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昂贵的天然观赏石——藏瓷

 雅石缘联通 2016-09-26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最神妙的奇石和最具收藏价值的瓷器揉为一体


   今年(2014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期《中国观赏石价格评估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班》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女士和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副主任杨向群先后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透露:观赏石价格评估要进一步科学化、专业化,最终形成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国家权威认证机构,培训班就是要选拔一批具有国家级资质的评估师。同时,就是要为下一步观赏石及整个收藏界参与国家金融改革创新做好准备。他们着重指出,藏瓷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藏瓷,由于在自然界中存量极为稀少,属于最昂贵的观赏石。它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最美丽神妙的奇石和最具收藏价值的古瓷器揉为一体。既具有天然奇石的特点,稀少而又独特;又具有古瓷器的特征,古瓷器是古人用今人不可比拟的技艺,用现已消逝的材料,烧制的精美瓷器,并神奇地完好保存数百年,或还是古代名人使用过的,所以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正是:亦石亦瓷,说石是巧夺天工,说瓷是天下无双。
看藏瓷的奇迹和古瓷是如何竞美的:2014年4月8日,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以2.8124亿港元被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该成交价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而这只小巧的鸡缸杯问世不过才500余年!

  而在中国的西藏这种天然的瓷器,他们经过亿万年的阳光炙烤、冰水冲刷,形成了同样精彩的美丽釉色。——看天然的和人工的争奇斗艳,各有擅长。
藏瓷的“藏”是说她产自西藏高原, “藏瓷”的“瓷”则说明了她瓷的属性。经过化验,藏瓷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镁,基本上99%是由菱镁矿构成,质地细腻肥白,而菱镁矿本身就是最好的烧瓷原料。从这一点来说,形成藏瓷的原料不逊色于任何一种人工瓷器。
  最好人工瓷器,从制胎、上釉到烧制成功,数天或几十天就可以完成。而藏瓷形成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西藏高原,必须要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经历了亿万的阳光炙烤,造山运动中的高温、高压、冰水冲刷后菱镁矿原矿逐渐被天工锻造成瓷器而形成,慢工出细活,这样漫长岁月形成的藏瓷,表面润滑细腻、富有光泽,不但从质量上远胜人工瓷器,而且是人工所无法仿造的。可以说,再精美的人工瓷器都可以有能工巧匠来复制出来,而天然形成的藏瓷却是不可再生的!
人工瓷器无论是斗彩、青花、或五大名窑瓷器的釉色特点都往往只有一个绝活,有些瓷器甚至会因年久而出现斑驳脱落。而藏瓷的釉色特点是集各大名窑之特征于一身,呈现出的鲜亮臧红色、夺目的金黄色,可令所有观者眼前一亮。而藏瓷表面肥厚瓷釉,已与石体融为一体,不会像人工瓷器那样因年久而出现斑驳脱落。可见从釉色上看,藏瓷也完胜包括成化斗彩在内的各种人工瓷器。
藏瓷的表面润滑细腻、富有光泽,滋润光洁的“釉面”质感晶莹,远胜汝窑天青釉;条缕清晰的线纹或长或短,或疏或密,呈现流线韵律,显得气韵生动,堪比钧瓷窑变之“蚯蚓线”而远胜之;它们质朴又多姿,其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纹片,犹如名扬天下的千年名窑哥窑瓷器上的开片而更加自然,或光泽熠熠,或弧线柔和。集各大名窑绝活于一身的藏瓷,不愧为夺自然造化之功而兼具瓷玉之美的天然奇石、天工烧造的天然瓷器!

