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雕都督斛律光

 花小鼠 2016-09-2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歌名叫《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十分流行的一首民歌。新中国成立后,《敕勒歌》因语句通俗、意境优美而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为亿万民众所熟悉。然而,对于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却很少有人知道。

《敕勒歌》创作于北朝末期,描写得是当时敕勒川(今山西省朔州市)美好的游牧生活景象。该诗歌作者名叫斛律金,是高车族的一位部落酋长。在北朝末期,斛律金的知名度相当高,但在历史上,他的人气和地位还比不上另一位高车族领袖。这位杰出的高车族领袖就是他的长子、被誉为“落雕都督”的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

斛律光,字明月,高车族人,公元515年出生于敕勒川。敕勒川因敕勒族人聚居在此而得名。敕勒族的正式名称叫“高车族”,因族人轮牧转场时使用的车辆巨大而得名。“丁零”、“敕勒”、“铁勒”都是高车族的别名。

高车族虽未列入五胡,但从人口规模上讲,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仅次于鲜卑、匈奴的第三大少数民族。因未独立建国,高车族的历史地位长期为史学界所忽视。斛律家族是高车望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劲。和其他高车族部落一样,斛律家族也效忠北魏朝廷,族人平时游牧,战时从军,是北魏王朝颇为倚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斛律光的祖辈被北魏中央政府任命为“第一领民酋长”,以确定斛律家族在高车人中的领袖地位。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高车诸部没有随孝文帝南下,仍留在当地游牧。他的父亲斛律金年轻时继承了朝廷的封号,与当时同样生活在朔州地区的尔朱荣一样成为年轻的部落领袖。在日常的交往中,两人结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公元523年,北方六镇大起义爆发,尔朱荣起兵平叛,斛律金积极响应,带领高车族勇士随尔朱荣南征北战,成为尔朱荣军阀集团的重要成员。

在尔朱氏集团的数年中,斛律金与高欢逐渐成为挚交。公元530年,尔朱荣喋血洛阳,尔朱氏集团在随后的内耗中迅速瓦解。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高欢成为北魏末年最具前途的军阀,斛律金率部众归顺高欢。在斛律家族的影响下,原先依附于尔朱氏的高车各部,纷纷改投于高欢门下,成为高欢攫取中央政权的关键力量。

斛律金本人就是一名优秀的将领,据说他登高远望,观尘便知来敌之多寡;伏地侧耳,闻声便知来敌之远近。斛律光与弟弟斛律羡从小生活在军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兄弟二人都武艺高强,精于骑射,但相较之下,斛律光又更胜一筹。据史料记载,兄弟二人外出打猎,总是哥哥获得的猎物多,偶尔弟弟在数量上超过哥哥,但仍不免被父亲斥责一顿。原因是斛律光射中的猎物,中箭之处皆为要害,一箭毙命;而斛律羡射中的猎物,浑身上下皆有中箭之处,猎物身中数箭才能毙命。

斛律光比高欢的长子高澄大六岁,十几岁时就被封为“库直都督”,专门负责高澄的安全保卫工作。斛律光马上功夫娴熟,射术更是独步天下。高澄喜欢游猎,有一次外出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雁朝远方飞去,高澄让斛律光驰马追击,斛律光搭弓劲射,两只大雁应声落地。

还有一次,高澄一行外出打猎,忽见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在空中盘旋,斛律光一箭射出,大鸟便如车轮般盘旋坠落。众人上前围观,原来这只大鸟竟是一只雕,长箭穿颈而过,大雕封喉而亡。人群中有人惊呼:“此射雕手也!”

万禽之中,雕鹰隼枭号称四大猛禽。而猛禽之中,又以雕为首。雕不仅体型巨大、凶猛残忍,飞行技能更是无比超群。它飞得又高又快,一般弓弩手根本无法将其射中。因此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射雕人”是弓箭手最高的荣誉称号。随着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人们对“射雕人”的崇敬也逐步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只识弯弓射大雕”、“射雕英雄传”,这些经典的词句为亿万国人耳熟能详。

弯弓射雕,箭无虚发。这样的神技令高澄为之倾倒,他尊敬地称斛律光为“落雕都督”。

由于战事吃紧,年轻的斛律光被抽调到前线,在父亲斛律金的帐下听命。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当时东魏在经济、人口和军事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掌握东魏政局的高欢集团企图凭借这些优势,一举消灭盘踞在关陇地区的宇文泰集团。从公元536年开始到公元546年为止,两国在十年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史称“两魏五战”。 凭借独步天下的骑射功夫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年轻的斛律光在战争中渐渐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高欢军事集团中一名高级将领。

