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假币区域性泛滥压力测试探析

 安得生 2016-09-26
   压力测试是一种评估极端情景下金融机构可能承担风险或损失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运用定量分析法,将测试对象置于某种小概率极端情景下,测试关键变量突变压力下的表现状况,对测试对象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假币区域性泛滥,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影响,评估金融机构的承受和应对能力,可提出相应预防和应对措施。

  近年,制贩假币呈现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如果公众识假能力不高,反假机具未得到及时配置和更新,假币在某区域内大规模泛滥极有可能发生。近几年,以“HD90”、“C1F9”等为代表的假币,在个别地区已敲响警钟。假币区域性泛滥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发银行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如某地某段时间集中出现数以万计的假币,在反假机具不能有效识别,且人工又难以鉴别的情况下,会造成恐慌。且将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造成巨大干扰。

  引发当地现金供应危机。当某种面值假币在某地突然大量泛滥,群众审慎选择使用该面值人民币甚至拒收,对其他面值人民币需求会激增。而金融机构又来不及在短时间内补充,可能出现群众取款而银行无法供应,出现“挤兑”风潮,进一步引发更严重的金融事故。

  引发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中国是现金使用大国,如果某地区假币突然泛滥,势必引起恐慌,进而引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恐慌,对银行业机构造成巨大声誉风险。

  目前,应对假币区域性泛滥存在的难点在于: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伪造货币,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而运输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制造、持有和销售假币等违法活动的惩罚办法给予了明确规定,但这些规定都是针对日常性防范假币行为的。目前亟须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从制度层面防范假币区域性泛滥造成的影响。

  公众主动上缴假币意识不强。《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规定公众持有假币要上缴银行,银行发现假币要强制收缴。这一规定并不能引导群众主动上缴假币,反而造成群众将假币继续流通以转嫁损失。从个人利益考虑,假币的重复流通成为必然,为此进一步完善假币收缴制度是反假货币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金融机构柜面人员识假能力弱化。一方面,业务和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前后台业务不断分离,柜面人员年轻化,点钞机具操作日趋简便化,柜员反假能力和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柜面业务对员工的吸引力下降,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专业反假人员的培养。

  反假机具满足不了识假需求。取得质检总局生产点钞机许可证的厂家不足百家,但市场上点钞机供应商有上千家,银行业机构尤对反假机具管理不规范。《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出台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当高仿真假币集中泛滥时,如果银行业机构的AB类反假机具满足不了识假、反假需求,更遑论社会上数量庞大的商户配置的C类机具。

  缺乏应对极端情况的应急预案和演练。针对假币突然泛滥的处置预案或法规,仍然存在空白,亟须填补。

  经测试,在假币区域性泛滥这一极端情况下,已暴露出当前金融系统存在的不足,有效防范和应对假币区域性泛滥,可协调多部门通力合作严加防范,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应急预案》及各种处置措施制定后,要经常性组织应急演练,评估实施效果,查找不足,完善改进。

  建立完善现金快速调配机制。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现金快速调配机制,并形成应急预案,防止某种面值假币因泛滥流通受阻,迅速提供其他面值货币作补充。

  建立业务精湛的反假队伍。当新型假币泛滥而机具无法有效识别时,将依靠人工识别。要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反假人员,逐步构建柜面反假防火墙。

  加强机具管理,提高识假能力。要统一采购先进反假鉴别机具,定期升级维护,满足发生极端事件时对假币鉴别的需求;引导商户购买高性能反假机具。适当储备一部分反假机具,当发生极端事件时,及时放置到公共场所供群众使用。

  提高群众识假能力和主动反假意愿。要充分肯定群众上缴假币的行为,有效净化货币流通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