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内科学备考复习
2016-09-26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内科2016—8--12

内科5原则---1.治病宜早。2.标本缓急。3.扶正祛邪。

4.脏腑补泻。5.异法方宜。

“十三五”----1平调阴阳,整体论治。2权衡缓急,治病求本。

3动态观察,动中施治。4医护结合,重视预防。

1感冒

----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治疗要点:祛除外邪,调理脏腑功能(顺应脏腑阴阳升降之性)。

----宋·杨士羸..《仁斋直指方.诸风》:首见感冒。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分辛温、辛凉2治法。

----《类证治裁》《证治汇补》:--虚人感冒---扶正达邪。

风邪、时行病毒—口鼻、皮毛。部位:肺卫。病程:3—7天。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感冒四时可发。

祛除表邪,宣通肺气—治疗原则。

分治:1风寒证—荆防败毒散。羌活胜湿汤、香苏散、杏苏散。

2风热证---银翘散

3暑湿证---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双解汤。

5体虚感冒: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6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阳虚---七味葱白饮。

时行感冒:重用清热解毒药。板蓝根冲剂。

2外感发热

已患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症。

刘完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叶天士-卫气营血。吴鞠通—三焦学说。

病位---脏腑。病因---外感六淫。感受疫毒。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壮热—39—40℃,不恶寒,甚至更高,达数天至2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很小。稽留热?

治疗原则---1清热解毒、2通腑泻下、3养阴益气、4活血凉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大法。

卫表证—风寒以荆防败毒散、风热以银翘散。肺热证-----麻杏石甘汤。胃热症----白虎汤。腑实证—大承气汤。胆热证---大柴胡汤。脾胃湿热证—王氏连朴饮或甘露消毒丹。大肠湿热证---葛根芩连汤。膀胱湿热证---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为主要症状。

病机---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寒化热化于人体的阴阳偏盛、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关。多寒化。易伤阳。

辨证要点---重、闷、呆、腻、濡。

治疗原则---祛湿。运脾。

1湿困脾胃---藿香正气散。平胃散。2湿热中阻—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3脾虚湿滞---香砂六君子汤。4暑湿外袭---六一散霍、荷、羌。

4痢疾

《严氏济生方》首用“痢疾”。内经—肠辟。孙思邈—滞下。

《丹溪心法》:“湿热为本”—“通因通用”原则

外感时邪(湿热)疫毒,饮食不节。

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

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脓血而成痢疾。

分治①湿热痢--芍药汤。逆流挽舟法—荆防败毒散。

②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清开灵、紫雪丹、参附汤。

③寒湿痢---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④休息痢—连理汤。温脾汤、(阴虚)驻车丸(阿胶当连干)

⑤噤口痢—(实证)开噤散,(虚证)六君子汤+石菖蒲、姜汁。

5疟疾

感受疟邪,邪正相争所致,以寒颤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古代医藉中传染病记录最详者首推疟疾。

《内经》:疟气。《神农本草经》:常山治疟。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提“瘴疟”。最先采用青蒿治疟。

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瘴疟---病情重,多有神昏谵语、阴阳极度偏盛。未发作期有症状。

《脉因证治》:提出“传染”的概念。

基本原则—--驱邪截疟。

分型论治:①正疟—寒战壮热、休作有时—柴胡截疟饮。

温疟—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青蒿素合清瘴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冷瘴—青蒿素和不换金正气散。苏合香丸。

劳疟—何人饮。-当归、陈皮、生姜。

疟母—鳖甲煎丸。气血亏虚—配合八珍汤、十全大补丸。

青蒿素片:0.2日2次4—间日疟、恶性疟,脑型疟、抗氯喹的恶性疟。

《疟疾论》:“凡延门阖境,长幼之疟相似者,皆名疫疟。”

瘅疟------里热炽盛,感受疟邪后引起的疟疾。

第二章肺病证(洪广祥编)

6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所成,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陈修园:“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诸病源候论》:10咳

张景岳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河间六书.咳嗽》:“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张景岳:“六气皆令人咳嗽,风寒为主”。

病位—肺。与肝脾肾有关。病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外感—外邪袭肺---祛邪利肺-治法:疏散外邪,宣通肺气--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内邪干肺---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健脾,清肝、养肺补肾。虚实夹杂应标本兼顾。主要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①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桑杏汤(~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④凉燥伤肺--杏苏散。

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善后。②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③肝火犯肺---黛蛤散和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久咳必伤及脾与肾,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俱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累及于心,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演变为肺胀。

7哮病

洪广祥:哮喘发病的“三因学说”,即1:阳气虚弱为发病的内因,2:痰瘀伏肺为哮喘发病的宿根,3:外感风寒为发病的诱因。并根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痰易消”“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气行则血行”等理论,提出了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新思路: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

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

《诸病源候论》—“呷嗽”。

丹溪--首创“哮喘”“哮喘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首要原则。

发作期①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紫金丹含砒霜、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

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③痰哮(寒热不明显)—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生脉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六味+五味子)。

--肾气丸加鹿角片、补骨脂、仙灵脾。

--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胶。

---常服紫河车粉。

《医学统旨》:“大抵哮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气为主。亦有痰气壅盛壮实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结,服定喘药不效,而用利导之药而安者。必须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药,倘若受伤,追悔何及。”8喘证

