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讲座 之秋分过后话养生文字版

 和顺本真 2016-09-28

   

引言


秋季,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应保养人体收敛之气、保养人体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健康成长。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自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

 

古人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简要概括了自然万物随四季节气变化所发生的生命流归现象。比如,在秋季,你可以领会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因为此时的枫树需要把能量、营养全部收敛到体内,以抵御寒冬,等待来年春天的再次生长。而秋季对应人体的肺脏,秋气肃杀,所以这个季节是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支气管炎等)高发期。古人强调秋季在于“收”字,一则顺应自然,身体进入收养状态,使让人体从夏季的旺盛生长状态逐渐转为收敛、平静、养蓄状态;二则使肺脏避免秋季肃杀之气,以缓秋刑之苦。


秋季,始于立秋,止于立冬,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以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秋分,平分秋色也,气候特点由热燥变为凉燥,由于初秋携盛夏之余热,秋阳肆虐,气温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从“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心情、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帮助身体收敛阳气,养护阴气。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也。


  最早论述四季养生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这也为历代养生家、医学家所遵从。


下面我们就从早卧早起(起居)、使志安宁(精神)、饮食三个角度谈谈秋季养生和秋季多发疾病的防护。



     

   起居养生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我们的起居应早点睡觉,早点起床,为什么这么说呢?秋天晚风凉肃,人由夏时而来尚不能完全适应,故而宜早卧,既顺应阳气之收,又避凉气入中。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

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故有“一天又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所以早晚要适时增添衣物,防止着凉。老百姓都有“春捂秋冻”的养生经验。说的是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此时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状态还停留在冬季,而且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容易生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在由暑转寒的过渡时期适当“冻”一下更好,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精神调摄

  《素问》专题谈论了养生的问题,其中把精神养生列为最重要的内容,具体指导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中医认为怒、喜、思、忧、恐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情志调摄可以防病祛疾、益寿延年。《内经》着重提到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的精神调摄。因为,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均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忧郁、惆怅,故有男子悲秋,女子怀春之说。所以秋季是文人墨客高产期,有很多诗词歌赋都是以悲凉的情怀咏叹秋季。如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季容易使人的情绪不太稳定,心情烦躁,也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

  宋代养生家陈直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神,则忘其秋思。”因此,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一个人如果心情不舒畅,容易引起人体内部气郁血滞,导致人体生病。秋季休闲养生是为了解除人们心中烦闷,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使身体健康。有益的休闲能愉悦精神,运动肢体关节,还能锻炼大脑细胞,使人摆脱烦恼,因此休闲是调摄情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控制情志的变化,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波动;同时要减少欲望,这个欲望,就是对名利的过度追逐,人的欲望越多,离安宁越远,欲望越少,离安宁越近。


 

  饮食养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秋季的饮食要“减辛增酸”。其原理,一是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过虚,在五行上“金能克木”,辛入肺,酸入肝。二是秋季的养生要收敛人体的阳气,辛主发散,酸主收敛,减辛增酸,有助于“秋冬养阴”。减少辛散之味,如饮食少用生姜、大葱、陈皮等佐料,并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因为,热性食物易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久而久之,易生阴虚。增加酸敛之味,宜食苹果、梨、石榴、柚子等,日常以平补清补为主,选择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禽蛋、奶制品、豆类等,有助于增强人体素质,促进慢性疾病康复。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多服用凉润之品可以有效预防燥邪伤人,如核桃、芝麻、蜂蜜、乳类等。


秋季多发病的防护 

 

  预防外感

秋天是由暑热转为寒凉的季节,时而阴雨绵绵,湿而闷热;时而凉风阵阵、燥而寒凉。乍热乍寒的多变气候容易使人感冒着凉。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秋季易损肺气,揭示人们在秋天应适当注意天气变化,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外邪袭肺常从鼻窍入肺,故时常按摩鼻子、浴鼻也助于增强肺脏功能。不少人鼻腔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除必要的治疗外,可经常按摩鼻部,增强鼻部的耐寒能力。

方法: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手的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除穴位按摩,还可以通过药补改善体质,比如:

  1、中成药玉屏风散。玉屏风散的制作方法:将黄芪、白术、防风三位中药,按2:2:1的比例共研细粉,成人每次3克,一日2次;小儿每日3克,连服3个月。具有补益脾肺、益气固表的作用。

  2、黄芪粥。黄芪50克、梗米100克,红糖适量。将黄芪切成薄片,入锅加水适量,煮沸后除去药渣,再将梗米与药汁同煮为粥,加红糖调匀再煮沸即可服食。黄芪具有补益元气、健脾养胃、升阳补中、固表止汗等功效。


  急慢性支气管炎

  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季节,急性、慢性支气管炎均易在秋季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由秋季气候开始是温燥,后期的凉燥,二者所致病症有所不同。如是温燥所伤,则见于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有血丝,咽部疼痛,口干口渴等;如凉燥所伤,则见咳嗽,咳少量白黏痰,恶寒流清涕等。对于温燥所伤导致的咳嗽,可服用百合枇杷茶或者贝母蒸梨。制作方法:取水晶梨一只,挖去梨核,将3克川贝母和冰糖适量放入梨内,隔水蒸30分钟,稍凉服用。每日早晚一次,七天为一个疗程。于凉燥所伤引起的咳嗽,可饮用姜苏茶(生姜、苏叶泡水),橘红茶(橘红、绿茶泡水)。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或者哮喘的急性发作80%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避免感冒,防止着凉和增强体质是关键。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四季均易发病,而秋季空气干燥,最易加重。表现为咽部不适,如有物梗,痰黏难咯,咽部发痒,甚或疼痛,可影响发声。最简单的对策是用桔梗、生甘草与石菖蒲泡水饮用,严重的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与桔梗合用。


  便秘

  习惯性便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亦可发于任何季节,但鉴于秋季气候干燥的特点,素有习惯性便秘的人,在秋季往往会加重。对于习惯性便秘,可以增加运动,多食用水果、粗纤维食物,晨起饮一杯温开水等方法都有预防或改善症状的作用。忌长期使用清热泻下药,如牛黄上清丸、芦荟胶囊等,因这些药物长期使用,极易伤及人体的阳气,日久再损及阴液,只会使便秘加重。对于严重的便秘,需分清阴虚还是阳虚,服用一些药物来调养,有必要需找医生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