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冯太后比,甄嬛弱爆了!

 我心飞扬695 2016-09-26

公元465年6月,北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拓跋濬突然病逝。

手握京师兵权的车骑大将军乙弗浑拥立太子拓跋弘即位之后,因为小皇帝需在父亲拓跋濬灵前服丧守孝,朝堂大权落到了乙弗浑手中。

乙弗浑矫诏杀掉了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接着册封自己为丞相兼领太尉、太原王,位居诸王之上,但乙弗浑还是清楚自己的实际处境,无非狐假虎威,没有后宫中小皇帝与冯太后的支持,自己无法在朝堂指手画脚。

他采取了两项措施:将小皇帝的亲娘舅李嶷册封为丹阳王,用以讨好小皇帝;将冯太后的哥哥冯熙册封为昌黎王,拉拢冯太后。

能在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左右逢源,乙弗浑感觉好多了,但他千算万算,恰恰没有算到这点会激怒冯太后,因为李嶷的妹妹就是被常太后按照“祖制”赐死的李夫人,其死因背后有着冯贵妃的影子。

后宫中的冯太后也并没有安于“节哀顺变”,两眼一直紧紧盯住朝堂,恰好,安远将军贾秀和侍中拓跋丕实在难以忍受乙弗浑的张横跋扈,两人分别试探太后的真实态度,冯太后的机会来了!

(图)冯太后雕像

公元466年1月,冯太后以皇太后身份秘密召五位皇叔入京,借五王武力威慑外加秘密布置,迅速将乙弗浑以及党羽逮捕,最后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弗浑叛乱,并果断下旨斩杀乙弗浑及其同党,并夷三族。

乙弗浑死后,冯太后却没如众臣所愿就此回内宫纳福,她依旧坐在宝座上巍然不动,并当场宣布,为了杜绝再次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之事,她将临朝称制,代掌国政。

这下朝臣傻眼了:开国皇帝拓跋珪千防万防,不惜立下“子贵母死”的残忍规矩,自以为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性都已排除,却没想到他之后的北魏王朝竟然出现母后公开听政的局面。

冯太后干政理直气壮:为了防止乙浑叛乱这样行为再度发生,为了守住先帝的江山社稷,为了帮助尚未成年的拓跋弘。

就此,冯太后合理合法插手朝堂政事,开始了临朝听政。

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十八个月的日日夜夜,冯太后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动荡的北魏政局,尤其,她通过明升暗降等手段,顺利解除了五位亲贵王爷的兵权,并且将控制京师的军权交给了自己的亲哥哥冯熙。

公元467年10月 13日 ,拓跋弘的爱妃李夫人生下了儿子拓跋宏,婴儿白白胖胖,初为人父的皇帝心情格外舒畅,立即下旨改元。

李夫人原本是一位平民家女子,18岁那年因为长相靓丽被选在东宫照顾10岁的太子,拓跋弘12岁继位时李夫人20岁,两年后为14岁的小皇帝生下了皇长子拓跋宏,被封为夫人。

现在,14岁的小皇帝守孝已经期满,冯太后没有了令皇族亲贵们信服的听政理由,只得决定停止临朝,还政于献文帝拓跋弘。

一个精明强势的太后,一个有皇权名分支撑的儿子,但两人不是血缘母子关系,偏偏此时有人对拓跋弘翻出其生母李夫人当年死因,暗示冯太后于此事有莫大的牵连,两位北魏最高统治者慢慢无法和平相处了。

《魏书·显祖纪》记载:拓跋弘自14岁亲政,“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使北魏吏治面貌大为改观。

北魏前期百官无俸禄,官吏贪污受贿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吏治败坏,导致官民矛盾日趋尖锐,面对无官不贪的可怕局面,少年皇帝开始痛下杀手!

拓跋弘颁布了一条强硬的法律:“吏受所监临羊一口,酒一斛者,死,与者以从坐论”(《魏书·显祖纪》),还进一步规定“有能纠告尚书已下罪状者,随所纠官轻重授之”。这条法律十分苛刻,充分体现了他不惜任何代价整治贪腐的决心。

据史载,拓跋弘“聪睿夙成,刚毅有断,生性喜好黄老、浮屠之学,常常与朝中士大夫和沙门一起高谈玄理”,但拓跋弘显然并没有被老庄、佛家理论束缚。

用严惩和罢黜的办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但也暂时收到明显的效果,“于是魏之牧守始有廉洁著闻者”

这是自拓跋氏入主中原以来从没有过的好现象,故不能不说少年拓跋弘确有治国之术。

但是,被罢免的官员中有不少冯太后宠信的人,拓跋弘同时还提拔了一些冯太后不满意的人,冯太后虽然心中不快,还是暂忍了。

少年拓跋弘还是个关注民生的好皇帝,他一改拓跋焘以来重征赋税的政策,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下诏免除了常赋之外的十五种杂调,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缓和了民族矛盾。

但是,太后与皇帝二人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深。

原标题: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位之初

作者:子金山,孙铁岭笔名(取实名偏旁组成),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天涯知名军事写手、历史侃爷、新浪名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