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岗实习”的背后是职校的不思进取|职业教育|就业|歧视

 黄律师的书屋 2016-09-26

  原标题:“顶岗实习”的背后是职校的不思进取

  作者:王聃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大三学生杜立明,新学期开始就和数百名同学一道,被安排至东莞、惠州、南京等地电子工厂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同学们感到困惑的是,他们做着“流水线工人”的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休息日,而且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没多少关系。“不去实习就没有毕业证”,学生们觉得被学校“卖”了。对此,甘肃教育厅表示将严肃查处、绝不手软。

  这又是一起涉嫌“卖学生”的廉价实习行为。而且记者发现,在不少学生实习的工厂,兰州外语职业学院都是通过中介把学生送来。按照学生人数,工厂从每个学生每个月的工资中“提出”300元钱给学校,学生虽然干着和正式工人一样的工作,到手的工资却不到他们的一半。实习成了当事职业院校牟利的方式。

  如此新闻并非孤例。就在前一天,也有媒体爆出,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有学生刚上大二就被学校派去实习,每天工作12小时,工作10天只发了700元工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实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应该合理确定顶岗实习报酬”。如此规定之下,为什么仍有“顶岗实习”与“卖实习生”的新闻出现?除却相应监管不到位,最大的问题仍是职业院校的短视。

  职业院校之所以热衷于派遣学生去“顶岗实习”,正是把职业教育当成了简单的“投入—产出”行为。让学生参与实习,学校从中获取“差价”,无疑是能够迅速获利的方式之一。不关注于职业教育水准的提升,却不择手段地出卖学生劳动力,暴露的正是职业院校的浮躁心理。

  接踵发生的“顶岗实习”新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提醒: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在良好的发展机遇之前,职业教育本身到底进步了多少?以前谈及职业教育的不振,我们通常会指向社会性的歧视,以及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但如今看来,值得反思的,显然还有职业院校长期存在的不思进取与急功近利。

  每起“顶岗实习”的背后,都有一所短视的职校。新闻披露,甘肃省教育厅已于近日成立工作组赴涉事的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展开调查,一经查实,将给予严肃处理。还原“顶岗实习”的真相,对当事的职业院校加以处理,其实并不难。难的仍是,现实在变化,职业院校如何对职业教育再认识和自我启蒙。如果职业教育理念不能重新构建,追上时代,那么可以肯定,下一起“顶岗实习”与“卖实习生”事件仍将发生。

责任编辑:刘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