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创作漫谈

 杏坛归客 2016-09-26

诗词创作漫谈

马一平

 、诗词的功能

    毛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歌是人类最高的精神仰望,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民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生活之歌,更是生命之歌,诗魂凝聚着国魂和民族魂。国运兴,诗运兴,中华诗歌见证着,记录着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书写着、激励着、伴随着、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她凝结了前人的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省察,体现了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使人们净化灵魂、砥砺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操守的精神食粮。正如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说,诗具有“启智、立德、燃情、育美、创新”五大功能。中华诗词就是中华精魂,中华品质,中华气派,中华的根。

我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熏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学诗不但能增长知识,启迪智慧,还能使人养心立德,陶冶人们的情操。特别是历史上遗留的前贤精品诗作,她那优美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哲理,惊警的语句,以及那些伟大诗人博大的情怀,崇高的品德,忧国忧民的思想,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正义心声,临危不惧的民族气节无不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二、诗词的创作方法

我们先以格律诗为例进行讲解,格律诗掌握后再按词谱、曲谱创作词曲就容易了。写诗必须具备“四个硬件要求,即平仄、韵脚、对仗、粘联。还有“四个软件”要求。一是结构,起承转合,重在立意和破题;二是手法,用比、兴、赋及夸张等艺术手法,重在有形象、有想象、有意境;三是措辞,唐卢廷让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这个道理;四是哲理,诗人的最高境界是有感情、有壮志、出人生哲理,出时代感悟。四硬易达,四软极难达到,须经长期修炼,还须一定的天赋。就初学者而言,四个硬件必须具备,一般律诗有六定,即篇有定句,句有定言,言有定声,声有定韵,韵有定位,律有定对。这是作诗的基本功。

(一)写诗必须具备的基本技巧

      1、平仄

平仄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利用汉字、汉语的音乐效应,通过平仄声调的搭配,充分发挥文字的音乐美,便于阅读 ,便于吟诵,在音韵、声调、节奏、乐感等方面,激发感情,传达美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使诗句变得跌宕起伏,朗朗上口。按现代普通话或现代字典来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中还有入声,入声按仄韵对待。《中华新韵》被称为宽韵,它将入声并入了平声。平仄格律速成口诀云:“五言为基,平仄交替;扩为七言,使用简易。奇句仄收,起句任选。”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诗中,新老韵不能混用。下面我们以表格形式将平仄规律予以展示:

 

中华诗词格律诗平仄规律汇总表(一)

 

分类

甲        

 

本格

    变格

七言

   七言

 

五言

 

      五言

排律

律诗

绝句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华诗词格律诗平仄规律汇总表(二)

 

乙       

 

本格

变格

七言

 七言

 

五言

 

五言

排律

律诗

绝句

     

    —        ∣     ∣      

    

                   

 

 

 

    

                   

    

                   

    

                   

    

                   

     

                   

    

                   

 

     

    —        ∣     ∣      

    

    —       ∣     ∣      

    

                   

    

                   

    

                   

    

                   

     

                   

    

                   

 

 

     

    —        ∣     ∣      

    

    —       ∣     ∣      

    

                   

    

                   

    

                   

    

                   

     

                   

    

                   

上表中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用红色表示可平可仄。下面再以拙诗两首为例进行说明。

七律·春  

巨匠挥毫巧绘丹,

                                       ∣ — ∣ 

调来万色抹春园。

                     — ∣ ∣ — 

山桃荡锦三山抖,

                      — ∣ — 

野杏流霞四野燃。

                                       ∣ — ∣ 

草甸田畴镶翡翠,

                                       ∣ — — ∣ 

溪河湖泊起银璠。

                      —  ∣ — 

春容妩媚路人醉,

                      — ∣  

更染诗情寄远天。

                                       ∣ — ∣ 

(2009.3)

(刊《中华诗词》2011.3期)

