马潭区】1995年设区。以龙马潭得名。据《四川通志》,唐朝王昌入泸州,落魄仙授其道术,取马送王昌归家,马化龙入潭。王昌后遂仙去。

【泸 县】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江阳县,隋大业初改泸川县,元省入泸州,1913年改泸县。以泸水得名,其水色黑。《读史方舆纪要》:“泸水出黎州所西徼外,其源曰若水,下流曰泸水,流经建昌行都司南,又南经会川卫西而入金沙江。”

【合江县】西汉置符县,东汉为符节县,东晋永和中改安乐县,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合江县,以县城处赤水河与长江会合之口而得名。

【叙永县】南朝梁置戎州,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叙州,取义“西戎即叙”。元升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叙永直隶厅,后改永宁直隶州。1913年改叙永县,取义“叙州永宁”。

【古蔺县】唐置蔺州,北宋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古蔺县。以古蔺河得名,河境丛生蔺草。

【德阳市】

西汉初置绵竹县,北周废。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德阳县。以在德水之阳得名。1983年析设地级德阳市,1984年德阳县并入。

【旌阳区】1984年改德阳县为市中区,1996年改旌阳区。以旌阳街道得名。

【广汉市】西汉置雒县,东汉为广汉郡治。据《大明一统名胜志》:“《释名》:‘广,大也。言能广大汉业也。’”唐置汉州,以汉水得名。元省县入汉州。1913年改广汉县,1988年设广汉市。

【什邡市】西汉置什方县,古代惯称少数民族地区为“方”,《史记》称“汁方”,“汁”古义为柒,即“漆”,自古此地产漆。东汉改什邡县。据《蜀中广记》:“邡水流为什,故名什邡。”1995年设什邡市。

【绵竹市】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绵竹县,东晋改晋熙县,隋复改绵竹县。据《寰宇通志》:“以其地竹性柔韧,可以绹绠,因以名县。”1996年改设绵竹市。

【罗江县】西晋置万安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罗江县。以罗江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县之右水自安县来,即安昌水也;左水自绵州来,即涪水也;合流南经此蹙成罗纹,县因此名。”清顺治末省,雍正中复置。1959年并入德阳县,1996年撤市中区复析置罗江县。

【中江县】隋初置玄武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中江县。据《郡县释名》:“东、南两水夹流。南江来自绵州旧神泉县,东江来自涪城县,至玄武山下与南江合,邑居其中,故名中江。”

【绵阳市】

西魏置巴西县,隋置绵州,元省县入州。1913年改绵阳县,以在绵水之阳得名。1976年析市,1979年并县,1985年升地级市。

【涪城区】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涪县。晋永嘉元年(307年)改涪城县。1992年改绵阳市市中区为涪城区。以涪江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涪江出松潘卫北九十里之小分水岭,东南流过小河所北,又东南径龙安府东及江油县北,又东南经剑州西南入成都府境,经彰明县东,又历绵州城东南,亦谓之绵水。又历罗江县治东北,亦谓之罗江水。又东南入潼川州境,过州城东,历射洪县东及遂宁县城南,又东南入重庆府境,经铜梁县北,定远县西南,至合州城东南,而与嘉陵江合。又东南至府城北而东入于岷江。”

【游仙区】1993年设游仙区。以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得名。

【安州区】唐置龙安县,以龙安山得名。元为安州,明改安县。2016年改设安州区。

【江油市】三国蜀汉置江油戌。西魏改江油县,元入龙州,明复置江油县。《郡县释名》:“以涪江一水萦回清澄如油也。”1988年设江油市。

【三台县】西汉置郪县,唐为梓州治,明入潼川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县。以城西三台山得名。其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故名。

【盐亭县】南朝梁大同间置盐亭县。《郡县释名》:“以地多盐井,据盐亭而创县也。”

【梓潼县】西汉元鼎元年(前116年)置梓潼县。以南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平武县】蜀汉为阴平郡广武县,西晋改平武县。取阴平、广武尾字得名。

