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柜里,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是每一年的毕业生相册。每一本都是一个经典,每一页都包含了无数的回忆。其中有一本的题目我特别喜欢:样 他们做一样的眼保健操,一样的课间操,做一样的考试题,吃一样的饭菜,几乎清一色地戴着眼镜,在操场迈着一样的步伐,拿着一样的学生证和毕业证。 一样,一度是一种气势的象征,和谐的标志,是管理者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为了一个一样的追求,用一样的腔调,一样的原则去应对。当整齐划一的局面一次次上演,作为管理者的我们也曾无比荣耀。 可是,我们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各有各的样。这种差别,经常是管理者的噩梦。 幸好,在这所理想得有如乌托邦一样的学校里,我们不会厌恶他们的不同,我们,懂得学生的样。 爱默生在他著名的《论自立》一文中曾写下这样的名句:在世界上,以世人的观点生活很容易;在隐居时,以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不难;可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能在无数俗人之中完美地保留了特立独行的个性。这话放到我们眼前的教育事业中来也再合适不过。在一个班乃至一个学校里,让学生随波逐流地追求所谓的主流很容易;在学生独处时,他们以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不难。可是做真教育之所以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之所以是真做教育,以我之拙见,就在于我们能让学生在世俗的大潮中完美地保留他们自己的本真的样子。是的,我们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成为伟人,但我们一定要尽力让每个学生活出个样子来,而且这样子,不是社会强加给他的,不是他父母强加给他的,更不是我们教育者强加给他的,而是他本来的样子。 在我回忆东小院往事的时候,一些画面总能给我带来温暖和在荆棘中继续前行的动力。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画面属于许许多多的国际班的老师们,而非我自己。有的老师也不是班主任。因为在国际部,在东小院,随着分层走班和导师制的试行,行政班的界限已然被大大弱化了。老师们在交流的时候,往往说不清哪个学生属于哪个行政班,而学生有了困惑,也不一定去找自己行政班的班主任,他可能去找任何一位老师,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务老师……甚至都不是老师,比如为小院辛勤劳作的胡师傅。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一直以来经常提及的全员德育的概念。这一点,在我们的东小院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那么,就让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曾温暖过我的画面吧。

一群喜欢上了某一种不入流的音乐的孩子们,狂热地追求着他们非主流的梦想。他们说服学校领导买来乐器,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小院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你经过小院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迅雷般的鼓点和撕心裂肺的呐喊。虽然很少有人能听懂他们在唱什么,从来没有人抱怨。不仅如此,老师们还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邀请他们来演出,甚至跟他们一起表演,扩大他们在校园里的影响。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孩子们心底的声音。狂热着的,嘶吼着的,就是他们该有的样子。
一群喜欢足球的孩子,耐不住诱惑,小心翼翼地用书包和校服在东小院巴掌大的地方摆起球门,略带慌张地开始了比赛。球飞到房顶上,飞到马路上,飞到邻家院子里,砸到门上,这些都并不让他们吃惊。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没有老师试图阻止他们,反倒是有老师真的为他们摆上了像样的球门,并且跟他们一起踢球,还组织了正式的比赛。于是他们的脚法越来越精湛,球飞出小院的频率大大降低,而根据女生们的描述,当女生经过的时候,他们的脚法也温柔了许多。

一天,一个男生带着几个建筑工人进了小院。他的班主任诧异地问他要做什么。他说,他要搞装修。班主任没有阻拦,主任也没有阻拦,实验中学影视社的工作室就这样建成了。于是老师们经常邀请他们来制作各种学校活动所需要的微电影,让他们负责毕业影集的设计和拍摄。于是,他们的各种优秀的影视和摄影作品迅速出现在了实验校园的每个角落,他们也成为了校园里的明星。有一天,那个曾经亲自装修工作室的学生从最初申请的大学退学了,因为他想换一个专业。他对他的班主任说,他给实验中学丢脸了。他的班主任告诉他,你错了,你是实验中学的骄傲,因为你活出了自己的样。于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成功地重新申请了另一所大学的另一个专业,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个刚刚升入高二的女生,找到他的班主任说,我要做一个性知识交流平台。她的班主任当时觉得她简直是疯了,因为在老师看来,这种东西根本做不起来,要么遭到误解和非议,要么会变味。但那个班主任没有跟她说一句消极的话,而是跟她一起分析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帮她理清思路,设计实施方案。于是她真的把这个平台做了起来,而且很多学弟学妹也陆续加入,虽然历经波折,但是这个平台还是越做越成熟,越做越红火。而这个女生,把这些经历写入了自己的文书里,最终被常青藤学校所录取。 一位老师,在读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发给她的微信时感慨不已。那位同学写道:“王老师,我希望跟您分享一个小感受。我发现从您那我收获了一件利器----主动向权威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高三下学期我选课不利,但大胆向您提出想上的选修课后,成功进入了所有自己想上的课且收获满满,尝到了甜头。后来想来,您的带班风格一直是提供给我们最大的支持。于是我后来在做实习的时候敢于大胆提出自己想要更大的平台,现在也在非常积极地给学校发邮件争取大一助教中文的资格。我曾经是一个听话类型的学生,这类事是我来到实验国际部才敢而且意识到应当去主动把握的。感谢您和国际部重视了我这样的学生的主动,让我受益匪浅。”这位老师对我说,这就是我们的国际部。在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活出自己的样来。 这样的画面,还有许多,许多。学生所有的奇思妙想,几乎都能在小院里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