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曝光了一个名叫“自然阳光”的销售团队疑似打着微商的名义做传销,还谎称是直销,卖的是保健品,但是不见商品只见培训。 记者了解后发现,该企业根本没有在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企业名单中。 该公司一名营销人员说,做微商要想成功,关键是就两个字,吹牛。 我觉得真的要看老中医了! 如今开学季,陆陆续续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他们的反传销意识也开始让人担忧起来。 据反传销网报道,近几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据了解,目前很多黑中介或者传销企业专门盯上大学生,他们或是假“招工”为名,行骗钱之实,拿了应聘者交的钱,“从人间蒸发”;或是以“试工期”为幌子,榨取大学生的“廉价劳动力”。 大学生群体容易陷入传销组织招聘陷阱,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对传销认识不深。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经风雨。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不深又渴盼成功,都有积累实践经验的渴望,传销组织正是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大肆鼓吹“锻炼人”“轻松赚大钱”的谎言。 而这些学生一旦入套,他们会通过强大的心理攻势和严密的组织控制,慢慢将学生们“俘虏”,最终使其一步步掉入传销泥淖,沦为传销组织者敛财的工具。 其次,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其实比较脆弱,禁不起金钱的诱惑,一旦陷入传销,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自己很难退出来。传销组织恰恰利用这一点,打出传销投资少见效快的旗号,诱骗了不少大学生,导致一些大学生迷失于传销漩涡中难以自拔。 调查发现,近几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很多未出师的大学生就在大学里尝试在互联网上创业。 但是到了社会就完全不一样了,“据发现,许多打着“在家上上网就能赚钱”的所谓“网络创业”广告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上屡见不鲜。据了解,其中许多所谓“创业”模式中涉及到了“发展下层客户”等概念,和传销很相似。 互联网创业能够成为当今新形势下传销的变种,正是因为大学生过高期望造成的不现实想法。 由于传统思想认为上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加上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相对娴熟但辨别能力差等因素,而互联网创业能够走向传销恰恰借助了大学生几种容易被洗脑的心态。 因此,这种尽快创业的心理需要,就蒙蔽了本来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眼睛。 最后是渴望经验。大学生求知欲非常强,学习的需要使这些大学生们渴望获得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而传销套用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以真实的实战案例为讲义,让这些年轻人听得热血沸腾。这些在学校里从来学不到的东西,正是大学生们想要的。 大学生初入社会,本身的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骗上当,对熟悉的人甚至亲人的防范能力较差,这样就给了传销机会。 大学生应该要如何避免沦为“传销族”呢?
除了自身要提高辨别能力、善于分辨传销形式、了解传销组织惯用骗术还要积极举报,让传销远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外,学校也应该要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抵御各种非法组织、腐朽思想观念、经济利益的诱惑. 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要结合典型案例制作教育片,让高校学生认清传销的本质。还可以请曾经上当受骗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其他同学敲响警钟。 ![]() 同时大学需要警惕几种常见的传销伎俩: 一、传销组织者或“上线”往往编造“高薪招聘”、“提供就业”、“投资做生意”等极具诱惑力的理由,来吸引人。 二、传销人员往往将个人人际交往网络成员,即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作为首先考虑吸纳的对象。 三、对新来的受骗者,“上线”80%谈感情,20%谈事业,不断进行高强度“洗脑”。 四、通过互联网传销,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或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奉劝那些期待一夜暴富准备投机取巧的大学生能够擦亮双眼、拒绝诱惑,学会靠自己的劳动改善自己的处境和生活轨迹,用智慧和汗水开拓自己的踏实人生路。 本期编辑:苏美男 实习编辑:杜相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