【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石泉县,1914年因与陕西石泉县同名复改北川县。以北川水得名。2003年改自治县。

【广元市】

秦葭萌县地,蜀汉析置汉寿县,西晋太康初改晋寿县,东晋太元中析置兴安县,隋改绵谷县。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置广元路,取义“扩大元疆”。明省县入州,后降广元县。1985年设地级市。

【利州区】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置利州。元改广元路。1985年改设地级广元市,2007年改市中区为利州区。

【昭化区】北宋开宝五年(972年)钦赐昭化县,取义“昭皇恩化万民”。2013年改元坝区为昭化区。

【朝天区】据传唐天宝年间玄宗避乱奔蜀,蜀中百官聚此接驾朝见天子,后因名此地为朝天。1989年设朝天区。

【旺苍县】1941年析广元县置旺苍设治局,1945年改旺苍县。县四面皆山,其中地势平坦,宋江、黄洋水环绕其间,四时登眺,望之苍然。

【青川县】西魏置马盘县,唐改青川县,清为平武县。1941年析平武县置青川县,以青川溪得名。青川溪水色青秀,因名。

【剑阁县】蜀汉置剑阁县。《元和郡县志》:“取剑阁为名也。”《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晋元康八年李特帅关中流民就食巴蜀,过剑阁太息曰:‘刘禅有如此地,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东晋废,南朝齐置南安县,西魏改普安县。明省县入剑州。1913年改剑阁县。

【苍溪县】西晋太康中析阆中县置苍溪县,南朝齐改汉昌县,隋复名苍溪县。《太平寰宇记》:“因县界苍溪谷为名。”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遂宁市】

南朝齐置小汉县,梁改小溪县。北周置遂州,北宋末为遂宁府,元降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县。1985年改设地级市。

【船山区】1985年改原遂宁县为市中区,2003年析设船山区。以船山得名,山形如船。

【安居区】北周置柔刚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安居县,以安居水得名。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废入小溪县,后属遂宁县。1985年设遂宁市,原遂宁县改置市中区,2003年析设安居区。

【蓬溪县】唐永淳元年(682年)置唐兴县,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改武丰县,中宗神龙初复改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蓬溪县。据《太平寰宇记》:“取邑内蓬溪为名。”

【市中区】1985年设市中区。

【射洪县】西魏置射江县,北周改射洪县。据《元和郡县志》:“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大英县】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置巴兴县,西魏改长江县,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入蓬溪县。1997年析置大英县。以境内大英卓筒井得名。卓筒井为世界钻探深井之始祖。

【内江市】

北周置中江县,以在沱江中段而得名。隋文帝避其父杨忠讳改内江县。《读史方舆纪要》:“(中江)一水周环九十余里,县当其中,故曰内江。”1951年析设内江市,1985年撤内江地区升地级市。

【市中区】1985年设市中区。

【东兴区】1989年撤内江县设东兴区。以驻地东兴镇得名。

【威远县】隋开皇三年置威远戍,十一年(591年)改威远县。据《郡县释名》:“取威加远人之义也。”

【资中县】西汉置资中县,北周改磐石县,隋为资州治。元入资州,明降资县,清复为资州。1913年改资中县。以处资水(即沱江)中游得名。《郡县释名》:“资江在县东四十里,受珠江诸水,水深百丈,为群川总会之所,故曰资江。邑以是名。”

【隆昌县】明隆庆四年(1570年)置隆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址故属荣昌而为隆桥驿之地,故以隆昌为名。”

【乐山市】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乐山县。以至乐山得名;或谓以县南洛山得名,当地“乐、洛”音同。1978年设市,1985年升地级市。

【沙湾区】1985年设沙湾区。以驻地沙湾镇得名。

【五通桥区】1951年设五通桥市,1959年并入乐山县,1978年设乐山市,1985年撤乐山地区设地级乐山市,设县级五通桥区。以五通桥得名。

【金口河区】1985年设金口河区。以金口河得名。据民国《峨边县志》:“秦水河即泾水,一名天津水,今名金口河。金者,泾口之讹也。”