 附图:天津祈年湾博物馆精品藏瓷鉴赏
1:圣坛

《圣坛》 藏瓷整体坚硬、致密,石胎较白,浸水部分表面尤为润滑细腻,富有光泽,质感莹润,媲美陶瓷之釉面,方显风采。陶瓷晶莹剔透的釉面,取决于釉料,焙烧的温度及氛围等因素,皆可有人工选择和掌控,这其中奥妙变化之神奇,虽然亦让他人一赞三叹,但却是可复制重现的;而藏瓷石表包浆则是由西藏雪域高原独有的天光地气水力等自然因素经上千万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每一方都是独一无二的,难以复制再现的,这可谓令人击节叫绝的自然造化之功。

2:大将风范

《大将风度》 藏瓷石面那条缕清晰的线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疏或密,黄、红、白等色皆有,宛如金缕急绦,流淌在富贵大气的红黄石色上,呈现流线韵律,使石面愈显气韵生动,堪以钧瓷窑变之蚯蚓线比看。钧瓷装饰之蚯蚓线名噪瓷史,是中国宋代名窑钧瓷变之绝技,但短短数年便失传于战乱之中,史载曾有“宁要钧瓷一片,可弃黄金千两”之说。如今在藏瓷上惊现它的风貌神韵,这真可谓藏瓷一绝,让人赞叹不已。

3美丽暂歇

《美丽暂歇》 藏瓷质朴多姿的石表,常见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纹片,犹如名扬天下的千年名窑哥窑瓷器上的开片,小者似金钱、鱼鳞,有的立体感甚强,纹棱凸起,光泽熠熠,美若冰裂,妙不可言;大者如波浪状,弧线柔和,排列有序,层层推进,使静穆敦厚的藏瓷洋溢丰盈的动感和活力,瓷之开片尤贵冰裂,本是宋代名窑哥窑瓷器的特征和独门绝技,亦曾失传千年,藏瓷开片冰裂全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4:遗韵

《遗韵》 倘若细观以红黄为主色调的藏瓷,便会产生层次感,由浅到深,由淡至浓,层次分明呈现多个色价,四五个甚至更多,这或许是藏瓷石色的又一个特色,可与名贵的单色釉瓷器媲美,譬如青花瓷。上品青花瓷,甚色绝非单调划一,而是色分五价乃至更多,呈色之精妙,变化之多端,在瓷器中独占鳌头,成为明清以来风靡海内外的主流瓷器,列为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品。可喜可叹,藏瓷与青花瓷之色分五价,乃真异曲同工之妙。

5:金蟾献瑞

《金蟾献瑞》 藏瓷石表的白色,尤以乳白且富光泽为佳,可谓类瓷似玉,如雪若冰。整体以白色为主,类如白瓷;间以白色,大者色厚者如雪若冰,小者色薄者似白籽玉。有的藏瓷石表的白色竟隐隐约约呈现一种甜白感,耐人寻味。甜白是白瓷中稀世佼佼者,因其白甜美可人而名之,其制作工艺技法现已失传,甜白瓷存世极少,难睹其芳容,诚为罕世珍品。藏瓷惊现甜白之遗韵,实乃天赋之美,甚身价倍增欸。

6:观音送子

《观音送子》 藏瓷从西藏雪域高原走来,走出高山深谷,走进世人视野,登堂入室,以其独有的石瓷合璧之特质、特性和特色,在奇石界独树一帜,别开生面,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垂爱的观赏收藏奇石。
藏瓷体形多数偏大,大者可高达3米,造型千姿百态,厚重端庄,质朴内敛,又呈雍容大气。藏瓷可名之形象石、山水石、图案石等等,贵在未作雕琢加工,如同一幅幅无墨的画,一首首无言的诗,给人以大自然恩赐的原生态的美的享受。

7:招财进宝

《招财进宝》 这尊藏瓷质地坚硬莹润,色泽黄灿灿金闪闪,活灵活现一对金元宝。顶部表面白色如雪,点明它走出青藏高原,翻山涉水,万里迢迢,惊现世人面前,给你一个惊喜,真乃天缘之福。君若爱之藏纳之,除了大饱眼福,或许真的会给你带来财运。