在战争初期,高欢率军突袭西魏战略重镇夏州,宇文泰遣大将莫孝晖千里驰援。面对坚城,高欢久攻不下。敌人援军从身后包抄过来,高欢腹背受敌,形势十分凶险。混战中,斛律光孤身冲入敌阵,一箭将敌主将莫孝晖射翻,随即将其擒获作为人质。西魏将士见主将被擒,顿时军心大乱,众人皆无心恋战,只顾逃命,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夏州刺史斛拔俄弥突见大势已去,随即献城而降。

在随后数年的战争中,斛律光父子在同西魏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他们所代表的高车族武士集团,成为高欢军事集团重要支柱。高车族武士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凭军功晋升,一改北魏后期边地贱民的形象,重新成为荣光无限的门阀贵族。据不完全统计,在西魏及后来的北齐时期,

高车武士的总人数超过二十万,几乎占到全国军队总数的一半。

“两魏五战”结束后的第二年,高欢在忧愤中去世,他的长子高澄继承衣钵,执掌东魏朝政。两年后,高澄被自己的厨子兰京刺杀,他的弟弟高洋继任大将军。同年,高洋逼东魏皇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起北齐王朝。

高洋在位十年,暴虐凶残,嗜杀成性,许多王公大臣都被他屠戮殆尽,但他却从没有找过斛律光的茬。这一方面是因为斛律光常年领兵在外,远离朝廷纷争;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洋心里明白,斛律光家族及其身后的高车武士集团是北齐赖以生存的国本,他的人身安危关系到北齐政权的统治基础。

北魏分裂之初,东强西弱,每逢冬季,西魏和北周的将士就要在黄河凿冰,防御东魏和北齐踏冰过河。到北朝末年,北齐衰微,北周强盛,每逢冬天,轮到北齐将士在黄河上凿冰,防御北周的军队偷袭。这个事件后来成为著名的民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虽然北齐的国力不断下滑,但从高洋建国后的二十年中,斛律光却从未尝败绩,在齐周战争中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他百万军中射杀大将的绝技更是令对手闻风丧胆。因为斛律光的存在,北周尽管国力强盛,但在军事上不得不采取战略防御。

北齐末年,太后荒淫,皇帝昏聩,奸臣当道,忠心耿直的斛律光成了各方奸佞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此时,斛律家族的权势已经相当强大:他的女儿是后主高纬的皇后,几个儿子也都娶北齐公主为妻,他和弟弟斛律羡各领兵十余万,亲戚僚属遍及朝野,盛极一时。

也就在此时,作为北周第一名将的韦孝宽,由于长期无法在战场上战胜斛律光,自感颜面尽失,于是想出一条离间计来。他编了一首儿歌:“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举。”并派人潜入北齐首都邺城,把这首儿歌教给当地小孩子传唱。

儿歌很快就传到了北齐奸臣祖珽的耳朵里,他一下子就参透了其中的玄机。为了置斛律光于死地,祖珽又给这首儿歌添了一句:“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这首新的六句儿歌在邺城继续传唱着,终于传到了北齐后主高纬耳中。

高纬学识浅薄,听不懂儿歌的寓意,便将祖珽找来,让他们解释一下。

祖珽解释道:“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高山寓指陛下的高氏天下,盲老公是指臣(注:祖珽曾获罪下狱,眼睛被熏瞎,成为盲人),饶舌老母指陆令萱(注:陆令萱是北齐后主高纬的乳母,她和儿子穆提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结党营私,把持朝政,祸国殃民。)这首儿歌的意思是斛律光要夺陛下的江山,臣和您的乳母都不得好死。”

高纬一听大惊失色,当即依祖珽之计,赐斛律光骏马一匹,斛律光入宫谢恩,被埋伏在殿内的卫士按倒在地,用弓弦活活勒死。高纬下诏称斛律光谋反,随后诛杀斛律光全族。

斛律光的死讯传到长安,周武帝宇文邕大喜过望,当即颁布诏书,大赦境内所有的犯人,举国同庆。五年后,宇文邕率军攻入邺城,北齐灭亡。在北齐的宫殿中,宇文邕翻出了五年前高纬诬陷斛律光的诏书,指着诏书上斛律光的名字道:“此人若在,朕岂得至邺!”为表示崇敬,宇文邕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是北周最高级别的官职。)

过去有关斛律光的历史文献,都没有将斛律光和其身后的高车族势力集团结合起来。其实,周武帝之所以在获悉斛律光被杀之后断言北齐必亡,正是基于对以斛律光为代表的高车势力的正确认识。

斛律光死后,作为北齐统治基础的高车族各部对高玮彻底绝望。朝中的高车军事集团纷纷叛降北周,而原六镇地区的高车部落则集体归降了突厥,这就是中国民族史上著名的铁勒九部归顺突厥事件。铁勒九部归降突厥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多年来长城沿线的军事平衡被再次打破。据估计,归降突厥的高车族总人口超过百万,地盘更是相当于原北魏六镇,即西起河套,东至幽燕的广大地域。