由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严重者可致喘脱。

《丹溪心法》:“六淫七情之所感,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张景岳:“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叶天士:“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实喘:①风寒闭肺---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②痰热遏肺---桑白皮汤。

③痰浊阻肺—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④水凌心肺—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⑤肝气乘肺—五磨饮子。(五磨饮子木陈香,乌药枳实花槟榔,腹胀便秘加大黄,降气通腑六磨汤。)

虚喘:肺气虚—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肾气丸合参蛤散。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上实下虚”—苏子降气汤。

喘脱—参附汤合黑锡丹3-4.5,蛤蚧粉2-3冲服。。

生脉散加山芋,生地。

9肺胀

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以喘息气促,咳嗽,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肺胀源于《内经.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发挥于仲景,成熟于后代医家。

主要病因—1久病肺虚。2痰挟瘀血,3感受外邪。

《丹溪心法》:“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首创活血化瘀法治疗肺胀。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等。

发生与久病肺虚、痰瘀潴留、复感外邪病情发作或加剧。

本虚基础上,痰浊与瘀血交阻,是其主要病机。气虚血瘀痰阻贯穿于肺胀始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

李用粹《证治汇补》:“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分虚实治疗。

初肺、继之脾肾、后期及心。早期肺脾肾、后期肺肾心为主。

肺胀要---辨标本虚实,辨脏腑阴阳。

咳、痰、喘、肿四项主症并见。

分型论治:①外寒内饮---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或加石膏

②痰热郁肺----越脾加半夏汤。

③痰瘀阻肺—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④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⑤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参附汤送蛤蚧粉、黑锡丹。参附针、参麦针、参附青针。

⑥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10肺痈

热毒瘀结于肺,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疾病。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见为主要表现。

李梴《医学入门》---验痰法定肺痈。

病理基础—热壅血瘀。病位在肺,性质是实热。

基本原则—清热散结,解毒排脓。初期---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排脓解毒。恢复期—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清热法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分治:初期---------银翘散。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犀黄丸。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11肺痨

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正气虚弱,痨虫感染,侵蚀肺脏。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死后复出安置旁人,乃至灭门。”创立尸注鬼注之名。—传染性。

唐《备急千金要方》:劳热生虫在肺。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朱丹溪:“痨瘵主乎阴虚。”确立滋阴降火大法。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四大症。

明代虞抟—杀虫、补虚两大治疗原则。“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病变以阴虚火旺为主,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肺痈可转为肺痿。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基本原则。

分治:①肺阴亏虚---月华丸。肺痨基本方。

②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清骨散、秦久鳖甲散。

③气阴耗伤---保真汤。

④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医学心悟》。

真武汤合五苓散



12肺癌-

肺癌是中西医学共同?的疾病名称。居全部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男女之比为:5:1.

《医宗必读》:“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难经》:“肺之积,名息贲”

东垣----“息贲丸”

以咳嗽、咯血、胸痛、气急、发热多见。

因虚而致实,全身虚,局部实,虚以阴虚、气阴两虚多见,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治疗基本原则。

分型论治:①气血瘀滞—桃红四物汤。

②痰湿蕴肺—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③阴虚毒热---沙参麦门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④气阴两虚---生脉饮。

上腔静脉综合征:---通窍活血汤、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

痰热—为肺癌病理演变的一个侧面,为痰瘀化热。由于痰液阻塞支气管引流不畅,出现继发感染。

肺痿

肺叶萎弱不用,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慢性虚损性疾患。有虚热、虚寒不同。

久病损肺,肺中虚冷,气不化津,肺失濡养,日渐枯萎。误治伤津。

病位在肺,与脾、胃、肾相关。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两端。

分治:①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②虚寒证---甘草干姜汤。

13心悸

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若终日悸动,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谓之怔忡。不发时也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素问》:“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心悸首见于—内经?

宋《济生方》首先提出“怔忡”的病名。

《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

病位在心,心神失养或不宁。与脾、肾、肝、肺四脏功能失调有关。

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不足,标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景岳全书》:“速以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以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说明心悸的后果严重性。

王清任—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心跳心慌,服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

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

心阳欲脱。

心悸危症—晕厥。

卑碟——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症见“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依门后,见人则惊避,似矢志状。”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变化,其病因为心血不足所致。

功能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悸,多数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气虚血瘀,痰瘀交阻。风心病---心脉痹阻。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瘀阻络脉。

分治:①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②心脾两虚—归脾汤。

③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知柏地黄丸个、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夹痰热—黄连温胆汤。

④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⑤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⑥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丹参饮、血府逐瘀汤。

⑦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

14胸痹心痛

由于正气亏虚,气滞、瘀血、寒凝、痰浊引起心脉痹阻不通,临床以檀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多于1劳累、2饱餐、3寒冷、4情绪刺激诱发。也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发病。

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分心痹和肺痹。

心痛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苏合香丸治疗。

王肯堂—失笑散治疗。失笑散和大剂量红花降香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

沈金鳌:“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病外在心,与肝郁,肾虚,脾失健运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心脉痹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血瘀突出。缓解期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以心气虚为常见。(十三。五教材)心肾阴虚、心肾阳虚。

虚实夹杂,权衡补泻。张氏医通“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床化裁。”