【峨眉山市】北周置峨眉县。以峨眉山得名。据《水经注》:(大峨、二峨)“两山相峙如峨眉焉。”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1988年改设峨眉山市。

【犍为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北周置武阳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犍为县。以犍为山得名,山形如牛。

【井研县】西魏置蒲亭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井研县。以邑多盐井而得名。研,精美也。

【夹江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夹江县。以县城在青衣江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谓以地处岷江与青衣江之间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青衣水出雅州芦山县东九里之芦山,由雅州西境东北流经名山县南而入洪雅县界,历眉州之丹棱县,东南流历青神县东南而入嘉定州夹江县界,又东至州西而合于阳江,即大渡河也,又东而入于大江。志云:沬水亦出芦山,合于青衣,故青衣兼有沬水之称。而大渡河下流曰阳江,亦名沬水,则沬水又青衣大渡之通称矣。”

【沐川县】元至正中置沐川长官司,清为沐川镇,1940年析屏山县置沐川设治局,1942年改县。以沐川(今沐溪河)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

【峨边彝族自治县】清置峨边厅,1913年改峨边县。以在大渡河(又称峨水)南岸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大渡河出雅州西北生羌界,一名沬水”,“流经雅州芦山县北,又西南流经黎州所西,折而东南经建昌行都司越雋卫北境,东流入嘉定州界,历峨眉县南,至州城东南而入于大江。”1984年改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清置马边厅,1913年改马边县。以马边河得名。1984年改彝族自治县。

【南充市】

西汉初置安汉县,隋开皇十八年(593年)改南充县。以在汉充国县之南得名。1950年析设南充市,1993年撤南充地区升地级市。

【顺庆区】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置顺庆府。1993年设顺庆区。

【高坪区】1993年撤南充县析设高坪区。

【嘉陵区】1993年设嘉陵区。以嘉陵江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嘉陵江出陕西宝鸡县大散关东之嘉陵谷,西流经汉中府凤县北,又西入巩昌府徽州境,历两当县及州之南境,又西南入汉中府宁羌州界,经略阳县城南,又西南至州东而西汉水合焉。又南入保宁府境,经广元县西,又西南历昭化县东北而白水流合焉。过县界至剑州东境,又东南流经苍溪县南,历府城西,又东南经南部县东而入顺庆府界,过蓬州西经府治东,又南经岳池县西境入重庆府界,经定远县北境至合州城东北而渠江合焉。又经州城东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又东南而入于岷江。亦曰汉水,以上流合西汉水也。亦曰阆水,以流注阆中也。亦曰巴水,以水流曲折也。亦曰渝水,以历渝州而名也。”

【阆中市】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置阆中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以阆水纡曲绕县三面而名。”又“志云,‘嘉陵水上源曰西汉水,至阆中曰阆水,至渝州曰渝水。’”唐为阆州治,元、明、清为保宁府治。1991年改设阆中市。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南部县】南朝梁置南部县。《郡县释名》:“以县居巴西郡治之南也。”隋改南隆县,唐开元间避玄宗李隆基讳复名南部。

【营山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相如县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营山县。据《郡县释名》:“旧志云,前拥翠屏,后据云凤,芙蓉拱其左,太白揖其右。曰营山者,取营卫皆山之义也。”

【蓬安县】南朝梁置相如县,后周置蓬州。明省县入州,1913年改蓬安县。以县有蓬山,状若海上蓬莱,置县以安,故名蓬安。

【仪陇县】南朝梁置仪陇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仪陇山,县西三十里。冈峦回曲,为境内之望,梁因以名县。”

【西充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南充县置西充县。以在南充县之西得名。

【眉山市】

隋置通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初改眉山县。以峨眉山而得名。元入眉州。1913年复改眉山县。2000年撤眉山地区改设地级眉山市。

