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风流,千古遗恨

 江山携手 2016-09-26
一页风流,千古遗恨
唐杨贵妃,本名玉环,山西人,祖籍四川。以绝世的姿色入册唐明皇第十八子李瑁,寿王妃称。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宠妃武惠妃病逝,宦官高力士极力推荐寿王妃入侍。于是,在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杨氏来到骊山脚下的温泉宫拜见自己的公公--- 唐玄宗。玄宗一见惊艳,钟情万分,始忘故妃武惠,遂相拥取乐,寻机欢会。然而,毕竟杨氏乃子媳,不得不顾及封建礼法和朝廷舆论,深思熟虑下,李隆基和高力士想出了个掩耳盗铃的妙计:即让寿王妃先度为女道士,再以女道士的身份合法入居大内皇宫,别居道观,取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八月遂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纳娶杨贵妃后,耽于淫乐,不思进取,,朝纲渐乱,腐败丛生,奸佞当道。天宝十五年[750]安禄山以诛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后,唐玄宗携杨国忠、贵妃等及禁军弃长安,逃逸四川。人马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大将陈元礼在皇太子李亨的支持和配合下哗变。杨国忠及其族人被处死,唐玄宗被迫让高力士在佛堂缢杀宠妃杨氏。
一页风流,千古遗恨。贵妃之死,招致“合时”、“缘事”诗坛一派热议,众说纷纭,包括白居易的诗史之作《长恨歌》。长恨歌里歌长恨,大多数人认为杨氏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女人祸国”。杜甫的《北征》云:“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 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徽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诗人赞赏陈元礼的马嵬坡兵谏之举,在他看来,若不处死杨妃,就要亡国。刘禹锡也持此观点,其《马嵬坡》句云:“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时李益则别有看法,其《过马嵬》诗云:“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说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大唐文臣武将,对安禄山的反迹暴露,无一人敢直言。时洛阳失陷,长安弃守,逃难之初却怪起杨贵妃来,此公正么?李商隐与李益有同感,乃至把“安史之乱”的罪责完全归咎于唐玄宗身上。其《马嵬二首》之一云:“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在他认为,这一切唐玄宗自己导致的。若玄宗懂得女人可以祸国的道理,防患未然,,何至于招致“安史之乱”?又何至于幸蜀?自然也就不会有马嵬的惨剧了。罗隐则从另一角度来指责唐玄宗,其《华清宫》诗云:“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唐玄宗剪除韦后之党,防止太平公主之叛,励精图治,有唐四纪太平之世,不失为一代英主。天宝以还,倦勤怠荒,沉湎女色,遂有安史之祸。罗氏另有一诗则直接为杨妃开脱,其《帝幸蜀》曰:“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玄宗的小字。此诗讽刺那些把玄宗幸蜀的过失加在杨妃头上的人。僖宗既无杨妃一类的女人,何以也播迁到成都去了呢?
诗绵绵,恨悠悠,丹青历历,奈何古今评说?“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分兵北上,于灵武擅自称帝。玄宗退位,当上了太上皇。马嵬兵变是唐天宝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各种矛盾的总爆发,皇室中的一场内讧。贵妃之死,孰恨?作为文学,此倒是一个绝妙的素材;而杨贵妃魂归何处更是诸多学人常叨不倦的话题。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俞平伯发文认为死于马前的“娥眉”不是杨贵妃。玄宗回长安改葬贵妃时,“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尸骨未见。再派方士寻找,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他认为贵妃无处可去,当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的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故使玄宗“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近年来,又有贵妃东渡说。张廉先生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称,由陈元礼、高力士合谋,以掉包法让宫女代死,使贵妃在元礼亲信的护送下南逃,大约在上海附近出海东渡,至日本久谷町久津。玄宗派出的方士在日本也找到了贵妃,并向她送上玄宗的佛像两尊,贵妃回赠玉簪以答。不过,她未能回到玄宗身边,最终香殒东瀛。当然,后两种观点史料尚不充分,却又为马嵬坡涂上一层神秘色彩,益发显示出这位绝代佳人皇室贵妃的无限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