8:火炬

《火炬》 整石呈鲜艳的金红色、金黄色,色泽莹润光亮,色调庄重霞丽,石质玉化程度极高。色如火,形似炬,名副其实。石形长三角,两边线纹各异,一边为锯齿形纹,一边为弧线纹,由下向上收拢交合成尖角,恰好形成火炬造型。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石面左右两条鲜红的粗壮条纹,宛如两根火舌,自下向上弯曲升腾,其间裹挟着金黄色条块,相互呼应,助势跃动,使人顿感石火炬变成了活火炬,熊熊火焰飘动升腾,惟妙惟肖,十分耀眼。

9:佛中佛

《佛中佛》 这是一尊形神合一、意蕴隽永的藏瓷。正面全身的坐佛像与侧面的人头佛像,两面一体,一佛二像,酷似佛主释迦牟尼佛的首席大弟子——舍利佛。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曾盛赞此石为难得之品。
  正面全身座佛像脸部突出,朦朦胧胧,呈现一种诸法皆空的相状:不听、不闻、不见。色呈乳白且富光泽,类瓷似玉,如雪若冰,隐隐约约呈现一种甜白感,极富明代官窑甜白瓷之遗韵。右部侧面人头佛像,以简约的轮廓、线条、色块,清晰勾勒出“智慧第一”舍利佛深邃的眼眸,突出的下巴,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令人无限遐想。细看下部,石表镶嵌金缕银线,有的如哥窑瓷器特征“金缕铁线”,有的似钧窑瓷器特征“蚯蚓走泥线”。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纹片,似金钱、鱼鳞,美若冰裂,彰显宋代名窑瓷器之神韵。

10:友爱

《友爱》 这尊藏瓷自然线条纹路勾勒雕琢了人与兽友爱相待,友情相处,友善前行的生动画面,奏响了一曲和谐乐章,体现了当代核心价值观。整石明黄火红,暖意浓浓,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而且恰好烘托了此肖生石的主旨内涵。
另需一提的是,此藏瓷上半部块状条纹的娇黄色块和粗长的乳白条纹,施洒在黄色为地的石面上,犹如瓷器洒蓝技法(未曾见过洒黄),洒黄叠彩是此藏瓷一大特色。
此藏瓷可谓色形俱佳,意韵隽永,颇具特色,独一无二,天赐佳品。

看了这么多精美绝伦的天然瓷器——藏瓷,是不是觉得它一点都不比创造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的成化斗彩鸡缸杯逊色呢?

藏瓷的形成过程:

藏瓷产于藏东地区最为著名的景观“三山三江”峡谷地带不足一公里的山涧中。上游的雪山有着和喜马拉雅山脉相近的年龄,形成于距今约4.5亿年前,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地壳活跃,地下岩浆不断发生物理和化学反映,使岩层的构成复杂多样,周围众山中,唯独此座山,岩石富含镁、钙等元素,使得岩石质地较白,为藏瓷体表漆化奠定了基础。

频繁的地壳活动

西藏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前沿,是中国大陆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省份。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年均有一至三次六级以上地震和年均六次五级以上地震。世界上最大一次八点六级地震,就是1950年发生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地震。而藏东处于横断山脉与三江相交处,是西藏地区地震中心,强度高而频繁的地震,使得山上的岩石崩裂,滚落到周围,其中有的滚落到江河中,但因为石头的体积大,风力和江水搬运有限,所以,藏瓷只存在于河流中上游的不足一公里的河段。
水量大、水流急

这条河流由源头有着数千万年历史的雪山积雪融水汇聚而成,天然落差大、水流急,这和此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是分不开的,此地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西向东依次分布,与北面唐古拉山东麓,南面喜马拉雅山,中间念青唐古拉山交错。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落差1000~2000米,河流顺势而下,故而水流湍急。而遗落在此江河里的石头,春季经过雪水和冰块的撞击、冲刷,清除了松软的表层,到了夏季,汛期来临,水量增大,水势强而有力冲刷、打磨,如此经过上千万年反复循环,在其表面形成坚硬而光亮的包浆层,温润而细腻。