分治:①寒凝心脉—当归四逆汤。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

②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丹参饮。丹栀逍遥散、当归芦荟丸,失笑散。

③痰浊痹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桃红四物汤、苏合香丸、行军散。

④瘀血痹阻—血府逐瘀汤。人参养营汤和桃红四物汤

⑤心气不足—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⑥心阴亏损---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炙甘草汤、左归饮、羚羊钩藤汤

⑦心阳不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肾气丸、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汤。

15眩晕

由于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阳,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出征的一类病症称为眩晕。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因虚致眩。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次提出六淫七情导致眩晕。

仲景痰饮致眩—泽泻汤,小半夏汤。

丹溪痰火致眩,提出:“无痰不作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景岳全书》:“下虚致眩。”“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余则曰: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症因脉治》秦景明---阳气虚。

徐春甫《古今医统》:“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病位在清窍,脑髓空虚,清窍失养。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生关系密切。

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陈修园“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

分型:①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

②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③痰浊上蒙---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④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气血亏虚—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肝肾阴虚—左归丸。

中风病

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以突然昏仆,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关系。

唐宋以前—内虚邪中。唐宋以后—刘河间:心火暴甚。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湿热生痰“湿热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王履---真类中,李中梓----闭脱。景岳---内伤积损。

常见诱因:1气候骤变。冬春两季多。2烦劳过度。3情志相激。4跌仆努力。

病机六端: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虚(阴虚、气虚)。----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

时清时昧为中腑,神昏或昏聩无知为中脏。中络主要为偏身或一侧肢体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歪斜者。中经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分型论治:①风痰瘀血,闭阻经络---化痰通络汤。

②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天麻钩藤饮。神识恍惚—中脏腑转化,加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星蒌承气汤。

④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⑤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⑥痰热内闭清窍—羚羊角汤合鼻饲安宫牛黄丸。

⑦痰湿蒙塞心神—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⑧元气败脱,神明散乱---参附汤。

17失眠健忘

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严重者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梦多。

病位在心,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张景岳:“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者,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祛其邪而神自安也。”

《张氏医通》:“脉滑数有力而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谓胃不和卧不安也。”

分型论治:①心火炽盛---朱砂安神丸。

②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

③痰热内扰---温胆汤+黄连栀子。礞石滚痰丸、半夏秫米汤、保和丸。

④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喝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⑤心脾两虚—归脾汤。

⑥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病后血虚

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交泰丸。

肝热病后血虚肝热不寐—琥珀多寐丸。

健忘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与心脾肾虚损,气血不足有关。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健忘

分型论治:①心脾不足---归脾汤。

②肾精亏耗—六味地黄丸+远志、菖蒲、枣仁、五味子。

③痰浊上扰---温胆汤+菖蒲郁金。

④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菖蒲郁金。

阳明瘀血善忘,瘀血失眠血府逐瘀汤。

18痴呆

以渐进加重的善忘前事+呆傻愚笨+性情改变为共有特征。记忆及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

基本病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症候特征—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多见虚实夹杂证。不外虚、痰、瘀,三者互相影响。

解郁散结,补益虚损---治疗大法。

分治:

①髓海不足----七福饮+-

②脾肾两虚----还少丹。肾气丸、知柏地黄丸+转呆定智汤。

③痰浊蒙窍---洗心汤+-。转呆丹(言语颠倒,歌笑不休,喜污秽,食炭灰)

④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19痫病

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一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除疲乏无力、头痛外)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发作性疾病。又有别称。

痫病源于《内经》称“胎病”“癫疾。”

《丹溪心法》:“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

头颅神机受损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先天遗传与后天所上市为两大致病因素。概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之气血逆乱,清窍蒙蔽故发病。其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

病位在头,与心、肝、脾、肾有关。

治疗原则---开窍醒神治标,祛邪补虚治本。

发作期阳痫---开窍醒神,泄热涤痰熄风---针刺十宣、合谷、人中,后静滴清开灵,灌服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送服定痫丸。阴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寒痰—针刺十宣,人中—参附针—灌服五生饮。

休止期①痰火扰神---当归龙荟丸。

②风痰闭阻—定痫丸。

③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和温胆汤。

④肝肾阴虚—大补元煎。

20癫病

文痴。因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蒙蔽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寡言,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精神病。青壮年多见。

癫病—首见于马王堆汉墓52病方。

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

《内经灵枢》:首创“治癫疾者常与之居”的护理方法。

《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证治准绳》:“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笑,如痴如醉,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

《证治准绳》:“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必亲属,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证治准绳》:“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瘈疭抽搐,目上视,或口眼涡斜,或口做六畜之声。”

丹溪:提出“痰迷心窍”。为后世的吐法奠定基础。

王清任癫狂梦醒汤开创瘀血学说。

病位在神机,于心、脾、肝、胆关系密切。

理气解郁,畅达神机-,怡情易性。---治疗原则。

病机---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

原则---①理气解郁,畅达神机。②怡情易性

分型论治:①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②痰气郁结—顺气导痰汤。③心脾两虚—养心汤送服越鞠丸。④气阴两虚—四君子汤送服大补阴丸。怡情易性精神疗法为治疗癫病的有效方法。



21狂病

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致使痰火壅盛,闭塞心窍,神机错乱所引起的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临床常见多发的精神病。青壮年罹患多。

