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律师职业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lgzlawyer 2016-09-25

作者 | 王薇婷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合立场

愿你强迫症一直不好,还越发严重。

——题记

律师是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牛,做起来很累的职业。但成为一名律师也是很多法律人的梦想。《2016版中国律师事务所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到:律师事务所建设的核心是智力资本管理,应把人才战略放在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优先地位。

律所的人才一直很缺,好的律所一开始也很难进。是什么造成这种供需的隔阂呢?本文将一本正经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不要只会形式逻辑,商业逻辑同样重要


法学教育不太接地气,在大陆法系国家这一点尤为突出。从本科到硕士,理论研习居多,实践很少。日本东京大学曾经就法学院和商学院学生的素质问题进行过调查研究,其调研的部分结论收入了《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人才的标杆》一书。

其中提到过一个结论,法学院的学生对商业逻辑缺乏灵敏度。他们谙熟形式逻辑,对形式逻辑之外的决策依据自动屏蔽。美国则是在继续教育阶段才设有法学专业,例如JD或者LLM,这就决定了法学生有其他专业背景。英国则有法学本科LLB,但LLB的入学门槛高,4年的培养体系包括严格的实务训练。回到大陆法系,法学教育不接地气的好处是能对复杂逻辑保持敏感性,能够深度思考;坏处是对于业务的细节缺乏关注,思路狭隘是通病,且思路阻塞会造成对具体事务的执行力不强。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律师工作的人需要跟强势的甲方或者其他商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合作,与他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有时会导致执业过程中“阵痛期”的出现。

尽量选择资源丰富的大城市上学和执业


不管是学院强制的Internship还是律所的传帮带,法律实践只要未与学位挂钩,无行业组织提供指导的便利,对于认真忙考试的法律人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仅从我国“红圈”律所的分布来看,京沪占据了最多资源,深圳紧随其后,业务种类也基本向京沪看齐。其他城市的布局则不是特别乐观。在其他城市上学的学生,则要花更大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才能获得与京沪学生同样的实习资源。


 图1:截至2015年9月17日红圈律所中国区分布情况[i]

律所本来就不是公益机构,根据业务量设置办公地点也是合理的。不同的律所也有不同的新人培养体系。但是,这种客观上的资源不平等,就加剧了个人成本的投入。而在律所的实践经历对于法学院的学生来说,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运作的马太效应,在学生踏出校门之时,更加变本加厉。

不懂沟通,连展现专业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从能力构成来看,跟其他专业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是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萧伯纳的言论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跟其他专业沟通的必要性——几乎所有的职业都是“共谋欺骗”(这是个不恰当的比喻)外行人。在鲜为人知或者人们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专业人士的脑力劳动才有价值。在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其他方面的素质以及边缘能力的修炼也是不可或缺的。沟通能力占到很大的比例。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如果专业人士没有与外行沟通的意识、不懂得识别沟通的分寸,或不被欣赏、不受欢迎,也会丧失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贡献脑力劳动成果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青年律师难以找到案源的原因之一。

专业能力是执业的基础


年轻律师难以获得案源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专业性不强。专业性往往来自于专业表现,而专业表现则来自于扎实的法学功底。Offer被拒的同学往往会收到关于“法学功底”不扎实的评价。那么这个法学功底到底指什么呢?

  • 首先是有效辩护

德肖维茨在《给年轻律师的信》中指出,有效辩护是法学生的基本功。一个还没有训练出良好的辩护能力的法学院学生,即使拿到毕业证,也不应当认为已经毕业,还要在往后的生涯中继续学习。这是一个刑辩律师的经验之谈,他严格区分了辩护与辩论,并指出有效辩论并非临场占上风,而是为了说服对方,实现己方目的,有策略地发表专业意见。诚如大卫·博伊斯所言,“你永远都不必跟别人去争!你得去跟斯卡利亚大法官说!”这一点不管对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都是基本的能力要求。刑事辩护可以训练出强大的气场和高压下理性思维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律师的主战场在法庭的原因。而不少民商事律师、金融律师也会在商业谈判或庭审辩论中养成压力下思考,并及时提供有效辩护的能力。不同的方式,也可以殊途同归。

  • 其次是自动内省

我们获取了很多法学知识,但是鲜少有人能在执业初期就将之转化为技能。律所主任们招聘时强调的“悟性”,也就是把事情做正确的直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种“悟性”看似无师自通,实则出自年青律师自动内省、勤于内省的思维习惯。内省的目的就是要把问题抽丝剥茧,提取实质。通过内省,还要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俗话说不能及时提取专业知识的内省不是好的专业功底。这种自动内省功能需要适时开启,面对非法律人士时还要记得随时转化,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所以,内省可以提高情商,也可以为有效沟通查找方案。

  • 第三是有效输出

如果上面那一点是强调信息的输入和处理,与之同等重要的就是输出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并且律师的输出是一大生产力。所有的厚积都是为了薄发。因此不少律所招人的要求中会对写作能力有要求。有效输出的原则是有理有据,并且,如同法官写判决,律师写辩护词或法律意见书,都是有目的的表达。目的达到是为有效。然而,漫无目的的写作或者输入其实非常浪费时间。比较推崇的是Legal research的那一套思路,在有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去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律师的基本功。

不要给自己的不耐烦找借口,要给耐烦找理由


初出茅庐的新人一开始对于事务性工作关注度不够,容易眼高手低,认为打印复印,都是小事,不存在职业判断,所以工作起来漫不经心。但是事务性工作往往细节、琐碎。如果下定决心跟随一个指导律师,或者对一个律所的平台非常看好,那么不管是不是与职业判断的事情,都要做好。这是职业操守的体现。并且,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的指派,背后都有熟悉的法律逻辑存在,尽职调查、接洽工作中,应当与谁沟通,怎样运用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法律意见,都是专业判断的表现。如果最重要的事是提升专业技能,如果只做最重要的事连成长的机会可能都没有。所以不要给自己的不耐烦找借口,要给耐烦找理由。

以上因素中,教育情况和成本中的律所区域分布,对法学生来讲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然而与人沟通的意愿和能力、法学功底的养成、耐烦的心态,都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去提高的。年轻律师在职业之初,管理好自己,锤炼相关品质,在未来道路上一定会越发顺利。须知,国王并没有穿新衣。业务要求的背景知识会变化,但是能力要求依旧。相信,强大的输入输出能力终会助你成功。另外,如果没有被题记吓到,并且处于看到错误标点不爽,业务领域一有不懂的知识就会马上去弄懂时,请为自己鼓掌。

注释:

[i]

[i]来源:D调魔法学院,【D调观察】红圈律所的版图与较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