【东坡区】2000年改眉山县为东坡区。以北宋文豪苏轼(号东坡)得名。

【彭山区】秦置武阳县,南朝梁改犍为县,西魏改隆山县,唐先天初改名彭山县。以彭亡山得名,相传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2014年设区。

【仁寿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仁寿县。取“仁义长寿”之义。

【洪雅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洪雅县。以洪雅川(今安溪河)得名。

【丹棱县】北周置齐乐县,隋开皇中改丹棱县。《今县释名》:“县北有赤崖山,高耸赤色有棱,如鸟游之状拱翼县治。丹棱之名,盖取诸此。”

【青神县】西魏置青衣县,北周改青神县。据《郡县释名》:“蚕丛氏著青衣,劝课农桑,土人思而祀之,号青衣神,邑因名焉。……予过青神,桑柘遍野,家勤茧丝,土人曰:他邑之柘叶苦,惟青神柘甘,故宜蚕。”县临青衣江。

【宜宾市】

西汉置僰道县,唐置义宾县,取义“慕义来宾”。北宋政和时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宜宾县。1951年析设宜宾市,1996年升地级市。

【翠屏区】以翠屏山得名。山林苍翠,屏峙江岸,因名翠屏。

【南溪区】西汉置南广县,隋仁寿初避炀帝杨广讳改南溪县。《太平寰宇记》:“县在僰溪之南,因为名。”僰溪即南广溪。2011年改南溪区。

【宜宾县】西汉置僰道县,唐置义宾县,北宋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宜宾县。

【江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江安县。《郡县释名》:“本汉江阳县地,以其当汉水之阳而名也。晋汉安獠叛,乃割立县,名汉安。隋改名江安县,合而言之也。”

【长宁县】唐置羁縻长宁州,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内附,政和四年(1114年)置长宁军,明洪武初改长宁县。取“长宁乐国”之义。

【高 县】唐置羁縻高州,明改高县。据《郡县释名》:“治南有眺远山,即云崇冈,其峰最高,登之则四远皆可眺望。……县之名高以是。”

【珙 县】唐仪凤中置巩州,元末明玉珍改珙州,明洪武初降珙县。以珙溪得名。

【筠连县】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元并为筠连州,明改筠连县。《大明一统名胜志》:筠连县“四山皆竹,一色相连,故名。”

【兴文县】唐仪凤中置晏州,先天初降羁縻州,北宋熙宁末内附,元至元中置戎州,明初降县,万历四年(1576年)改兴文县。以文印山得名。

【屏山县】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宝屏山,(马湖)府东十里,山如屏障,县以此名。”

【广安市】

北宋乾德六年(968年)置广安军,取“广土安辑“之义。元改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州。1913年改广安县,1998年升地级市。

【广安区】1998年设地级广安市,原广安县改置广安区。

【前锋区】2013年由广安区析设前锋区。以前锋镇得名。

【华蓥市】1985年析广安、岳池两县置华蓥市。以华蓥山得名,原名华银山,“雪积颠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银山”。

【岳池县】唐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置岳池县。以岳池水得名。《郡县释名》:“旧志云,四山高耸,中平如池,中有一小山突出,故名岳池。”

【武胜县】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武胜军,后改定远县。1914年因与安徽定远县同名改武胜县。以武胜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旧名飞龙峰,蒙古主蒙哥攻钓鱼城,屯兵于此,因改今名。”

【邻水县】南朝梁置邻水县,以县有潾水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刘煦曰:‘潾山以重叠潾比为名,潾水所出也。’”

【达州市】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达州。以地联金房,翼代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清改达县。1976年析设达县市,1993年改达川市,1999年撤达川地区改设地级达州市。

【通川区】西魏恭帝置通州,以居四达之路得名。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通川郡,北宋改达州。1999年设地级达州市,原县级市改通川区。