七律·春  

春姑巧指弄琴弦,

                     — ∣ ∣ — 

七色谐音韵万端。

                                        ∣ — ∣ 

冰破山溪吟小调,

                                         — — ∣ 

浪冲壶口入雷潭。

                       ∣ ∣ — 

黄莺呖呖摇新柳,

                      — ∣ — 

紫燕喃喃觅旧椽。

                                       ∣ — ∣ 

更有人欢牛马叫,

                                       ∣ — — ∣ 

农家笑语荡桑田。

                      — ∣ ∣ — 

(2009.3)

(刊《中华诗词》2011.3期)

2、韵脚

押韵是诗词的首要特征,明人陆时雍说:“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当然陆说的韵,主要是指意蕴、韵味等,但最基本的要数韵脚。韵是诗词创作、欣赏、传播、研究必须讲究的问题,诗的一切美的内涵首先是通过押韵表现出来的。吴梅《词学通论·论韵》曰:“词之有韵,所以携节奏,调起毕也。”

律诗一般二、四、六、八句末押韵。如果起句末尾字为平声,且本首诗皆为平声韵的话,就需一、二、四、六、八句末尾押韵。就是说第一句(首句末)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二、四、六、八句末都押韵;三、五、七句末不押韵。如拙诗《春光》的“丹”、“园”、“燃”、“璠”、“天”,《春风》诗同理,兹不再赘述。有个押韵口诀是这样的,叫“偶押奇不押,首句随便它。押平不押仄,千万别混杂。”当然还有用仄声押韵的诗呢!这在我们熟练掌握了平声韵后再钻研。

押韵通常情况下分为古韵和新韵两种。按韵书或韵谱的划分,在同一韵部进行查找。古韵常用韵谱有《平水韵》(金.王文郁编修106韵,南宋.刘渊编修107韵),分得很细,包括好多入声字,比较复杂。加之许多字的读音和声调又与今人读的不同,哪个字属哪个韵母,需要逐一去查,实在费事,但它至今仍在旧体诗中广泛采用。我建议大家用《词林正韵》(十九部)比较方便,《词林正韵》其实就是按照“平水韵”组合而成的,被称为古韵的“宽韵”。新韵是以现今普通话为依据,以汉语拼音为准绳。由中华诗词学会决定赵京战等在1941年黎锦熙等民国语言学家《中华新韵》基础上编写的宽韵《中华新韵》(十四韵部)。中华诗词学会制定的《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指出:“大力倡导使用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审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熟悉乃至掌握旧声旧韵。”“执行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

3、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俗话叫对对子。对仗是律诗的主要特征,是律诗中最精彩、最华美的部分。它是汉语独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第二联和第三联,或称颔联和颈联)应该用对仗。诗中的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句式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吟诵,便于记忆。上、下两句分别称为“出句、对句”,两句并驾齐驱,双行双止,如骐骥并辔,鸳鸯戏水,互相关联、对比、映照、衬托,起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修辞效果。如拙诗“山桃荡锦三山抖,野杏流霞四野燃。

草甸田畴镶翡翠,溪河湖泊起银璠。”(《春光》)。

当然古人也有首联(第一联)对仗,颔联(第二联)不用对仗的,这种格式被称为“偷春格”(取“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之意),像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为变格。亦有多于两联者,如大家熟悉的杜甫《登高》不但句句对仗,还有句中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绝句不要求对仗,但使用者多多,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等等。对仗要求词性相类、结构相近,平仄相对,音节相同,节奏一致。

对仗根据工整程度分为工对、宽对;根据上下联意思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根据上下联句子成分的结构方式不同,分为子母对(句中对)、借对、扇面对(隔句对)、拆分对、交股对(错综对)。

4、粘联

     粘联,狭义是指联间意脉贯通,广义是指整诗内部逻辑思维要严密,结构要紧凑,符合起承转合的一般艺术规律。各句之间及诗的整体之间相互关联,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层层深入,以期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二)诗词创作提高的途径

我们如果将要达到“四个软件”,仅就艺术表现手法上,需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努力。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动静、浓淡、雅俗、巧拙、曲直、隐现、离合。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现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新作评析

