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观瀑纹筒瓶 顺治 高:36.3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10.6厘米 瓶敞口,短颈,筒形腹,平底内凹。口施酱釉,底无釉涩胎。颈部绘洞石折枝花卉。器身绘一高士坐在山间的石板上静观飞流直下的瀑布。山脚下水流平缓,苍松老树。郁郁葱葱,坡岸上有一茅亭,表达了文人雅士悠游林泉的意境。 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绘画受到传统中国画的影响,特别讲究笔墨的意韵。此筒瓶的绘画不再拘泥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而侧重于写意,利用深浅不同的青花表现出真实世界中的远山近水。 筒瓶,也称“一统瓶”,表示大清帝国“一统天下”之意。因形似象腿,又称“象腿瓶”之称。晚明时已出现,清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 青花竹石花鸟纹筒瓶 顺治 高28厘米 口径6.3厘米 底径7.1cm 瓶口微撇,短颈,筒式腹,平底内凹,无釉露胎,可见清晰的旋胚纹。瓶体以青花为饰,颈部绘两组花草纹,腹部绘竹石花鸟图,山石漏透,牡丹盛开,翠竹挺立,几只雀鸟或栖息于花枝之上,或在空中飞舞,一轮红日悬挂天边。画面景物逼真,生动自然,达到花鸟传神的意境。 此瓶牡丹、翠竹合绘一处,寓意“富贵平安”、“竹报平安”。 青花岁寒三友纹筒瓶 顺治 高39.8厘米 口径11.4厘米 底径12.8厘米 瓶口微撇,短颈,筒式腹,平底。口施酱釉,底无釉涩胎。颈部绘菊花、竹叶、兰草纹,腹部绘松竹梅纹,隙地有太阳、飞鸟及花草纹。 此瓶松竹梅图案布局疏密有致,描绘随意洒脱,花纹以浅墨双钩轮廓,然后进行渲染,青花色调蓝中闪灰,露胎处可见明显的手工刮削痕迹,具有鲜明的清初特点。 松竹梅纹饰瓷器上的传统纹样,明清时期青花瓷器装饰中广为应用。 青花博古纹筒瓶 顺治 高20.4厘米 口径5.3厘米 底径6.5厘米 瓶口微撇,短颈,筒式腹,平底内凹,无釉露胎。瓶体以青花为饰,口沿下绘垂蕉叶一周,腹部两面均绘博古花卉纹。 此瓶造型挺拔俊俏,青花色泽鲜明夺目,蓝中闪灰,不失柔和。 博古纹是将许多具有吉祥意义的杂宝组合在一起的图案,可以延伸出多种吉祥的寓意,纹样布局随意,没有固定格式。 青花人物纹蒜头瓶 顺治 高38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3.8厘米 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宽圈足,足墙略厚。口施酱釉,足内白釉无款识。通体青花纹饰分为五层,蒜头部分绘两组折枝花卉:下变形莲瓣纹:颈部蕉叶一周:肩部海水纹:腹部绘一侍者手托花瓶站在众人簇拥的官人面前,瓶中插三戟,庆贺主人“平升三级”。 蒜头瓶,仿青铜器造型,因瓶似蒜头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宋代开始出现,流行于明、清两代。 青花山水蕉叶纹蒜头瓶 顺治 高38厘米 口径5.5厘米 足径12.5厘米 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圈足。足内白釉无款识。通体青花为,口部绘变形如意头纹,颈上部绘变形花卉纹三足,颈下部绘蕉叶纹,蕉叶中心及叶边留白:腹部纹饰为山水房屋,画风随意,拥塞略有晕散,带有晚明青花瓷绘的遗风。 青花云龙纹花觚 顺治 高27.2厘米 口径9.7厘米 底径7厘米 花觚撇口,直腹,足微外撇,平底,微出二层台。口施酱釉,底涩胎无釉。瓶身以青花绘四爪龙翻腾于云海之中,时隐石现。颈部空白处楷书提写“江西饶州府浮梁县西乡里仁都伍图信士程仲麟,喜助中壹副,奉九华山金刚洞佛前供奉,顺治十五年五月十三日吉旦”47个字。顺治十五年为1659年。 此花觚造型古朴,青花蓝中闪灰,龙身隐现于片状的云纹之间,只呈现龙头、龙尾和部分龙身,俗称“三现龙”,为顺治青花的典型纹样。此种画法还用于青花罐、盘、碗、香炉等不同造型的器物。 青花飞凤麒麟纹花觚 顺治 高44.5厘米 口径19.4厘米 底径14.7厘米 花觚口外撇,喇叭状,筒式腹微内收,腹中部凸起一道棱线,近底微外撇,平底无釉露涩胎。口下及近足处暗刻折枝花卉及海水纹各一周。通体一青花绘三层纹饰,上层绘飞凤麒麟纹及洞石花卉纹,腹部绘缠枝灵芝纹,近底绘倒垂蕉叶纹。 此觚胎体厚重,青花发色鲜艳,纹饰描绘自然洒脱,特别是三层纹饰的组合为清初瓷器装饰的常见形式。 花觚仿青铜器造型,盛行于明末清初,以青花、五彩品种多见。 青花荷莲鹭鸶纹花觚 顺治 高43.1厘米 口径19.7厘米 底径15.3厘米 花觚口呈喇叭状,筒式腹微内收,腹中部微微凸起,近底外微外撇,平底无釉涩胎。通体青花纹饰分为三层,每层纹饰以暗刻弦相间隔,上层绘荷莲鹭鸶纹,一只鹭鸶在开满莲花的池塘中嬉戏,水中游戈的小蝌蚪时隐时现,寓意“一路连科”。腹部四组如意头菱形开光内绘折枝莲花,开光间隔以亚字,近底处绘倒垂蕉叶纹。 此觚造型古朴简洁,胎体洁白细腻,青花色泽靛蓝亮丽,纹饰寓意吉祥。 青花花鸟纹花浇 顺治 高26.5厘米 口径7.1厘米 底径7.7厘米 花浇莲蓬口,上有排列紧密的数十个出水喷洒孔。细长颈,中部凸起弦纹一周。圆腹,安环形柄,并有一圆形注水孔。平底涩胎无釉,底心有一小块釉斑。通体以青花为饰,莲蓬口外壁绘折枝花纹,颈部以凸起弦纹为界绘仰覆蕉叶纹。腹部绘折枝牡丹、海棠、花鸟纹。纹饰布局疏朗,青花色泽略泛灰。 这种花浇的造型在明晚期的外销瓷中十分常见,顺治时期继续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