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杏坛归客 2016-09-26

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和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又称“雅人四好”。这四字并称是出自于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卷三:“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可见,琴棋书画这四项技艺掌握得如何,在古代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的标准。

当然,文人之所以是文人,是因为他们是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最大的爱好还是著文写诗词。于是,他们将琴棋书画融入到他们的诗歌中,有他们听到琴声后的喜怒哀乐,看到棋局后的遐思迩想或是欣赏书画后的惊奇赞叹,再不然,将琴棋书画作为一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清高之志。

现在,东学堂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领略一番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首先是琴。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托了文人一身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备受文人的喜爱。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静听弹琴,琴师技艺高超,诗人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叹,转而对自身的感慨,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落世俗的志趣。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却满头霜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简析:

诗人三更不寐、绕阶独行,隔帘望空中朦胧月色,从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三句,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比喻,表达他曲高和寡的郁闷、忧愤之情。全词沉郁低徊、抑扬顿挫、含蓄曲折、情景交织。



“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虽简单却变化无穷,方寸之间见乾坤。

存殁口号二首·其一

唐·杜甫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译文:

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想起以前与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又能有几人感到悲伤呢?


简析:

这是杜甫为怀念席谦、毕曜两位故友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怀念感伤之情自肺腑中自然流露,朴实而真挚。全诗写情沉郁顿挫,字字引人垂泪;怀念之情暗寓在景物中,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书”即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文人墨客大多写得一手好字。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饮中八仙歌》

唐 · 杜甫


译文: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五年,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被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诗是为这八人写“肖像”。

这首诗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张旭善书法,被人称为“草圣”,杜甫的描写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



“画”指的是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或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 

屏风绝句

唐·杜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译文:

    屏风上周昉画的美人丰满而细腰,时间长久画上的颜色大半已褪消。

斜倚玉窗梳着鸾凤形发髻的少女,拂去画上灰尘还在嫉妒美人娇娆。


简析:

周昉是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就是他的画作。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