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22)----千秋功罪任评说

 独立寒秋大风歌 2016-09-27

    (宋哲宗元祐元年即公元l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于金陵,终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去世之后,虽然朝廷追赠王安石为大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不仅使王安石的丧事办得极为潦草,而且也没有为王安石撰写墓志铭和神道碑,曾经叱咤凤云的一代文豪和名相,就这样在寂静中黯然西归。九百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王安石的是非功过呢?)
    王安石去世后,不久,宋哲宗继位。最开始时,由太后摄政,宋哲宗亲政后,思想是想继续推行新法。身边的大臣多是王安石的门生,想继承遗志,继续推行变法,在1094年4月,王安石被配享神宗庙。神宗被供着,身边有当时最重要的大臣来一起配享供奉与祭奠。1105年6月,下令配享孔子庙。孔子的弟子与后学都陪在身边。王安石也被供奉在孔子庙中,排在第三,这充分说明,遭到过冷遇的王安石,因变法之功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并给予了文人能有的死后最高荣誉。可是,这个局面不久,很快,金国人打来了,宋徽宗不能强兵治国,不敢承担国家灭亡的责任,传位给宋钦宗,钦宗与父亲差不多,扭转不了局面,先把责任撇清。蔡京与蔡卞是兄弟,是所谓新党人物,蔡京肯定有能力,做了点好事的,但坏事不少,第一个替罪羊是他,被贬,到半路死了。抓根源,是谁把蔡京拉出来的,摸到了王安石,是他变法混乱朝纲,才让国家有灭亡的结果。儿26年4月,罢王安石配享孔庙的资格。四年后,儿30年罢了配享神宗的地位,变成了司马光。这么大的反对派,在死后也能跟神宗站到一起。王安石成了替罪羊。宋高宗后来马上择清楚,是政治的需要,得有人为北宋灭亡买单,不可能是皇帝,只能是王安石了。宋高宗恨透了王安石,这是政治与舆论上的恨。我们对王安石的评价,千秋之后,再看,历史真难以琢磨。王安石也没想到死后会这么热闹。

