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9年6月27日,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冯太后等的就是这一天,迅速遵照“子贵母死”祖制,将太子生母李夫人赐死,令皇帝将太子拓跋宏交给自己,亲自抚养成人。 夜晚,拓跋弘似乎听到了远处的李夫人在哭泣,皇帝扑到门前,哭声却变成了儿子的哭声、笑声、呀呀学语声。 皇帝颓丧的坐回卧榻,眼前出现幻觉:冯太后严厉的面容、从父亲到曾祖拓跋珪的面容!拓跋弘咬紧嘴唇,一道鲜血慢慢流下——这会儿的皇帝变成了一个无助的弱者!真正的欲哭无泪! 拓跋弘在翻阅奏章时,其中一件突然引起了他的关注。 太后借“子贵母死”祖制实现了“杀母夺子”,拓跋弘无话可说,但随即一桩诬陷案使两人那点残存情感荡然无存。 事件起因源于宫闱桃色新闻: 24岁寡居的冯太后没有耐住青春孤裘冷寂,开始留意出入朝堂的美貌男子,以便选来做面首——性伙伴。
冯太后看中了一人,此人面粉齿白,相貌堂堂,这位青年才俊名叫李弈,其父亲李顺当年在征伐北凉时贪贿欺君,后又不思悔被杀,但拓跋焘并没有株连其他,李顺的儿子李辅、李弈等还是被重用,尤其李弈,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可称身居高位的青年才俊,时任都官尚书、安平侯,兼领宫禁宿卫监,由于职务关系,李弈经常出入宫禁,是金子总会发光,李弈身上散发出的光芒迷住了寡居的太后。 李弈小伙儿善解人意,深得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寝宫,两人渐渐如胶似漆,同时感觉此生再也离不开对方了! 游牧民族天性率真,本就没啥贞节讲究,这种现象在王公府邸是寻常事,在拓跋家族中也算不上什么“绯闻”,就算是皇帝拓跋弘不也是强暴过自己的婶娘?但对于今天的拓跋弘就不同了,给父皇戴绿帽子?皇家脸面何在?血气方刚的皇帝忍无可忍了。 470年秋,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被诬陷入狱,告发者是李辅的好友——相州刺史李,李因贪腐罪被告发,主持审理此案的官员提示李,要想活命唯有牵连尚书李敷,李为了自保,按照提示罗列出李敷“隐罪”三十条。 拓跋弘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天,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被同时处决,皇帝也算报了李夫人被赐死的杀妻深仇。 冯太后失去了鱼水情人,心中愤怒夹杂着痛苦!据《北史·后妃传》载:帝诛杀李弈,“太后不得意”。 拓跋弘后来又把举报者李擢为尚书,参决国政,这使冯太后更加无法容忍。 一个个权贵重臣被太后招进后宫,一时间,皇帝拓跋弘发现自己处理朝政处处遇阻,阻力尤其来自一些贵族王公,他开始寻求对策。 471年8月,皇帝突然提出不干了,以便今后专敲木鱼研读佛经,皇位让给自己的叔叔拓跋子推。群臣大哗!
朝会最后的结果出乎任何人的意料,拓跋弘竟然禅位给了不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魏书·天象志三》载:“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这是在说,冯太后利用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了皇位。 但是,事实上禅位“迫于太后”并不那么确切,这时的冯太后还不会公开逼迫皇帝退位,所谓“迫于”无非是给皇帝制造些麻烦,拓跋弘突然禅位是其本人的主动行为,就算是“迫于太后”,也是“迫于”冯太后的间接施压:不妨这样说,禅位行动 这一结果各方皆大欢喜:皇帝如愿扔掉了皇位;冯太后也欢迎已经不大听话的皇帝逊位,5岁的皇帝总比18岁的拓跋弘容易控制。 事实发展却证明皇帝禅位背后另有玄机:拓跋弘退而不休,接受了“群臣苦劝”的太上皇封号。 公元471年9月20日,五岁的拓跋宏继位,18岁的拓跋弘做了太上皇,这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了。 这对刚刚感觉胜了一个回合的太后来说,是戏剧性的形势突变:自己幽居深宫,而皇帝交出皇位并未交出执政权,依旧能够在前台掌握一切。 禅让大典结束,拓跋宏突然哭了,拓跋弘询问儿子原委,五岁的孩子回答:“孩儿对父皇的处境感伤。” 这让冯太后感觉后背冷风嗖嗖:这孩子太过于聪明早熟了,将来?她不敢往下想! 太上皇并没有如他之前所说,禅位后专心礼佛,他让出了朝堂,却突击建造了一个绝对属于“豆腐渣工程”的专用办公地点,地点在平城北郊鹿苑,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崇光宫,其实不过一个面积大点的土墙柴棚罢了。据《魏书》记载,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 虽然是个地道柴棚,但却是所能制约朝堂的另一朝堂,《魏书》记载:“国之大事咸以闻。”,也就是说,太上皇现在并不比做皇帝时清闲。 原标题:18岁太上皇的出现背后有奥秘 *作者:子金山,孙铁岭笔名(取实名偏旁组成),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天涯知名军事写手、历史侃爷、新浪名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