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出属于你们时代的文字

 昵称30232863 2016-09-28

——在2011年北航第八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法学院分论坛上的致辞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再次站在北航研究生学术论坛法学院分论坛的讲台上;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不同于课堂上的方式——和同学们聊聊天,谈一谈“关于学术”的话题。或许,也正因为关涉“学术”问题,你我都不得不稍加重视,所以有了这样一个似乎看起来有点隆重的开幕式。

    为了合乎时宜,也为了表示至少是本人的重视,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几个问题。既然是研究生学术论坛,你们当然是论坛的“主角”,这是无庸置疑的。但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学术论坛”?你们这些“主角”应该如何走进学术论坛,这当然也包括你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走进学术论坛?最后,在走出论坛时,你们应该得到的,或者说,你们从中获得的收益,是什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最后,启发是从接受关系中,从经验和观念的交流中得来的”。[1]或许,我们恰恰可以从与杜威“观念的交流”中得到某种“启发”。

    论坛,首先应该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尽管我们不是古人,无需“祭天”和“事鬼”,但这丝毫不影响论坛本身应该具有的神圣不容亵渎的地位。我不会对同学们说,你们如何如何应当尊重学术,如何如何应当认真对待论文,因为任何单纯的说教都不具有让对手心悦诚服的力量——当然,在这里,我是假设你们不喜欢参加此类关涉“学术”的活动的。我想说的是,除了学习(或者不学习)之外,你们应该让自己有时间感受自然,特别是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然而,你又不应仅仅是欣赏满天繁星,更重要的是让星光透过你的眼睛,映射到你的心灵。那一刻,你或许能感受到某种无法言说的敬畏,这种敬畏恰恰是我们面对人生——当然,也包括面对学术论坛——的一种态度。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让“自然”进驻“心灵”。

    这个论坛,又是被冠之以“学术”之名的论坛,因此,也就应当至少是与“学术”相关的。然而,呈现在你我面前的,却是一个日益功利和现实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学术”存在和生存的土壤吗?如果这一判断成立的话,老师和学校又凭什么要求你们组织和参加这样一个注定没有生命的“论坛”呢?当然,我不是,也不希望你们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还是保持着相当的乐观,也始终在乐观地坚持写作,尽管并不纯粹,因为毕竟夹杂着不少功利的目的,比如评职称,申请课题,等等。但我依然会以一种仰望星空的心情,来面对充斥着功利色彩的俗世,并让自己每天的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让“学术”回归“论坛”。

    既然是“学术论坛”,总要有些可以支撑论坛的学术性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比如今晚你们将要做的:有的同学准备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有的同学打算提出相关的学术批评,等等。在此,我暂且不谈如何进行学术批评——那需要另外一个专题的讨论,只想谈谈如何选择和表达学术观点。当然,目前最简单而流行的方式就是写论文。然而,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主题,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观点呢?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国的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的学生,你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需要你们有所担当的中国社会,因此,你们最大的学术,就是关注当前的中国社会以及发生在其中的各种问题,并努力尝试用你们的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爱默生曾在一篇演讲中说过,“谦和温顺的青年在图书馆里长大,确信他们的责任是去接受西赛罗、洛克、培根早已阐发的观点。同时却忘记一点:西赛罗、洛克与培根写作这些著作时,本身也不过是些图书馆里的年轻人”。[2]所以,我想说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写出属于你们时代的文字。

    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20日晚写于北航如心楼304室



[1] [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2] [美]爱默生:“美国学者”,载《爱默生文集:论文与演讲录》(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