    (在南宋时代,从整体上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都持否定态度,这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政治立场的“标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过,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大思想家朱熹却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朱熹是南宋时代最著名的理学家之一,经由他开创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几乎成为后来中国懦学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这样一个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和心理的一代大懦,究竟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呢?),
    朱熹批评王安石,学间是旁门左道,对他的学间也抨击,也抨击苏轼苏辙等,凡是做出过成就的,朱熹都指出不足。这种点评不是无厘头的,这是任何思想家要做出评断的。朱熹整体评价不可能太高。朱熹对王安石的成就评价是,变法与庸医治病一样,心是好的,用的劲儿也大,力气足,效果完全相反。朱熹对整体环境分析客观。他讲道理,首先认为当时社会环境是必须要变法的。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熙宁更法,亦是势当如此。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这与王安石没本质区别。另外,朱熹并不腐朽,认为祖宗之法可以变,祖宗法是适应当时的,法要常变常新。三是对具体举措一一肯定。详细分析了对手们的心态,像苏轼,如果当初他也变法,未见得下场比王安石好,这人有特点是,看到王安石越来越狼狈,才改口的了,才说不能变。开始未尝反对青苗法,后来才反对,说明朱熹清楚,未必谁能做得王安石好。而且朱熹对王安石的道德水平绝对肯定。王安石做宰相,是不世出之资。这是大才,品行可以超越杨雄与韩愈。王安石刚与神宗交往时,间过唐太宗,王安石否定了。朱熹说,王安石的出发点与起点不一样,说明他起点高,不是一般的水平。这也不意味着朱熹肯定得多。总的来说,他说王安石总体不行。这是典型学者在理性地分析。
    (由于朱熹在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他的评价就影响到了后代。在元朝编纂的《宋史》中,虽然将王安石当年改革变法的追随者吕惠卿、曾布、章悖列入到《奸臣传》中,可是“奸臣的老师”王安石却安然无恙,没有被列到《奸臣传》之中,在《宋史》中,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亦褒亦贬。当然,思想家和正史的评价是一回事,民间的评价又是一回事。在宋代,民间笔记和小说已经十分流行,这里面记载了大量有关王安石的连闻逸事。那么,这其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来看笔记,王安石有两个方面,一是正面,一是负面。正面写不近女色,清廉,嗜书如命,淡泊,晚年休闲生活表明了情趣。负面,胀气倔,不修边幅,奸诈一一行为显得不寻常总感觉是假装的,心胸狭窄。这是笔记。小说呢?宋代小说是小说发展重要阶段。小说到宋代,成熟了。这时是为说书服务的。所以市场性强。现在能找到的是《京本通俗小说》中的《拗相公》,主体是说被罢相后,微服私访,到民间看,一老先生家,七十/L了,家里四个儿子都死了,都是新法闹的。对付新法,法呀,没造福,倒找乱,应付不过来。王安石听得特别不高兴,老头间相公在哪呢?王安石说,听说在陪皇上。老头跳起来说,还不赶紧杀了?放着那么多好人不任为宰相。小说有这功能,讲多少道理都不会激动。这个老头死了儿子,刺激呀。接着,来到人家,老太太,盆里放着猪食,拗相公,来吃。养了几只鸡,拗相公,来。王安石心里很不高兴,自己成了什么啦?间她为什么这样?她说本是人丁兴旺,儿子没了,儿媳也没了,也说是新法害的。与猪与鸡什么关系呀?把这些畜生叫成王安石,恨不得他来生变成这些,吃了他们就像吃了王安石一样。当然,王安石退休没有这样的生活。像曹操一样,是英雄,架不住《三国演义》一样,王安石也因此形象被毁了。
    (到了明清之际,虽然距离王安石的时代已经过了几百年,但是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多教人侬然持否定性的评价。这其中,有两位皇帝的评价尤为值得关注,他们对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大加鞭挞,甚至跳脚大骂。皇帝如此,大臣和百姓的声音可想而知。那么,王安石到底为什么招致这些人的恕愤呢?当我们今天再次回望九百多年以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林林总总的评价,究竟应该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呢?王安石的最大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明清皇帝也没什么好感,一是朱元璋,就是因为朱元璋觉得立人心与收Ⅲ}富相比,立人心更重要。朱熹也是这样,朱熹觉得王安石颠倒了关系,是想人心还是Ⅲ}富,以为有了几个钱,把国家弄富了,就是治国吗?治国在于人心,要钱有什么用呀?可是如果都穷了,道德守得住吗?这是悖论。朱元璋也是这种观点,对王安石也是否认的。二是乾隆,全是负面的评价,核心两条。王安石老辞官,死活不要,乾隆反感,简直是奸臣;王安石推行变法,遇到阻力,他要称病,要回家。一次让司马光写了手诏,写得不好,当初
好不容易叫来,提拔了宰相,为是天下苍生,现在躲进家里,你是大臣,合适吗?这是严厉的指责,王安石就跟他辩论,神宗就解释。不是我写的。我跟你的关系,还不知道吗?乾隆大怒,这太狂妄了,还要皇上道歉?其他是泛泛的滥调。核心是这两条,到清皇权达到巅峰,清文字狱是厉害的。对乾隆来说,这样的例子当然不能理解。宋时尤其是北宋时,君臣关系是最好的,不意味着王安石不尊重宋神宗,只能说明两人关系融洽是和谐民主的。到明清,批评王安石没什么水平了。低水平的时代来批评高水平的时代,不会得到有水平的结论。
    (我们今天应该得到什么评价呢?王安石的价值又应该体现在哪儿呢?)
    王安石从年轻时做官就与众不同,成长史是在挑战与否定中成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的价值。变法成了历史。这是针对宋神宗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历史行为。要说对现在有什么影响?难讲。变法成了历史。但是王安石成了常青树。在每个时代都面临新的挑战,这是他最大的价值。一个政治人物在每个时代能引起深度关注,这是非常不简单。这样高度的人,不多。王安石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八大家”里,是什么价值让他卓然的呢?变革。始终在强调得变革,稳定,不谋发展,是传统封建社会的不好的遗产。他打破的是万马齐喑的局面。他是理论家是卓越的实践家。所以他是完美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这样的人,就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中国人心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显然,王安石哪能只是唐宋八大家,光芒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思想史上,不断地为中国文化提供养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