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零为整,碎片化时代的学习方法与工具

 向葵00 2016-09-28

这是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极为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提升碎片化学习的成效变得非常重要。


一、知识整合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现在,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大量来自手机上的各类应用,获取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时间和信息都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学习也随之碎片化,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习的效果似乎并不如人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系统性学习好还是碎片化学习好,一直是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倡系统化学习的人主张多从书本上进行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理论框架和体系。赞同碎片化学习的人认为,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必须与碎片为伴,必须适应。


碎片化学习,通常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指引,多从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大量细节材料上获取知识,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大多也是随机的。在微信上、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免费、及时地获取大量新鲜的信息,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这些文章大多在几百字到几千字,不可能像一本系统的著作一样对一个知识领域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大多只针对少数几个知识点进行阐述和说明。长此以往,头脑中学到的是大量的、细碎的知识点,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看似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但实际上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在没有建立框架进行整合时,在没有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时,这些知识是极容易被遗忘的。


其实,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不但是碎片化学习时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前沿学科、前沿问题时同样面对的问题,有时候尚不存在系统化的知识来源。比如,在科研的前沿领域,在刚开始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大多没有成体系的教科书或者研究专著,有的只是期刊上刊登的众多研究论文,它们基本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个时候,为了要了解一个学科前沿,就必须去阅读大量的论文,建立起对这个前沿领域整体上的认知。例如,中欧商学院教授陈威如创作《平台战略》一书时,研究了几十家平台企业,参考了204项资料,构建了平台商业模式的整体框架。在日常工作中,人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任务,需要了解和学习大量分散的、琐碎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建立起对问题和任务的全面认识,再寻找到解决方法。


因此,问题不在于输入的知识是系统性的还是碎片化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知识整合的三个步骤


进行知识整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是:首先,建立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其次,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将能搜集到的重要知识点、信息和数据梳理到这些框架之下,并对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挖掘;最后,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复习、总结和提升,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或者与其他知识进行交叉,进行更深入的一些思考,将更新、更深入的看法和见解整合到原体系中去。


>>>>

(一)知识框架梳理


梳理知识框架,是为知识点的结构化做准备。对于一个有专业积累的职场人士来说,对自己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大体都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这些有基础的领域,花一点时间就可以把这些领域下的分支梳理清楚,列出这些分支的名称和标题即可,不必涉及每个分支的具体细节内容。假如要积累招聘方面的知识,那么,知识框架可以列为:招聘的发展趋势、招聘的最新理念、招聘的技术和测评工具、招聘的渠道、招聘的流程、招聘的成本、招聘的效果评估、领先企业的招聘实践、招聘的实战技巧和各层级人员招聘时的注意事项等等。

另外一种情况是,对所要学习的领域或者技能,没有一定的积累,缺乏基础性的认知,一开始并不能立即梳理出它的知识框架。这就需要首先找一些基础的书籍或者找大量的资料来阅读,这是一个快速阅读的过程,目的是建立对这个领域全局性的基本认知,摸清楚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所包含的分支都是什么。


建立起一级分支后,还可以继续梳理出它所包含的下一级分支。知识框架层级的数量,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学习的需要来确定。这是把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分拆成多个简单模块,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因素的过程。


对于同一个领域,框架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框架的划分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适合自己的基础和工作的需要就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符合MECE的原则,即这个框架的分支加起来大体能够覆盖这个领域的主要知识点,各个分支之间又没有重叠。


>>>>

(二)知识点梳理与积累


这个阶段是进行碎片化学习的主要时期,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看专业书籍时,在微信上阅读文章时,参会听专家的培训和分享时,与同事进行讨论时,都可以把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和知识点按类别梳理到框架对应的分支之下。仍然以招聘为例,或许今天在微信看了一篇文章,了解到一个好的招聘技巧和两个新的招聘渠道,那么就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分别放在招聘知识框架的实战技巧与招聘渠道下。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感悟、启发、想法等等记录下来。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每天读几篇这样的文章,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之后,在招聘知识体系下积累的知识点就会非常的丰富和全面。


但是,如果不做这样的整理,学习过的内容很难形成积累。大脑的记忆容量非常有限,这些在碎片时间里匆匆看过的内容,或许5天、10天还能记住,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把这些没有结构化的知识遗忘掉大部分,更遑论让这些知识点在头脑中“繁殖”,创造出新的知识来。