百万人口,超过二十万的职业军人,突厥得到这样强大的补充后,扩张的速度急剧加快。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突厥统一大漠南北,建立起一个西起巴尔喀什湖,东至大兴安岭的庞大汗国,进而毫无顾虑的南侵中原,引发了长达百年的民族战争。历经北周、隋、唐三朝,直到唐朝中期,中原王朝才将突厥势力彻底逐出中国。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高车族的历史地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东汉末年以来的民族脉络。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中原地区战乱不息,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大片土地遭到废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内迁中原。五胡内迁虽然充实了中原政权的经济基础,但也为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埋下了伏笔。

东汉灭亡后,历史的车轮驶进了三国时代,但很快,三国时代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终结。然而,西晋表面上实现了大一统,但内部却矛盾丛生,统一光环下的危机一触即发。公元291年,西晋政权的各派势力为了争夺利益爆发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中,积压已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被激发出来,流民入蜀,汉族大举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在中原崛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分崩离析,各民族混战不休,先后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两大对峙时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588年隋朝灭陈,才正式终结。

在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匈奴、鲜卑、羌、氐、羯都建立过自己的王朝,因此号称“五胡”。而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高车则长期被史学家忽视。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活跃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鲜卑族先后有四个分支登上历史舞台,前前后后活跃了数百年。这四支鲜卑分别是段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就其实质而言,这四大支鲜卑其实都是相对松散的部落联盟,内部包括许许多多独立的部落,成员结构相当复杂,姓氏也千差万别。四大氏族只是四大部落联盟的核心而非全部,各部落联盟之间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渗透融合又沿袭继承,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隋末唐初。

鲜卑四大分支中,拓跋鲜卑兴起最晚,却最终得以统一北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高车人结成了军事同盟。这一军事同盟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拓跋鲜卑的生死存亡。对于这一点,拓跋鲜卑的领袖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拓跋鲜卑最早建立的国家叫代,由于得到了生活在山西北部百万高车人的支持,代国盛极一时。然而,到代王拓跋什翼犍时期,代国统治阶层对高车人的压迫逐渐加剧,高压的民族政策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公元376年,生活在今山西同朔地区的高车人集体反叛,投靠了前秦。前秦皇帝苻坚大喜过望,随即发兵三十万,与高车人组成联军,合力攻打代国。代国国土尽丧,宣告灭亡,拓跋什翼犍远徙漠北,在随后的内讧中被杀。

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在历经磨难后逐步认识到高车人对于自己部族的重要性。他趁前秦淝水兵败、君死国灭之机,逐步改善同高车人之间的民族关系,重新与高车人建立起稳固的军事同盟。他利用十年时间复国,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在北魏军队中,高车人和鲜卑人并驾齐驱,在数量上不相上下。这也是北魏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动辄兴兵四五十万的原因。而当时被北魏攻灭的后燕、大夏、后秦、北凉等国,大多仅依靠本民族军事力量。作为人口仅数十万的少数民族,这些国家的军队主力均维持在十万左右,即使其战斗力再强,也无法与北魏的数十万大军相抗衡。

无独有偶,在公元7世纪的中东地区,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随之兴起并四处扩张。当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触角延伸到北非时,遭遇到当地土著的强烈反抗。聪明的阿拉伯人放下了马刀,改用伊斯兰教为武器,设法与北非最大的民族集团——柏柏尔人结成军事同盟,从而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

得益于高车武士集团的支持,北魏帝国异常强盛,北破柔然,南拒刘宋,盛极一时。然而,原本稳固的军事联盟,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而走向瓦解。

公元493年,北魏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轰轰烈烈的孝文帝改革随即拉开了序幕。改革不仅仅是迁都,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促进了自东汉以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几项内容,如禁止使用鲜卑语和鲜卑文字,规定汉字为唯一的官方文字;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人衣冠;禁止使用鲜卑复姓,一律改成汉字单姓;禁止鲜卑人同姓通婚。这些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进入中原腹地的鲜卑人逐渐丧失了崇军尚武的传统,北魏王朝赖以依靠的鲜卑部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解体。

留守祖地的高车武士集团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而日渐失势,大多沦为戍卫边疆的边民,直到三十年后六镇大起义才再度崛起,成为平衡各方势力的关键砝码。

六镇大起义爆发后,松散的拓跋鲜卑人已经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而没有随孝文帝南下的游牧民族(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鲜卑人)由于没有接受改革,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部落体系和尚武的习俗,得以在镇压起义的战争中迅速崛起,尔朱家族、斛律家族、斛斯家族、独孤家族、贺拔家族、宇文家族、侯莫家族、尉迟家族、库狄家族(狄人杰、狄青的先祖)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北魏后期直至隋唐数百年间王朝更替的主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