病位—神机。与心肝脾胆关系密切。

病机—痰火瘀血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

治疗原则—降火豁痰治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本。加强护理。

分型论治:①痰火扰神---程氏生铁落饮。礞石滚痰丸、安宫牛黄丸、温胆汤+朱砂安神丸。②火盛伤阴---二阴煎。③痰结血瘀---癫狂梦醒汤。④瘀血阻窍---定狂逐瘀汤。⑤心肾失调---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22胃痛

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瘀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岐骨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

《千金方》----9种心痛。

病变脏腑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也相关。(“邪在胆,逆在胃。”“肾者,胃之关也。”)

叶天士::“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治气治血之当然也。”

《证治汇补》:“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基本病机—气机郁滞,胃失濡养。….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是发生胃痛的主要病机。

《灵枢》:“邪在胆,逆在胃。”…肾阳助脾阳腐熟。肾阴济胃阴,胃肾阴亏,阴虚作痛。

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分治:①寒邪客胃---良附丸。姜糖水。②饮食停滞—保和丸。

③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④肝胃郁热--丹栀逍遥。

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⑥湿热中阻---清中汤。

⑦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甘汤。⑧脾胃虚寒-黄芪建中。《金鉴》清中汤。湿热中阻清中汤,二陈连栀白蔻尝,

半夏泻心寒热共,温胆三仁皆可攘。

23痞满

分胸痞,胃痞。

《景岳全书》:“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不补不可。”

病变部位在胃脘,脏腑在脾胃。

病机—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职。

治法—调理脾胃,理气消痞。

本虚标实,本虚导致标实,本愈虚,标愈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

实痞1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2饮食停滞---保和丸。

3痰湿内阻----二陈汤平胃散。4肝郁气滞—越鞠丸。四磨汤、柴胡疏肝散。

虚痞1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理中、大建中、吴茱萸汤。2胃阴不足---益胃汤。

24(内科)腹痛

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

外无胀大,触之柔软,压痛较轻。

病位在腹,肝脾肾胆膀胱大小肠。

分型论治:①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附子粳米汤。附子理中丸,温脾汤。

②湿热雍滞----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③中虚脏寒---小建中汤。

④饮食停滞---枳实导滞丸。保和丸。

⑤气机郁滞----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天台乌药散。⑥瘀血阻滞---少腹、膈下逐淤汤。桃核承气汤。

25呕吐

有物有声谓之呕。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七情不调,脏腑虚弱均可致呕。且常相互影响,间杂致病。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

景岳: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反胃---多系脾胃虚寒。

实证①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以寒邪多见。

②饮食停滞---保和丸。

③痰饮停滞---小半夏汤和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二陈汤、甘遂半夏汤。

④肝气犯胃---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左金丸、大柴胡汤、膈下逐瘀汤、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虚证---⑤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

⑥胃阴不足---麦门冬汤。益胃汤、竹叶石膏汤等。

附:吐酸

基本病机------肝气犯胃分寒热。热证---左金丸。寒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为主方。

附:嘈杂

首见于《丹溪心法》胃热---温胆汤。胃虚---四君子汤加山药、草豆蔻。血虚—归脾汤。

26呃逆

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连连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古称“哕”又称“哕逆”

《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3大因素。

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肃降、肾之摄纳、肝之条达有关。

属生理者无需治疗,反复发作,兼证明显,当辨证论治。病深者,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候。

基本治法---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实证①胃中寒冷----丁香散。丁香柿蒂散,橘皮汤、橘皮干姜汤。

②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小承起汤、凉膈散。

③气机郁滞---五磨饮子。旋复代赭汤、血府逐瘀汤。

虚证④脾胃阳虚---理中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七味都气丸。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

⑤胃阴不足---益胃汤。麦门冬汤,大补阴丸。

27噎膈

食管狭窄,食管干涩而造成的一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痰、气、血瘀结于食管,渐致食管狭窄不通所致。

病位在食道,胃气所主。常病及肝脾肾,变证丛生.

《内经》:病位在胃脘。

《医学心悟》:“凡噎膈证,不出胃脘干槁四字”

叶天士:“噎膈之证,必有淤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

叶天士:“脘管窄隘”

《金匮翼》:“噎嗝之病,大都年逾五十,是津液枯槁者居多。”

开郁理气,滋阴润燥----治疗原则。

正虚(津亏血燥,阴损及阳)为本,气滞/血瘀/痰阻为标.。初以治标为主,理气,化痰,消瘀,并少佐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扶正为主,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分治:①痰气交阻---启膈散,四七汤、温胆汤、导痰汤。

②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

③淤血内结---通幽汤。噎膈东垣通幽汤,桃红升草归地黄。血府逐瘀汤、玉枢丹。

④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右归丸。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若二便不通—关格—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

反胃----脾肾两虚--丁香透膈散。附子理中丸、右归丸。

28泄泻

主要由于湿盛和脾胃功能失调。风寒湿热,饮食、起居,情志均可致泄泻。主要是湿邪。“湿多成五泄”。“湿盛则濡泻。”“无湿不成泻”。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诸呕吐酸,暴迫下注,皆属于热。”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大肠小肠为泄。”

金匮:通因通用。…“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张景岳:“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独盛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

