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战略性产业的定位

 天道酬勤YXJ1 2016-09-28

刘小玄

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需要承担的功能是市场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情,这其中的空缺需要政府帮企业来填补并承担责任。例如在那些公益性质的、不以营利为目标的行业或领域,政府就要直接或间接地承担这种职能。还有, 自然垄断或稀缺资源领域,由于独家经营可能更有效,成本更低,因而对全民福利可能更有利,这是政府采取垄断经营的理论依据。在中国,按照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文件, 国有企业大致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分类, 具体的可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前者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产品服务, 而商业类企业则以营利为目标, 具体的可分为充分竞争和非充分竞争两类。其中充分竞争类的企业定位比较清晰, 然而, 对于后者, 则十分模糊不清。

实际上,在非充分竞争的商业类领域中,除了自然垄断或稀缺资源控制领域外, 较为明确的是战略性产业是主要构成部分。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其特征大致如下:具有较大的积极溢出效应,即使在局部或短期不盈利的情况下,但从中长期和全局来看,其长期效益更大,溢出范围更广,或者说外部正效应较大,因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绩效效应。对于这样的领域,如果在市场经济还不太成熟的现阶段, 一般民企缺乏足够实力来支撑这种中长期投资,缺乏忍受可能的短期不盈利的能力,这时可能就需要政府来介入和促进。也就是说,这是在特定阶段为了满足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功能需要。

上述理论基本给出了政府办企业的基本边界,即公共产品、自然垄断和长期发展战略。涉及到发展战略这个领域,这是在理论上不清晰,实际政策中也十分混乱的领域。如何确定这种既处于商业类范畴,但又区别于充分竞争的产业性质?它们的主要市场定位和目标是什么?它们具有怎样的经营特征?它们所面对的市场不是完全垄断,也不属完全竞争,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交叉区间。

这可能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基本特点,把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作为体现了国家利益的基本目标。那么这样的战略应该覆盖哪些产业,应当如何界定其合理边界?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经常是不惜代价、不计效益地进行,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导致了国家有限财力的大量浪费,例如,动员全民“大跃进”的战略,大规模的三线投资迁移等等,这些财力没有用于民生福利,也没产生什么效益,还带来很多后遗症。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样的战略定位是有所不同的。在改革开放的早期,用举国之财力,引入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解决中国急需的发展缺口。例如宝钢、武钢,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大项目。此外,在全国各地各省都采取了这样的战略,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很大的民生需求的缺口。

在国内外技术差异很大的条件下,这样的发展战略可以通过购买引进模仿等方式奏效,能产生相对应的或放大的社会溢出效应, 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当国内外技术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形下,这种引进式发展战略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战略性产业的基本理论特征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过去通常是由国企来承担的,由此就需要给予它们更多经济支持,因此,各种优惠补贴或融资优先权都在向这类企业倾斜,做大作强,兼并重组,龙头企业等等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规则不应忽视,这就是成本效益的考虑,我们不能再做那种不计效益的投入,实际上这是无数老百姓节衣缩食的代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在全球排名第94位,因此,在这样的国情下,用尽可能较小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效应,这应是我们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也是确定战略性产业合理边界的理论依据。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矛盾是,有限的国家财力,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老百姓的民生支出之间应当如何合理配置? 后者例如更多的公共医疗和教育,更好的养老和相应社会配套服务,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产业进行必要论证,能够从理论上明确这个领域的边界在那里,知道如何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代价去促进该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出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合理依据和最优路径,同时也能够确保民生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双赢的目标。

P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