【达川区】东汉置宣汉县,西魏改石城县,隋改通川县,明入达州,清嘉庆七年(1802年)改达县。2013年撤达县改设达州市达川区。

【万源市】明正德十年(1515年)置太平县,清升直隶厅,1912年废府改县,1914年因与安徽太平县同名改万源县。以万顷池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1993年改设市。

【宣汉县】东汉置宣汉县,取义“宣扬汉业”。南朝梁改东乡县,元废,明正德九年(1514年)复置。1914年因与江西东乡同名复改宣汉县。

【开江县】西魏置新宁县,隋初废,唐武德初复置。1914年因与湖南新宁县同名改开江县。以开江得名。

【大竹县】唐久视元年(700年)置大竹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以地产大竹而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省入流江县,南宋绍兴初复置。

【渠 县】西汉宕渠县地,南朝梁置渠州治之,西魏析置流江县,隋为渠州治,元入渠州,明降渠县。以渠江得名。《郡县释名》:“城东有渠江,其源有三,会而为一,至渠口与嘉陵江合。”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雅安市】

秦置严道县,南朝宋省,西魏置始阳县,隋改蒙山县,后改严道县。唐为雅州治,明入雅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府并置雅安县。以雅安山得名。1951年设市,2000年撤雅安地区升地级市。

【雨城区】2000年设地级雅安市,原县级雅安市改置雨城区。以多雨得名。

【名山区】西魏置蒙山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始阳县为蒙山县,因改县为名山县。以名山得名。《太平寰宇记》:“地理志云,蜀有鸡鸣山,俗传云金鸡鸣而天下太平,则古之名山也。”2012年设区。

【荥经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置荥经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荥水出大相公岭,流至城北;经水出瓦屋山,流经城南,会流而东北入于平羌江。隋时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

【汉源县】隋仁寿四年(604年)置汉源县,以地居汉川(今流沙河)之源得名。明入黎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清溪县。1914年复改汉源县。

【石棉县】1952年析汉源、越西、冕宁三县置石棉县。以地产石棉矿得名。

【天全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天全州,1913年改县。以天全山得名。

【芦山县】隋仁寿末置卢山县。《太平寰宇记》:“以界内卢奴山为邑之名。”元末废入严道县,明初置芦山县。以山出葭芦而得名。

【宝兴县】1929年置宝兴县。以县境宝藏甚多,取古语“宝藏兴焉”得名。

【巴中市】

东汉置汉昌县,南朝梁改置梁广县,北周改化成县,唐为巴州治,明入巴州。1913年改巴中县,以县为巴江(今南江)环绕而得名。或谓取古巴国为名。1993年设市,2000年撤巴中地区升地级市。

【巴州区】古为巴国地。《太平寰宇记》:“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常相战争,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文王乃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回军因灭巴。王以其地置巴郡。”南朝梁太清四年(550年)于巴郡置楚州,翌年西魏改楚州为巴州。2000年设地级巴中市,原县级巴中市改置巴州区。

【恩阳区】南朝梁普通年间置义阳县,以义阳山为名,隋开皇末改恩阳县。2013年析巴州区置恩阳区。

【通江县】西魏置渃水县,唐改通江县。据《太平寰宇记》:“天宝元年,以邑枕巴江,改为通江县,县西有渃水,一名通川江。”

【南江县】南朝梁置难江县,明正德九年(1514年)改南江县。以南江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至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

【平昌县】西晋置平川县,北周改同昌县,隋改归仁县,北宋废。1944年析巴中县置平昌设治局,1948年改县。取平川、同昌为名。

【资阳市】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资中县,后周改资阳县。以城居资水(沱江)北得名。1993年设资阳市,2000年撤资阳地区升地级市。

【雁江区】2000年改原县级资阳市为雁江区。以沱江(又称雁江)得名。

【乐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乐至县。《太平寰宇记》:“因乐至池为名。”

【安岳县】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安岳县。以安岳山得名。南宋废,元末复置。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汉属汶山郡,唐属剑南道,元属成都路。1953年建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藏族自治州,1987年改今名。取驻地阿坝县为名。