-----“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李中梓:止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温肾、燥脾、固涩、”

-----"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李中梓在医疗上注重脾肾治理。江苏金坛有一名医王宇泰,年已八十,患脾泄,根据一般医理,泄病宜补,岂知愈补病势愈重。他便求教于中梓,中梓问明病源后对他说:"你体肥多痰,愈补愈滞,病当然不会好了,应反其常规,用迅利药物涤之。"王听后称赞说:"当世之医,唯你我两人,你开方子,我服药,有何疑哉!"中梓于是用巴豆霜给老医生服用,果然泄下许多痰涎,病也好了。—藿香正气散。荆防败毒散、胃苓汤、理中丸、五苓散。2湿热泄泻---葛根芩连汤。新加香薷饮+六一散。平胃散、清中汤。3伤食泄泻---保和丸。。

久泻1脾虚泄泻---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建中汤。2肾虚泄泻---四神丸。桃花汤、归肾丸、肾气丸。

3肝郁泄泻—痛泻要方。

《医学入门》:“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太苦,苦则伤脾,每兼淡渗利窍为妙”

29便秘

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医学心悟》:分“实闭、虚闭、热闭、冷闭”四种类型。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属虚。

实证为邪滞胃肠,雍塞不通,虚证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肺肝肾等功能的失调有关。

《景岳全书》:“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挟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

分治:

实秘①肠胃积热----麻子仁丸。大承气汤、当归龙荟丸、凉膈散。②气机郁滞---六磨汤。

③阴寒积滞----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虚秘④气虚----黄芪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大补元煎。

⑤血虚---润肠丸。五仁丸。

⑥阴虚---增液汤。益胃汤、增液承气汤,六味地黄丸。

⑦阳虚—济川煎。老人虚冷便秘---半硫丸。温脾汤。肾气丸。理中丸,四神丸,右归丸。

肝胆病证

-----------肝胆湿热可导致黄疸、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症候。

鼓胀、肝癌采用低盐饮食.

疫毒内侵,肝胆同病----清热解毒,行气化瘀---犀黄丸常用。

30黄疸

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同“黄瘅”。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论述阳证外,特设《阴黄证篇》。

罗天益《卫生宝鉴》: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把阳黄阴黄的辩证系统化。

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医学心悟》:“脾胃亏损,面目发黄,其色黑暗不明。”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脏腑---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

基本病机---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发黄。发黄的关键:湿蒸热郁。外因看,外邪不得泄越是发黄的重要因素。(…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内因看,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肝气郁而失于疏泄,胆汁输送不循常道,外溢浸淫。

急黄—湿热夹毒,郁而化火,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为重点。

疫毒发黄又名急黄—千金犀角散。

分治:阳黄①湿热兼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甘露消毒丹。

②热重于湿---茵陈蒿汤。

③湿重于热---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④胆腑郁热---大柴胡汤。

⑤疫毒发黄---千金犀角散。出现躁扰不宁,或伴出血倾向,需加清营凉血解毒,如神犀丹,防内陷心包,出现昏迷。热入营血,心神昏乱,肝风内动,急用三宝:躁扰不宁、抽搐---紫雪丹。谵语、昏聩不语—至宝丹。湿热蒙蔽心神,时清时昧---安宫牛黄丸。清开灵60-80毫升静滴。

阴黄①寒湿证----茵陈术附汤。(茵陈术附姜草桂。)

②脾虚证(各型黄疸后期)---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传染性者,宜隔离30—45天。

萎黄---虫积食滞导致脾胃虚弱---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荣汤。

调护:1精神调摄。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急性期后,适当锻炼。

31胁痛

《景岳全书》: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并提出内伤多见。外邪侵袭,络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胁痛,大都有恶寒,脉浮等表证,临床不多见,不列入胁痛范围。

《灵枢》:“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千金要方》:“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丹溪:“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叶天士:“久病在络,气血皆窒。”---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

主要责之于肝胆,与脾胃肾相关。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属虚。

分治:①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可克脾可犯胃,可血瘀可化火。

②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③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

④肝阴不足—一贯煎。注意香燥理气易伤阴耗气。

魏玉璜:“肝无补法四字,遂使千万生灵,含冤泉壤”

32胆胀

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最早见于《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好发于40—65岁的年龄组,女高于男,且以偏胖体型多见。

治疗原则---疏利肝胆,和降胆腑。疏肝是治疗胆胀的基本原则。

秦景明《症因脉治》:“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胆胀者柴胡清肝饮。”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密切。

分型论治:①肝胆气郁—柴胡疏肝散(张景岳方)。

②气滞血瘀—四逆散合失笑散。

③胆腑郁热---清胆汤。

④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⑤阳虚郁滞---理中汤加味。

⑥阴虚郁滞---一贯煎。

⑦气血两亏—八珍汤。

33鼓胀

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葛洪首提放腹水。巢元方—与寄生虫有关。

鼓胀病位在---腹部,病变脏腑在肝脾肾。病因---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感染虫毒,它病转化而来。病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部。

《丹溪心法》:“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分治:①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②寒湿困脾---实脾饮,

③湿热蕴结---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

④肝脾血瘀---调营饮。十枣汤。

⑤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⑥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⑦鼓胀出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⑧鼓胀神昏---温病三宝,醒脑静注射液。

