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法自然,顺应天性:道医论病源(三)

 昵称HqTKs 2016-09-26

【衔接上文】升降不调易导致“虚不受补”:道医揭秘疾病的根源(二)

6道法自然,顺应天性


古老的教育,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说话,坐稳,一起动筷,一起停筷,就是要给脾胃最小的消化负担。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帮助消化、吸收。老教条里,蕴含着大道理!!


能量难于补充,消耗却非常容易。如果把身体比喻为油灯,灯油的多少决定寿命的长短,灯火的大小决定生命消耗的快慢。欲望消耗就是灯火的燃烧,而性生活就是直接把灯油给漏了——古语,一滴精十滴血。


补能量补了3个月,只要过了一次性生活,就全部推倒重来!甚至再重来的时候已经更加难于见效了!治疗过程中,只要每个月有一次性生活,就全部推到重来!甚至再重来的时候,已经更加难以见效了!所以,想要疗效好,先把房事禁!禁欲因人而异,但原则上,慢性病调养,至少3个月。越久越好!能量不足严重的,甚至要禁欲到半年一年。


吸收好了,但并不是你吃肉吃骨头就会长成肉和骨头给你,食物只是被身体用来制造血液,以血液的形式存在骨头里,才是真正被身体吸收利用了。这就涉及造血时间:晚上的9:00~临晨的3:00,是身体制造血液的时间,过了3点,就已经是用血消耗能量的时间了。




临床上有经历过:两个病人来看病,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家。同样的病,开了同样的处方,按理说,年轻人体质水平高,会好得快。但是,几天后过来,老人家直夸“医生你真高明!你的药效果真好!”还没有来得及笑,年轻人进来了,“医生啊!怎么吃了药一点效果都没有啊?”——为何?一问就明白了:老人家每天8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造血时间是9~3点6个小时;年轻人基本临晨1点睡觉,就算躺下去就睡着,造血时间也才2个小时。


老人家喝一包药相当于年轻人3包药的效果,一天造血相当于年轻人3天。再加上年轻人消耗远远比老人家大得多,实际上喝药对于他来讲,可能不单没收入,反而付出了更多!所以就会有临床上越吃药效果越差,病情反应和药效截然相反的情况了。


所以,综上所述,想要健康,就一定要按照健康的规律来规范、审核自己的生活方式,服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情绪等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最后补充说明:


1. 世上没有所谓的神医,也没有所谓的神药,只要你不早睡觉,神医神药都无效.


2. 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早睡觉就算最补的药!


3. 不要问医生,“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没有那个医生能回答你,因为没有哪个医生能够代替你几点睡觉,代替你的消耗。所以,所谓疗程,都是骗人的说法!


4. 观念比治疗重要!养生比药物有效!


5. 有所不遂反求诸己!


7“排”学问大


前面讲了吃饭睡觉,最后讲“排”。


疾病体现为垃圾的堆积,垃圾的排除体现为排便。只要排便通畅了,所有有形的垃圾堆积形成的疾病,就都会解除——包括所有的癌症。当然,前提是你还有能量排除垃圾。排便通畅的标准如下:



1. 准时:每天早上5~7点大肠经主时,时间到了就被便意憋醒,排便了;


2. 次数:正常每天一次,吃多了,排多也就正常(注:严格说一顿饭一次才正常)。


3. 有质量:不放洗洁精的洗碗水不断出来,但是油污依然黏附在碗里,有量无质。所以,每天有便,并不代表排便就通常,还必须有质。分解就是脾的“运化”功能。排便后立即很有食欲,说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这个并列条件下的排便就是有质有量。


排便引申出来的,是排毒。排便只是一个点,排毒是一个面。


排毒的方式如下(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1. 在上:咳嗽、吐痰、流涕、流泪、呕吐、打喷嚏、耳朵流脓等等;


2. 在下:腹泻、多尿、月经——月经其实是最好的排毒期,用药期!


3. 全身性:所有皮肤病,包括腋臭、脚气、头皮屑多等等。


以上是物质层面的毒素,还有精神层面的毒素。


4. 各种情绪:喜怒悲忧恐。发脾气后心情是不是可以好转?那就对了!排毒了!


综上所述,道医健康的标准就是:


1. 精神好:辨证能量充足


2. 冬天手足温:辨证能量充足


3. 有食欲:能量可以吸收


4. 排便通畅:垃圾可以排出


5. 容易入睡睡得沉:营养转化为能量


 

本文摘录自董氏中医董军国大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49130477_0_1.html


【公告】 清心 讲堂 '道与生命' 系列国学讲座

国运复盛,天清地宁,人心思善,网站重启,讲堂复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