    写诗是艺术创作活动,光说不练,等于白说。我的办法就是按照格律诗平仄规律汇总表填写,霸王硬开弓。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首新作,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东湖寻学友不遇
东胡潇条水可枯,积雪覆盖无人影。

 ——— ,∣     ∣。

公园石櫈散花热,寒风凛冽落叶冰。

——  ——   —。

绕櫈三匝思学友,紧锁双目觅诗情。

  ——  ,∣  ——。

光阴难抹意中人,桃花无不唤柳风。

                          ,——    —。
     原诗主要是反映冬季残雪后寻友不遇的惆怅心情。从诗中看寻的还不是一般的学友,而是恋人,他们曾在此赏花游玩、谈情说爱,现场睹物思情,心潮澎湃,写下此诗。该诗情真意切,素材颇佳,也有闪光点。如“光阴难抹意中人”这句诗稍加改动就是佳句。但总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平仄不合。按照现代汉语字典,一般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如果用老韵,还有入声也算仄声。该诗起句就四连平声字,二句又四连仄,三句本应仄声起头,而该诗为平等等。如平声开头就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除第一句还可平平仄仄平平仄及每句一三五字应平可仄或应仄可平外,其余要合平仄。

 二是对仗欠工整。律诗要求对仗,特别是要求三四句要对,五六句要对,即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该诗三四句中的“石凳”、“凛冽”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显然对仗欠工稳妥帖。

三是串韵。原诗中二末句影虽在庚青韵内,但为仄声,因其他末韵句皆为平声。冰情为庚青韵,而风为东冬韵。

四是逻辑欠严密。 从原诗看写冬季情景,但桃花冬季是不会出现的,应写春天时用为佳。当然作为幻想是可以写的,但必须和情景、心情结合。写诗有韵脚、平仄、对仗、粘对是个硬件要求,初学者必须把握,至于其他软件要求,待硬件达到后再提升。建议改为如下:

改作(新声)

东湖水枯乱鸦鸣,积雪泪残独影行。

石凳伶俜花入地,冬风凛冽叶含冰。

三匝绕凳思学友,双目寻天觅雁声。

瘦柳吱吱南北唤,光阴难抹意中情。

 改后主要是符合平仄,对仗就较为工稳了。“乱鸦鸣”、“泪残”代表寻友未遇的烦乱心情及伤感。“光阴难抹意中人”句佳,保留。只是“人”字脱韵,故改“情”字。由于“学”字,在平水韵中是入声,而在现代字典中为平声,所以需注明“新声”字样。

 总之,诗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要写好诗,就要从诗内功夫和诗外功夫两方面做起。有人说,创作格律诗词太难了。任何艺术都以具有某种特殊难度为其特征的。说格律诗太难,其实大多数人是受自己的畏难情绪的影响,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创作规律,多加摸索、勤于研究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如果不按格律诗的规律去写,很可能写来写去,别人一看,只不过是歌谣、顺口溜、社火词之类,很难登堂入室。因为连毛泽东他老人家都说过古典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的话。

 注:此文是马一平2016年3月12日在平凉市图书馆“诗词知识讲座”上的讲稿,刊发时有删节。

 

 

【国学精编】诗词入门

词写作的技法运用

古体诗和近体诗(今体诗)的区别方法

近体诗(今体诗)的种类、平仄、韵律、写法

古典诗词曲谱查询集全(附诗词曲必备工具)

诗词写作工具 ● 各种韵律检索

作诗填词格律检测(共享软件)

填词检测工具

诗名词牌押韵平仄的链接

仄韵体七绝律谱 

联律通则(试行)

诗词楹联创作工具全集

诗词工具大全

诗 律 大全

白香词谱(非常方便)

词谱选辑

钦定词谱 清.王奕清等编制

赋体形式我之见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初学者怎样写赋

 

 

《古体诗精选》欣赏●专栏

《近体诗精选》欣赏●专栏

诗词典故

中国宋词鉴赏辞典

《辞赋精选》欣赏●专栏

《古文名篇》欣赏●专栏

诗、词、赋、文  ● 拾锦

诗、词、赋、文 * 学习园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