【马尔康市】1956年析理县设马尔康县。因玛康寺得名。“马尔康”原名玛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2015年改设市。

【汶川县】西汉置绵虒县,蜀汉改汶山县,南朝梁改汶川县。《元和郡县志》:

“因县西汶水为名。”

【理 县】清置理番直隶厅,1914年改理番县。取“治理番民”之意。1945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县。

【茂 县】唐贞观中改为茂州。以茂湿山得名。《郡县释名》:“《方舆胜览》云,山多木,甚茂密,岚气蓊郁,因名茂湿。州之得名以此。”1913年改茂县,1958年建羌族自治县,1987年复为县。

【松潘县】古西戎地,后魏前元年西逐吐谷浑讨定阴平后置邓州,后改宁州,隋开皇中改扶州,大业初改同昌郡,唐置松州,以甘松岭得名,后废。元置松州、潘州。明初置松州、潘州二卫,后并为松潘卫。清改直隶厅,1914年改松潘县。

【九寨沟县】1953年析松潘县置南坪县,1998年改九寨沟县。以周围有九个藏族村寨得名。

【金川县】唐置金川羁縻州,后为吐蕃地。1936年以绥靖、崇化二屯合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以大金川得名。

【小金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置小金川安抚司,乾隆四十一年置美诺直隶厅,四十八年(1783年)改懋功屯务厅。1914年改懋功县,1953年改小金县。以小金川得名,临河多金矿。

【黑水县】唐置悉唐县,后废。清为梭磨土司地。1953年析茂县黑水地区置芦花县,1954年改黑水县。以岷江支流黑水得名,其水深黑。

【壤塘县】1958年由理县析设壤塘县。“壤塘”,藏语意为“财神坝”。传说曾有红教喇嘛传教至此,化缘捐款,为修建寺庙筹积资金众多。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阿坝县】1953年析松潘县置阿坝县。阿坝,藏语称“阿里瓦”,简称为“阿瓦”,意为阿里人开发的地区。或谓以大渡河上游之阿坝河得名。

【若尔盖县】1953年析松潘县置若尔盖县。以若尔盖部族为名。

【红原县】1960年析理县、阿坝县置红原县。以纪念红军长征所经之地。

【甘孜藏族自治州】

古羌、戎地,唐宋为吐蕃地,元明为朵甘思及明正土司等地,清末置川边道。1950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驻地甘孜县。

【康定市】清设打箭炉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康定府。取“康地安定”之义。1913年改康定县,2015年改设市。

【泸定县】1911年置泸定桥设治委员,1913年设泸定县。以泸定桥得名。

【丹巴县】1913年以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地改流而置丹巴委员,1926年置丹巴县。“丹巴”,藏浯意为“山谷岩城”。

【九龙县】1914年析康定县置九龙设治局,1926年改县。以有三岩龙、八窝龙、洪坝龙、湾坝龙、速窝龙、雪洼龙、三垭龙、菩萨龙、麦地龙等九处“龙”字地名(村)而得名。或谓因九龙河而得名。

【炉霍县】本霍尔章谷四土司之地,东南与打箭炉毗连,故名炉霍。清末置炉霍屯,1913年改县。或谓以炉水(鲜水河)与霍水(尼曲河)得名。

【雅江县】清置河口县,1913年改雅江县。以地处雅砻江畔而得名。

【道孚县】1913年置道孚县。以县城形如马驹,藏语称为“道孚”,故名。

【甘孜县】明为甘孜等土司地,1912年设甘孜州,1913年改县。“甘孜”,藏语意为“白色美丽之城”。

【新龙县】1912年以清所设之瞻对委员辖地改置怀柔县,1916年改瞻化县,1952年改新龙县。以在雅砻江畔且为新设,故名。

【德格县】本德格土司地,清置德化州,1913年改县,1914年因与福建德化县同名改德格县。因德格土司得名。“德格”,藏语意为“昌盛”。

【白玉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白玉州,1913年改白玉县。“白玉”意为“护法神所在之地”,即“吉祥之地”。

