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呢——致蘅芜君 姑墨王子 我个人对于宝钗的感情历程是很复杂的,第一次读红楼时就不喜欢宝钗,就是因为宝钗一来就引起了林妹妹和贾宝玉的矛盾,总觉得她就是上天派来破坏宝黛感情的。 再读的时候,有点看不上了黛玉的小气,觉得大度的宝钗还是比较适合做朋友的。可能和当时自己的年龄也有关,刚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厌恶了那些为了凑成几个词句所营造的种种愁绪满怀无释处的气氛,觉得人生何苦活的那么累,心宽一点又怎么了。 如今读来,我为宝卿一大哭! 从原文中看,曹公给宝钗君的评价就很奇怪,我搜罗了几处: 宝钗初次进贾府时,算是旁白说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和黛玉的比较之词,也是人谓黛玉所不及的地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薛姨妈送宫花时说的: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要这些花儿粉儿的; 宝钗和宝玉第一次正式见面的描写,宝玉眼中的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还有宝钗的判词:山中高士晶莹雪。 总结一下,就是人美、心宽、有气质。 虽然都是赞美之词,但总觉得有点别扭,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若是用在贾雨村这个年纪的人身上不能算个贬义词,算是对生活的体悟,生活的智慧,但是用在一个十五岁不到的少女身上就有些过了。对!就是感觉“装”! 贾宝玉看人其实是从外到内都看的到的,你看宝黛初见时的描述:一双似蹙非蹙绢烟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人是能看到人心里去的,整个人的气质他都能感觉的到,可能这也是宝玉的宝贵之处。 这里宝玉眼中的宝钗,也是有这么两句关于性格的评语: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可见这些特点是融合在宝钗的性格中的,有些早熟少女的特征,没有天真烂漫的黛玉迷人,甚至都没有风风火火的凤姐有人格魅力。 但是这样的宝钗是她宝钗自己想要的吗? 从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宝钗的才华,可以说杂学旁收比宝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诗词造诣跟黛玉不是一个风格但实力还是相当的,画大观园时对绘画也是门儿清,但年龄比宝黛大不过两三岁。可见宝钗读过的书算是这些人里涉猎范围最广的,数量也应当是首屈一指的。为人处世能观其大略也能于细节处着力,君子气势如虹,君子温润如玉,这样一个奇女子无愧于蘅芜君的称号。 但这样一个有灵性有胸怀的女子又能怎样?“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这样懂事的宝丫头着实让人心疼。 送宫花一节,周瑞家的来到宝钗处的时候,宝钗是“满脸堆笑”,这个词用得老奸巨猾,而宝玉来的时候则是“起身含笑”。可以想象宝钗在家也是见惯了各种场面,把每种“笑”的运用的出神入化。 如果说黛玉到了贾府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那么宝钗则是到了哪里都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我还是喜欢从一个人的文字分析她的内心,“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钗的诗可以说是华丽端庄,规规矩矩的一首颂圣诗,初试牛刀。感觉有点试探这个环境,小心翼翼的隐藏着自己的才华,不知道这个世界对女子才华的容纳量,不敢轻易露才,并没有黛玉安心大展奇才的想法。 更香谜暂且不说,何况对于作者还颇有争议。宝钗的诗作不多,下面就是海棠诗了。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海棠诗中她算是隐蔽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淡极始知花更艳”,算是解释了她不爱花儿粉儿的理由,用的是物极必反的原理,内心还是希望人们了解“花更艳”的,她并不是一个冷到骨子里的人,什么都不在乎,她只是装作什么都不在乎,这是她的生存之道,她是一个低调着高歌的人。 而后就是大观园诗的盛宴,菊花咏绽放和螃蟹诗横行的时刻了。蘅芜君在菊花诗中没敌得过潇湘子,但随后的螃蟹诗却是大快人心的,曹公的本意也许是不想厚此薄彼吧。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如果说黛玉的洒脱有诗仙李白的影子,那么宝钗的工整自重倒有点诗圣杜甫的意思。