肾膀胱病证

膀胱湿热—出现—①膀胱刺激征。②尿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③尿石。④尿浊。

34水肿

是指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丹溪分为阴水阳水。阳水多从眼睑开始,阴水多从下肢开始。

明代《医学入门·》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上下异治。2.阴阳分治。

阳水①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风热、风寒。汗出已虚--防己黄芪汤。

②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味消毒饮。

③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

④湿热壅盛---疏凿饮子。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杏仁、防己、木通。十枣汤。五苓散、猪苓汤。

阴水①脾阳虚衰---实脾饮。(脾胃虚弱,气失舒展?---晨起头面重。动久下肢重用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后期,阳损及阴,左归丸加减。瘀血阻滞---《医门法律》加当归、大黄、桂心、赤芍。近代桃仁、红花、益母草、泽兰。水肿退后,健脾补肾巩固。

35淋证

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千金方:提出“5淋。”巢元方7淋。中藏经8淋。

《诸病源侯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也。”

《医宗必读》:“气淋有虚实之分”

病位在膀胱和肾。于肝脾有关。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古法–忌汗、忌补。

分治:①热淋---八正散。合小柴胡汤。热毒弥漫三焦,入营入血--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阴虚—生地,知母、白茅根等。

②石淋---(实)石韦散。(虚)二神散合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合石韦散、肾气丸合石韦散。

③气淋---(实)沉香散。(虚)补中益气汤。

④血淋---(实)小蓟饮子。(虚)知柏地黄丸。

膏淋---(实)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膏淋汤(虚)。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

劳淋---无比山药丸。+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右归丸。

尿浊—湿热内蕴—程氏萆薢分清饮。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肾元亏虚—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鹿茸补肾丸。

36癃闭

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同为主的一种病证。首见于《内经》。东汉殇帝刘隆。

癃----罢也,疲也。

《诸病源候论》:“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

《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医学心悟》:“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关格—小便不通与吐逆并见。

病位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肾肝密切相关。肝郁气滞,三焦气化不利,也会发生癃闭。

分治:①膀胱湿热---八正散。

②肺热壅盛-----清肺饮。

③肝郁气滞---沉香散。六磨汤。--+丹皮栀子。

④尿道阻塞---代抵当丸。麝香:0.09—0.15入胶囊口服。

⑤脾气不升—补中益气合春泽汤。补阴益气煎、济生肾气丸。⑥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

37关格

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浊邪内蕴而致小便不利和呕吐并见的病症。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首见于《内经》。仲景正式作为病名提出,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

脾肾阳虚衰惫是本,湿浊毒邪内蕴是标。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脾肺心肝同病。

走哺---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为主症。先有大便不通,继之呕吐,继之小便不通。属实热证,病位在肠。到底是啥病?

《证治准绳》:“治主当缓,治客当急”—关格原则。

分治:①脾肾亏虚,湿热内蕴---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滋肾通关丸②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温脾汤合吴茱萸汤。苏合香丸。

③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六味地黄汤合羚羊钩藤汤。

④肾病及心,邪陷心包---涤痰汤合苏合香丸。紫雪丹。

38遗精

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症。肾虚精关不固,火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扰动精室所致。

《折肱漫录.遗精》:“..非必因色欲过度,以致滑泄。大半起于心肾不交,凡人用心太过则火亢而上,火亢则水不生而心肾不交。士子读书过度,每有此病。”

叶天士:“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

分治:

君相火动,心肾不交---黄连清心饮和三才封髓丹。

心火独亢而梦遗者—黄连清心饮。

相火妄动,水不济火—三才封髓丹。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程氏萆薢分清饮。苍白二陈汤、封髓丹、龙胆泻肝汤、。

劳伤心脾,气不摄精---妙香散。补中益气汤。

肾虚滑脱,精关不固—左归饮合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左归丸、右归丸、。

景岳:“遗精之始,无不病由乎心,-----”总的治则是:上则清心安神,中则调其脾胃,升举阳气,下则益肾固精。

早泄:始见于《辨证录》。

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37阳痿

景岳:“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阴痿者,阳不举也”

叶天士:“治唯通补阳明而已。”

分治:①命门火衰---右归丸、赞育丹。

②心脾受损---归脾汤。

③恐惧伤肾---大补元煎。

④肝郁不舒---逍遥散。

⑤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肾阴亏,虚火妄动,梦中举阳,举则遗精,寐则盗汗)知柏地黄丸和大补阴丸。

《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气血津液病证

38郁病

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易怒,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丹溪—六郁汤,越鞠丸。

虞抟《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名称。(与朱丹溪同乡)。又率先血证命名。

叶天士:“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张景岳:怒郁、思郁,忧郁三种的证治。

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医方考》:“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先疏通,郁于何有?”

