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癌不能全憑“運氣”:學會從早期症狀中發現

 我来看书滴 2016-09-28

64歲的老李,體檢時胃腸鏡檢查查出腺瘤性腸息肉,聽說這與大腸癌關聯度最高,是一種“癌前病變”。1個月來,他整天陷入恐懼、抑鬱、絕望中。許多親朋好友聞訊趕來慰問,像是來“送終”一樣,弄得老李心裡挺不好受,仿佛自己已跟死亡劃上等號。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仍然能使1/3的腫瘤患者,有治癒的希望。”對此,專家介紹說,癌症的致病機制複雜,往往是多種複雜因素以及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患者要學會從早期症狀中發現腫瘤,爭分奪秒地全面、及時、準確診斷,千萬不能自暴自棄,給自己戴上“死亡”風險的帽子。

早期症狀

把握防癌主動權

出現症狀往往已是癌症中晚期,還有早期診斷的意義嗎?癌症並不是絕症,患者應多瞭解‘與瘤生存’‘適度治療’的新觀點,將癌症當成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只是一種慢性病。隨著不同以往、相對穩定的新理念走入臨床,防癌抗癌也已進入一個“新常態”的階段,因此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關鍵。

警惕腫瘤的“預警信號”

原因不明的較長時間體重減輕要引起重視;

身體任何部位,如乳房、頸部、腹部發生原因不明之腫塊,並不斷地增大,可能患乳腺癌、皮膚癌、惡性淋巴瘤、頸淋巴結轉移癌等;

經久不愈之皮膚潰瘍,黑痣或疣迅速增大、變硬、不平、潰爛、出血,可能患黑色素瘤或皮膚癌;

進行性吞咽困難,持續性聲音嘶啞,可能患食管癌或喉癌;

耳鳴、聽力減退、鼻塞、回吸性血涕、頭痛,可能有鼻咽癌;

中老年已婚婦女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可能患宮頸癌或宮體癌;

持續性消化不正常、上腹部不適、大便隱血,可能患胃癌;

便血或排便異常,可能患大腸癌;

久治不愈的乾咳或咯血,可能患肺癌;

無疼性血尿,可能患腎癌。

專家強調,早期癌症並非一點徵兆都沒有,人們最好還是提前盤點與癌症認親的“壞習慣”並改正;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拴在自己身上。

癌前病變

“指鹿為馬”才嚇人

“癌前病變”與“早期症狀”,往往被患者“指鹿為馬”,仿佛進入生命的倒計時。癌前病變並不是癌,也不是癌的初期,它們與癌有質的區別。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大多數不會演變成癌症。

癌前病變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轉變為癌。不同的腫瘤,這一幾率也有高有低。而且,所有的惡性腫瘤都有癌前病變階段,如果能及時發現並進行治療,大部分癌前病變會“懸崖勒馬”並轉危為安,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癌前病變會繼續發展,演變為癌。

大部分癌前病變都得借助檢查才能發現。最常見的癌前病變有8種:

一是黏膜白斑,主要是口腔、消化道、陰道等組織黏膜的白斑;

二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

三是宮頸糜爛,主要是重度宮頸糜爛;

四是乳腺囊性增生;五是老年日光性角化病;

六是色素性幹皮病;

七是胃腸道息肉,特別是家族性的、多發性的息肉;

八是某些良性腫瘤。任何癌前病變都查不出癌細胞,僅其中的少部分可能演變為癌症。

癌症的致病機制複雜,往往是多種複雜因素以及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癌前病變發展成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有專家指出,僅僅發現癌前病變,不要驚惶失措,應採取正確的態度,如需要手術治療,就應積極手術;如需要定期複查的,就應主動定期複查。切不可憂心忡忡,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長期的精神緊張,可降低機體免疫力,甚至會促使機體內正常的細胞癌變。

哪些常規檢查能及時發現早期癌症?

很多癌症患者出現症狀去醫院就診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因此,定期體檢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很多醫療機構或專業體檢機構紛紛推出了眾多不同方案的體檢套餐,有的甚至動輒數萬元,對普通百姓來說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那麼,到底選擇做哪些常規檢查能夠在有限的花費下,達到最有效、最經濟的體檢效果,幫助我們發現早期癌症,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呢?下面給您介紹一些在醫院中常見的檢查項目,您可到正規醫療機構根據自身情況酌情選擇。

內鏡檢查

可確診早期消化道腫瘤

內鏡檢查一般指的是胃鏡和腸鏡檢查,尤其是腸鏡,很多人擔心檢查過程中的痛苦或發生意外情況而產生抵觸情緒。殊不知,在臨床篩查中,腸鏡等內鏡檢查是最有效、最理想的診斷方法。因為在檢查過程中,醫生肉眼可直接觀察腸道有沒有異常,如果發現病變部位,醫生用腸鏡前端特有的活檢鉗鉗取組織做活檢,通過病理檢查及早確診是否為惡性病變,能有效地發現早期無症狀的消化道腫瘤。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腸鏡管道的直徑相比從前有所縮小,並且材質也更加柔軟,檢查時的疼痛程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如果對腸鏡檢查的耐受性不好,目前很多醫院也開展無痛腸鏡,能夠很好地減輕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

低劑量螺旋CT

可發現早期肺癌病灶

肺癌常規體檢中,一般都有胸片檢查這一項,它可以發現一些肺、心臟、縱隔和胸膜的病變,但胸片幾乎無法發現直徑1釐米以下的早期肺癌病灶,所以通過胸片發現肺癌早期病變的漏診率較高。

與傳統胸片相比,低劑量螺旋CT檢查在發現早期肺癌方面優勢明顯,能夠發現1釐米以下的小結節,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檢出能力,並且輻射劑量也沒有常規CT那麼大,對肺癌高危人群來說是一項不錯的選擇。研究證實,在肺癌高危人群中開展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和7%的總體死亡率,對發現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義。

乳腺鉬靶

可篩查乳腺癌

提起乳腺癌的篩查手段,想必很多人都聽到過鉬靶,而大多數人都被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名字給鎮住了。這個檢查怎麼做?是不是很貴?是縈繞在大家心中常見的問題。

其實,通俗來說,乳腺鉬靶就是乳房X線檢查,是發現早期無症狀乳腺癌的最佳手段之一,是唯一被證明能通過早期發現乳腺癌而降低死亡風險的篩查手段。因此,建議40~45歲以上的女性每1~2年進行一次鉬靶結合B超檢查,減少漏診的可能性。

腫瘤標記物

起輔助參考作用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從網路、媒體、醫院周邊發放的小廣告等途徑,以為“一滴血可以查出癌症”,這裡面提到的概念就是腫瘤標記物檢測。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不可靠的。腫瘤標記物是由腫瘤組織自身產生,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生化物質,在醫院通過抽血即可化驗,主要有癌胚抗原、糖類抗原、天然自身抗原、細胞角蛋白以及腫瘤相關的酶、激素、某些癌基因等,在臨床診療中往往作為輔助的參考指標,幫助臨床醫生判定腫瘤的生物學特點和疾病階段,但並不是確診癌症的根本標準。很多人在化驗單上看到數值後面的箭頭就很緊張,擔心是不是化驗結果超出正常範圍就得癌症了,其實未必結果就是惡性腫瘤。

總之,癌症是一種常見病,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屬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它離我們並不遙遠。癌症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不足以引起大家的警惕。因此,建議大家定期體檢,積極篩查,通過一些常見的檢查手段幫助我們密切監測自身各項指標的動態,花小錢,省大錢,把癌症消滅在萌芽狀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