光照充足,多大风

藏东地区多风,风速常达到每秒30米以上,劲风常卷起浪头拍打石体,使江水残留在石体表面;冬春季节厚厚的冰层覆盖了整个江面,随着太阳升起、温度升高,表层的冰开始融化,融水渗入石体。残留在石体的江水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太阳照射下(藏东地区,水和空气中尘埃杂质含量少,太阳辐射强度大。各地平均年日照时数在2180~2700小时之间,比我国东部同纬度的长江流域要高出30%,太阳总辐射量在5800~7000×106J/㎡之间, 5月总辐射量最高,月总辐射量达607~754×106J/㎡),蒸发后水中矿物质氧化、沉淀并渗入石头表皮,在表皮形成一层氧化膜,经过千万年的日积月累,渗入石皮的氧化膜渐渐变厚,形成了淡淡的黄色,而石表凹进去的部位易滞留更多的江水,沉积更多的矿物质元素,在阳光的强照射下,往往形成颜色更深的橘色,这样石头凹凸有致、颜色深浅不一,石表就形成了明显的纹路。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常年在水下,终年受不到阳光照射的石头,上色很难。故质优、色艳、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仅为浮出水面的那部分。另外,藏东地区日温差大,有时昼夜温差高达50度,中午骄阳似火,夜晚寒气逼人,石头也随气温的升降而热胀冷缩,极易形成开片。

藏瓷的特征:

  表皮漆化:藏瓷有一层天然的漆皮,因江水残留石表,由于灼热的阳光炙烤,残留石表的矿物质与大气中的氧反映,使石体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保护薄膜,如此长年累月在高原烈日下反复曝晒、冲刷,氧化物不仅仅停留于石头表面,也进入石体内一定深度,形成橘红、中黄、浅黄等颜色。这层氧化膜色彩呈现出由浅到深的过度,同时经水冲而光滑、鲜亮。
色彩:藏瓷石皮的基本色调以橘红、中黄和淡黄色为主,还有酱色、黑色等十几种颜色。橘红色是藏瓷的标志性颜色,在其他石种里较为少见。众所周知,黄色是最为高贵富丽的色彩,而橘红色,华丽中透露着稳重,不张扬,没有红色的热烈、冲动,却饱含活力、积极、热情,均为大气、富贵的色调。
质地、纹路:表皮细腻温润光亮有瓷器釉面的厚重感,质地坚硬,硬度达到7度以上,石表还具有特殊的纹路和开片,纹路多呈线状,粗细相间、交错清晰,自然起伏的肌理上常常呈现出古瓷般的开片是自然天成的装饰。
体型偏大、造型多样:藏瓷的造型总体偏大,而个体差别较大。体型小者不足40cm,大者高达3m,以80----140cm间居多,石形完整、造型多样,常见的有人物(人物头像)、动物、植物等。

珍贵的收藏价值

  藏瓷其存量非常有限,精品更是极为少见,当地海拔平均高度达3500米以上,气候、地理环境极为恶劣,采集难度很大,开采极为不易。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这种藏瓷只有在西藏这种恶劣的环境和它地壳的变化,阳光的曝晒下,才能形成。”。据考察,完好无损的藏瓷储存量最多不超过4000——5000块左右,又因为当地藏民对观赏石的认知和保护有限,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刮伤、磕碰等人为破损的原因,使得极品藏瓷数量极其稀少,仅有百十来块左右。在物以稀为贵的经典收藏原则下,藏瓷珍贵的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除了产量稀少之外,藏瓷所蕴含的西藏地域民族文化之韵味也是不得不提的核心要素。西藏文化,是高原文化、佛教文化,更是古老的藏民族的文化。这种集三种风格于一体的迷人文化,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滋养。藏瓷诞生于“世界屋脊”雪域高原,金黄色、藏红色的主色调和奇特的造型而使其极富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色彩。从而受到收藏家们广泛的追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