病因—情志内伤。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分治:①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②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

③血行郁滞—血府逐瘀汤。

④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

⑤心神惑乱---甘麦大枣汤。

⑥心脾两虚—归脾汤。

心阴亏虚—天王补心丹。交泰丸。

肝阴亏虚—滋水清肝饮。

39血证

《诸病源候论》:血病。

《医学正传》:血证。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四法。“存得一份血,便保得一分命。”

《景岳全书》:“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其实。”

治血三原则---治火、治血、治气。

以热盛迫血、阴虚火旺、气不摄血为多见。

齿衄---胃肾。咳血---肺胃肝脾。吐血---肝胃脾。

紫癍---①血热妄行—十灰散。

②阴虚火旺---茜根散。六味地黄丸。

③气不摄血---归脾汤。

40汗证

金匮----首先记载盗汗名称。“男子平人,脉虚细微弱者,喜盗汗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无论昏醒,浸浸自汗处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丹溪:自汗属气、血、阳虚,湿、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叶天士:“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王清任---血瘀---自汗盗汗。

景岳:“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分治:

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大补黄耆汤。

营卫不和—桂枝汤。

瘀血阻滞-----血府逐瘀汤。

心血不足---归脾汤。

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

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四妙丸。可汗染衣黄。

黄汗---湿热内郁—茵陈五苓散。

41消渴

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且多与血瘀密切相关。首见于《内经。奇病论》

《灵枢》:“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阴虚为最。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证治准绳》:上中下三消。临床规范。

《医学心悟》:三消治疗规范。

脏腑在肺、胃、肾,其中又以肾为关键。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

2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一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辨部位、标本、本症与并发症。

《景岳全书》:“若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

治疗大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分治:

肺热津伤—消渴方。玉泉丸、二冬汤。

胃热炽盛---玉女煎。(增液承气汤、白虎加人参汤。七味白术散(医宗金鉴列为消渴病常用方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肾气丸。

阴阳气血俱虚—鹿茸丸。

白内障、雀目、耳聋---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疮毒痈疽—五味消毒饮。

《外台秘要》:“没发即至小便至甜。”

《诸病源候论》:“其病变多发痈疽。”

《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消当从火断。”“不减滋味,不节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刘河间:“可变为雀目内障。”

李东垣:“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42内伤发热

《症因脉治》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名称。

丹溪-----气有余便是火。

张景岳:阳虚发热—右归、理中、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

实证①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②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③湿郁发热---三仁汤。

虚证①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②血虚发热---归脾汤。

③阴虚发热---清骨散。

④阳虚发热—肾气丸。

43虚劳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

《诸病源候论》:五劳、六极、七伤。具体说明。

李中梓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虚劳专书。有六因说。病位—五脏,脾肾最重要。

气虚肺—补肺汤。

心—七福饮。

脾—加味四君子汤。

肾—大补元煎。肝-?

血虚心---养心汤。

脾---归脾汤。

肝—四物汤。

阴虚肺—沙参麦冬汤。

心—天王补心丹。

脾胃---益胃汤。

肝—补肝汤。(肝阴不足四物汤,木瓜枣仁草成方)

肾—左归丸。。

阳虚心—保元汤。

脾—附子理中汤。

肾—右归丸。

《医宗必读》:“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位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胃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调护24字诀:避风寒、适寒温。调饮食、戒烟酒。

慎起居、适劳逸。舒情志、少烦扰。

44积聚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证治准绳》:初中末三法。

景岳:“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李中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

积聚主要关系到肝脾,气滞血瘀痰结为主要病理变化。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则气滞血瘀痰结均有,而以血瘀为主。

聚证重调气,积证重活血,聚证病在气分,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原则。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

聚证2肝气郁滞---木香顺气散。逍遥散善后。

食浊阻滞—六磨汤,香砂六君子汤平常服用。

积证气滞血阻---荆蓬丸。(荆蓬煎丸木茴香,青皮枳壳花槟榔)

气结血瘀—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八珍汤、化积丸。

45厥证

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症。

气、血、痰、食、暑厥,尸,酒,蛔厥。

《医学入门》: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症厥证。

景岳分虚实论治。

大凡气盛有余者,情志突变,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清窍闭塞,不知人事,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随血脱,气血一时不能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四肢不温,发为厥之虚证。

治则---醒神回厥。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气厥实证—通关散、五磨饮子(一枳二香乌槟榔,再加大黄六磨汤)。

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血厥实证---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

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

痰厥导痰汤。

暑厥清开灵,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食厥(食后+恼怒)盐汤探吐。保和丸、神术散。小承气汤。

46肥胖

体重超过20-30%---轻度肥胖。30—50%--中度肥胖。超过50%重度肥胖。

病位脾和肌肉。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肺功能失调相关。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

标准体重=(身高—100)0.9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排除肌肉发达火水分潴留因素可诊为肥胖。体重指数大于24为肥胖。

黄胖病---肠寄生虫和食积所致。

病外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密切,与肝胆心肺功能失调有关。

病理---脾虚痰湿偏盛。体质性肥胖---饮食、运动疗效差,胰岛素不敏感。获得性肥胖—20-25岁后起病,营养过剩和遗传因素有关,控制饮食、运动疗效好。胰岛素敏感。

①胃热滞脾---小承气汤和保和丸。(湿热食积---枳实导滞丸)

②脾虚不运---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

③脾肾阳虚---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

④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

丹溪: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

陈士铎《石室秘录》:主张祛痰湿+补脾胃气+补命门火。

经络肢体病证

证候学特征:郁痹和亏虚为主。邪犯经络和经络空虚2类。

风痰内动、血虚生风,血不养筋则肢体挛急、抽搐、麻木等。

通经活络,缓急补虚为大法。督脉失灵而萎者,可遵循“独取阳明”,或去阳明湿热,或补益后天为宜。年迈动作僵硬,经络失养而颤动者,宜着眼于补肾、健脾、养肝为主。。

47头痛

《素问》:脑风、首风—风邪寒气犯于头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

东垣:补充了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太阴、少阴不上头--《冷庐医话》)