而这首诗的意境也就断肠两个字,虽说名为蘅芜君,也逃不过一般小儿女的情怀,多少女君子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才不得不君子,为家,为父母,为哥哥,这个“君”字藏了多少辛酸。 红楼女儿诗多多少少或谶命运或伏性格,而宝钗这首诗很显然就是念人人不归的画面。遗失的回目里以宝卿的智商情商肯定明白自己的枕边人宝玉心里永远只是住了一个林妹妹,这世上最断肠的事不就是等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人么?守着一个人,远着一颗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画菊》这首诗交于宝卿之手,大概也暗伏宝钗对绘画的了解吧。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黏屏聊以慰重阳。 而这首诗的狂放跳脱就有点让人吃惊了,此时宝钗螃蟹宴请大观园,虽以湘云为名,但谁都知道是宝钗一手办起来的,不免有点豪情万丈。但宝钗终究是宝钗,尾联还是收敛了一身狂热的气息。也许她也只能给自己这么一点放纵的时间吧,放纵过后,还是要人前人后周全。 宝钗的绝唱莫过于那道菊花诗盛宴过后的甜点——螃蟹诗。 桂霭桐荫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钗是没有林妹妹的豪情万丈,说宝玉这样的诗一百首也容易,但宝钗的语言却是辣眼睛,毒辣的毫不留情。也就只有宝钗适合写出这样的诗,毕竟全家靠她周全。薛蟠大家都看到了,一个“呆”字足矣。而薛姨妈能养出这样的儿子,对于她的情商智商也可推测一番,所以家大业大的薛家竟全靠一个宝钗在苦苦支撑。 宝钗可以说是这些小姐里对人世冷暖了解的最为清楚的一个,选秀失利,不是宝钗不够好,是因为没有一个安禄山这样的好兄弟,对于贾府外的游戏规则,她一件件亲历过,愤懑过,失望过。最可贵的是她依然还保留一定的天真,善良这些女儿天生的美德。接收到世界满满的恶意,但她还能关心别人,可能有多半是“别有用心”,但被关心的人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她的心意,心意这东西是骗不了人的,尤其是敏感的女儿心。 最后也是最出名的一首《临江仙》,是很提神儿的一阙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不说别的,单就信口读来,干脆利落,韧性十足,有种“老子就是不服”的感觉。这阙词在红楼女儿诗中可谓是一声惊雷。这一声与探春抽王善保家的那一耳刮子有同样的震撼力。探春抽的那一巴掌是看不惯自家人的一些做派,而宝钗的这阙词刷新的却是整个闺阁风气。 以黛玉之神来之笔也只是风流婉转词句只应天上有,以湘云之天真豪爽也只能做到情致妩媚,其他人也总脱不开闺阁伤春悲秋之语,像这样的语气心思确实是无人能及的,有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沧桑,有种看透了人生却无法脱离苦海的无奈,有种一往无前的悲壮。 你说宝钗刻意讨好贾母,可她们是寄人篱下,头得低到尘埃里才能不讨人厌;你说宝钗刻意拉拢史湘云,因为林黛玉是她们共同的情敌,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看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的好姐妹你侬我侬,那种酸涩请自行体会;你说宝钗后来又抛弃湘云独善其身,给过湘云温暖,但那不是她的义务,她体贴这个那个,可是有人体贴她吗?母亲?哥哥?哪如一个黛玉的宝哥哥?她心里有了委屈只能在胃里消化,明天起来还得是一脸阳光明媚,通达的让所有人以为她大度至斯。可是一直做一个好姐姐好累的,百般应候,仍然得不到贾母认可,心伤多了,就没有了古道热肠,失望过后,只能保护自己,错了吗? 我不想说时代的过错每个人都活不对,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必然和悲哀。我喜欢黛玉,因为黛玉自由,潇洒任意,是我人生理想的状态;而我讨厌宝钗,因为我就是宝钗,为一切一切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活着,隐忍着,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唯一想要的东西却是得不到的,可是依然得挣扎着…… 看的透,却不能活的透;想灿烂,却不敢,这才是宝卿最大的悲哀吧。也是借此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呢,为什么非要所有人的理解呢,活的健康快乐就好,毕竟少了谁这地球就会不转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