【石渠县】1913年置石渠县。一名色许,藏语意为“浅而多石的河流(即雅砻江)”。

【色达县】1956年设色达县。“色达”,藏语意为“金色骏马”。

【】理塘县原里塘土司地,清光绪年间设理化县。1951年改理塘县。“理塘”,藏语意为“有如铜镜的坝子”,因驻地草场平坦宽阔而得名。

【巴塘县】元置巴塘招讨司,清改巴安县,后升府,1913年复改为巴安县。1951年改巴塘县。“巴塘”,藏语意为“巴山下的坝子”。

【乡城县】清光绪时置定乡县,1951年改乡城县。“乡城”,藏语意为“串珠之地”。以县跨硕曲河与定曲河之间,两岸河原如串,故名。

【稻城县】本里塘土司地,原名稻坝,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稻坝委员,宣统三年(1911年)置稻成县,1939年改稻城县。以盛产稻米得名。

【得荣县】1913年置得荣县。“得荣”,藏语意“峡谷”,以处峡谷地带得名。

【凉山彝族自治州】

唐属南诏,宋隶大理国,明属建昌等司,清属宁远府。1952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以大凉山得名,山中四时多寒。

【西昌市】西汉置邛都县,为越嶲郡治。元置建昌路,明为建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县,为宁远府治。1913年废府改县。1979年析设市,1986年西昌县并入。以旧名建昌且地处川西,故名。

【盐源县】西汉置定筰县,唐改昆明县。明置盐井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盐源县。以地有盐井资源丰富而得名。1964年改彝族自治县,1978年复改盐源县。

【昭觉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西昌县城析置昭觉县。“昭觉”系“交脚”谐音,彝语意为“倾斜的坝子”。

【德昌县】元置昌州与德州,后置德昌路。1941年置德昌设治局,1945年改德昌县。以元德昌路得名。

【会理县】西汉置会无县,唐改会川县,元升路。《元史?地理志》:“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明改卫,清置会理州,1913年改会理县。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得名。

【会东县】1952年析会理县与云南巧家县部分地设县。以在会理之东得名。

【宁南县】1929年析会理县设宁南县。以地居宁远府之南而得名。

【普格县】1952年设普格县。“普格”,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

【布拖县】1952年由昭觉县析置布拖县。1960年撤,1962年复置。“布拖”为彝语“布特”音译,意为“长满松树林的地方”。

【金阳县】1952年析昭觉县置金阳县。以在金沙江之阳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金沙江,源出丽江军民府西北旄牛徼外,以产金沙而名。亦曰丽水”,“东南流,环丽江府境之三面,流入宝山州境。经州南而入鹤庆军民府东北境,又经顺州之南而入北胜州界,从州南而东入姚安府之北境,又东历武定府之北境,又东达四川之会川卫,西南而合泸水,于是金沙江亦兼泸水之名。”

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四川省

【喜德县】1952年置喜德县。“喜德”为彝语“些夺”译音,“些”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以古时曾产铠甲而得名。

【冕宁县】西汉置台登县,明设宁番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冕宁县,以冕山得名。冕山以其山高耸如冠而得名。

【越西县】北周置邛都县,元置邛都州,明置越嶲卫,清改厅。1914年改越嶲县,以越嶲水得名。1959年简改为越西县。

【甘洛县】1956年置呷洛县,“呷洛”,藏语意为“苦尽甘来”。1959年简改甘洛县。

【美姑县】1952年由昭觉县析置美姑县。以境内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得名。“美姑”,彝语意为“地中心”。

【雷波县】元设雷波长官司,清置雷波厅,1914年改县。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常清澈,因夏日雷震,波光相激,故呼为“磨簸”, 汉译为“雷波”。县名源此。

【木里藏族自治县】旧木里宣慰使司地,1953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以木里河流经而得名。“木里”,藏语意为“高而宽广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