丹溪—多痰与火。东垣—气虚、血虚、痰厥。气虚早上重?,血虚午后重?。(朱丹溪、虞抟、陈无咎—“义乌三溪”)

头风—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以头部持续性疼痛,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病位在头。涉及肝脾肾等脏腑。风、火、痰、瘀、虚致病之主要因素。脉络痹阻,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其病机。

真头痛—呈突然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痛而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不已,以致肢厥、抽搐。(高血压脑病?)

调神利窍,缓急止痛为基本原则。外感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宜滋阴养血补虚为要。

①外感头痛风寒证---川芎茶调散(外感头痛主方。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吴茱萸汤。

风热证---芎芷石膏汤。黄连上清丸。

风湿证—羌活胜湿汤。

夏季暑湿—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②内伤头痛肝阳证---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山栀炒杜仲,坤草茯神夜交藤,再加牛膝桑寄生)。肝肾阴虚头痛朝轻暮重加滋养肝肾药。

肾虚证---大补元煎。六味、杞菊地黄丸、右归丸。外感寒邪---麻黄附子细辛汤。

气血虚证—八珍汤。

痰浊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证—通窍活血汤。(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清震汤。

偏头风(偏头痛)—肝经风火—天麻钩藤饮或羚羊钩藤汤(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者。

证候学特征---气血不通、经络痹阻,所致肢体关节疼痛。

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活血、助阳、健脾为佐,久病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尫痹。

李中梓:“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



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



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驱风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



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行痹---防风汤。宣痹达经汤。

痛痹---乌头汤。温经通痹汤。

着痹---薏苡仁汤。分寒湿、湿热2型。二妙散。痛甚者,蠲痹汤。热痹—白虎加桂枝汤。犀角散(化火)、宣痹汤(湿热)。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用蠲痹汤为基本方。风寒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加宣痹汤。痰瘀痹阻—双合汤(桃红四物汤+二陈汤等)。雷公藤常用量10克,去皮根心,先煎一小时。乌头内服5—12克。

尫痹—补肾驱寒治尫汤。宣痹化瘀涤痰汤。

气血亏虚证---气血并补荣筋汤。

49痉证

筋脉失养所致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

《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颈项强,皆属于湿”“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紧急。”“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伤津致痉”对后世影响---景岳:“…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热盛伤津,肝风内动,

薛生白:“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湿热致痉(三仁汤)。

阳衰寒化,亦不少见,即阳衰不能化精生血,液涸寒燥,筋脉失养,渐生本病。

筋脉肌肉失濡而拘急挛缩----共有的证候特征。本病常以督脉为本,筋脉为标。。。督脉失养,筋脉挛急---基本病机。

原则---舒筋解痉以治标,扶正益损以治本。

分治:①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葛根汤、栝楼桂枝汤、三仁汤。②热甚发痉-----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

③温热致痉----羚麻白虎汤。神志不清,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④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⑤气血亏虚—圣愈汤。

50痿病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内经》:“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针刺大法。

丹溪心法:“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泻南方,补北方。”---虎潜丸。

叶天士:肺胃肝肾四经之病(脾?)。病位在筋脉、肌肉。痿痱

同病。

脾胃虚弱,往往夹杂湿热内滞,或痰湿不化。..湿热可下注于肾,伤及肾阴。往往兼加食积。

原则:一治痿独取阳明。二不可妄用风药。

“治痿独取阳明”:一是补益后天。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二是去阳明之热(调理脾胃以清胃火,去湿热。)。三:仍应重视辨证论治。不可妄用风药。吴师机:气血流通即是补。

分型论治: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益胃汤。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脾胃亏虚---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肝肾亏损---虎潜丸。(虎潜丸治脚痿方,知柏龟板地黄姜,陈皮芍药并锁阳,肝肾亏损此方尝。)

51颤震

内伤或慢性病证致使脑髓,脾肾肝发生病变引起的以头摇肢颤为主要证候特征的老年难治病。一部分可转为痴呆。

《张氏医通》:与骨髓有关。“盖木盛则生火生风,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头摇肢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器受损为本。精气血亏虚为本,痰热、内风为标。

大法—添精补髓以息风解痉,益气化瘀以化瘀散结。填精补髓,益气化瘀为大法。

分型论治:①风阳内动---滋生青阳汤。滋荣养液膏。

②髓海不足---龟鹿二仙膏。

③气血亏虚—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送天王补心丹。

④痰热动风—导痰汤。化痰透脑丸。

52腰痛

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腑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丹溪:“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丹溪:“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痛愈甚。”

景岳:“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斩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杂病源流犀浊》:“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证治汇补》:“知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指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以补真元,养血气。

肾虚,湿邪。



分治:①寒湿腰痛---渗湿汤。独活寄生汤。

②湿热腰痛---加味二妙散。

③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肾虚腰痛---右归丸、左归丸。青蛾丸、

2016----9--10























46









献花(0)
+1
(本文系汝州中医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