所以,在第一时间把看到的重要知识和信息提取出来,梳理到知识体系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碎片化的学习而言,及时梳理、进行结构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这个阶段的第二个原则是进行知识跟踪。知识的跟踪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按照渠道进行跟踪,二是按照知识点或者问题进行跟踪。


所谓的按照渠道进行跟踪,就是当看到一个作者非常有思想,或者一个出版社或出版系列的质量很高,那么可以把这些书和文章都找来看。这就如同我们认为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质量高,就必然会把它加入到关注列表中。


此外,通过微信、网络上的文章,或者别人的只言片语,发现了一些感兴趣的点,对工作和学习有帮助。如果这些文章并不深入,并不全面,那就需要把刚了解到的内容作为一个触发点。另一种情况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模块比较完善了,但有些模块还比较薄弱,需要进行集中性的突破,开展针对性的深度挖掘。它们是一个引子,引出我们后续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按照知识点跟踪。也就是说,根据这些触发点,需要寻找更深入的知识和信息。寻找的办法,可以是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是找到专家去请教,或者是在网上去搜寻推荐书单和书评。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再次调整、细化知识框架,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纳入到新的框架下。


>>>>

(三)复习、总结与提升


在建立了框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梳理之后,对一个领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比较多的认识。但进行碎片化学习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对梳理后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与提升,这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第一,需要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积。这些知识点来自于不同的文章,它们的来龙去脉、相互之间的影响、背后的逻辑并没有理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完全的构建起来。一个分支下的知识点和另一个分支下的知识点,相互之间是有可能是有关联的,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发现这些逻辑关系。


第二,要注意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复习与总结。由于是在碎片化学习,一个领域内的知识梳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记住,更难以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时常抽出时间,对之前总结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熟悉和审视,把学过的新知识点全部复习一遍。经过这个过程,对这些知识有了全面、整体的了解,可能会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新的成长。


第三,要找到知识的出口。开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不会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时的来翻看这些积累的知识点,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知识中间,有哪些是可以应用到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去的,它们对工作将带来哪些好处?有了这一步,就为新知识找到了出口,可以把需要应用的知识结合到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中去,通过实践再次提升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短期内用不到的,还可以借鉴学习金字塔的思想,去教授他人或者撰写学习文章。


三、碎片化学习的手机软件工具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们可以用手机开展碎片化的学习。笔者在手机上经常使用几款APP,它们构成了碎片化学习的工具箱,能够大幅提高在手机上整合知识的效率。这个工具箱中包含五类工具:语音输入法工具、云笔记本工具、文档扫描与识别工具、手机画图工具和备忘录/任务管理工具。


>>>>

1.语音输入法。


在手机上梳理知识,主要困难是手机软键盘的输入速度远慢于电脑键盘,大大降低了在手机上输入信息的效率。使用语音输入法,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把学到的知识点、脑子里出现的想法记录到手机中,以便日后再梳理、复习和深化。


>>>>

2.云笔记本。


云笔记本,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是在手机上进行知识梳理的载体工具。无论是坐在办公桌前使用电脑,还是拿着手机走在街头,都可以把想要记录的信息录入到云笔记中。这种随身、便捷记录的特点,对于知识梳理的及时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超过了纸质笔记本。


>>>>

3.文档扫描识别工具。


这类工具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把需要阅读的纸质书籍、材料用文档扫描功能提前录入到手机中,免去随身携带纸质书籍的不便,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阅读;第二种,是把记录在纸张上的信息,如随手记录的要点、讨论的草稿、书本杂志上的重要的图表等,用文档扫描的功能输入云笔记本,或者把实体书上需要摘抄的内容识别转化成文字。


>>>>

4.手机画图工具。


有时候,需要记录的不是文字,而是要把想到的逻辑框图或者看到的图表及时记录下来,这就需要一款画图或涂鸦工具。画好的图片,用云笔记的图片插入功能整合在相关文档之下。


>>>>

5.备忘录或任务管理工具。


这类工具用于记录分解后的子任务。要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需要提前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的执行时间控制在10到20分钟左右。每当有了一些碎片时间,就可以把记录的子任务拿出来立即处理。此外,手机备忘录也可以记录临时想到的点子,待以后再深化或执行。


总体来说,提升碎片化学习的关键在于知识整合,具体的过程是先梳理出整体的框架,然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碎片化的学习,把碎片化的知识整理在框架下。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必然》一书说,在这个不断形成且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所有人都将是菜鸟。希望我们不断提高碎片化学习、工作的技巧和能力,避免成为掉队的菜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