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源洞摩崖石刻

 苏迷 2016-09-28
桃源洞摩崖石刻

 
联句石刻


 洞名石刻


 法基石刻

  桃源洞,位于昆山马鞍山南麓,原系宋朝郑凖所垒,元朝泰定年间昆山富民陈俊卿重以太湖石相垒。因民间传说此洞石奇诡通灵,遂每每被强壮有力之人抠去使用,洞因不支,颓塌芜废。县人戴珣于明朝正统壬戌年(1442)在洞址建小殿,奉元武神,其子戴经以阴阳训术致仕,遵循家父之命,于弘治年间再修桃源洞。绕洞种桃李,春时花开,纷红缀白,掩隐苍崖翠壁之间。万历年间复有陈允升建昙华亭于其上,乃成一时之胜。当时洞内圆若瓮牖,可以铺席,向南立石如窗棂,又起到了通风采光的效果。洞府纡曲,从洞腹西出,延袤达数十丈。光绪四年(1878)僧人道修自虞山来昆,还曾夜宿于桃源洞。
  笔者到访时,见桃源洞外壁尚存题刻近十处,皆为明清时修募山洞及昙华亭露台法基的捐银题刻,刻字多题于石料中央,后附吉语,较清晰的有康熙丙子(1696)菊月张子蕃的“吉祥如意”、沈奎妻徐氏和张氏的“城隍作证”等。洞口有行书“桃源洞”石刻,系万历癸巳(1593)孟冬二月吉旦沙门□□立。洞内尚存摩崖一方,全文如下:“山路逶迤石洞幽(汪臣),一时冠盖此遨游(杨子器)。翠禽亦解吾侪意(王成宪),啼破孤云未肯休(臣)。己酉夏孟,桃源洞联句。”
  这里的汪臣,生平不详。
  王成宪,明代昆山人,初名廷纲,字成宪,以字行,授驸马府教读,后任象山、秀水二县教谕,与李东阳、王鏊等交善,曾为处士周存德作墓志铭,著有《真愚传家稿》《盍簪留咏》。
  杨子器(?-1513),字名父,号柳塘,浙江慈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九年(1496)任常熟知县,多德政。他兴修水利,构筑堤防;召回流亡在外的人耕作;立“岁征法”,奖励提早纳粮;允许农户将“折粮银”先从事副业,待春来粮贵时交纳;又整顿徭役,按籍定役;讼狱审理及时,动用刑罚惩人而不使人致残。杨子器热衷文物保护,在昆山任知县时,他曾重修卫泾祠。到了常熟任上,他更是乐此不疲。常熟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言子墓都是在其任内重修的,他还与邑人桑瑜等纂修《常熟县志》四卷刊行,此书也是目前常熟最重要的方志之一。后杨子器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对边疆事务多有建白,官至河南左布政。杨子器工于诗文,还是一位难得的制图学家。常熟现存的《天文图碑》就是其主持翻刻苏州府学之《天文图》而成,上有其所撰跋文。而让杨子器名垂青史的,是制作于正德七年至八年(1512-1513)的《舆地图》。图纵164厘米,横180厘米,比例尺约为1:1760000。图中各行政区域依级别高低用方形、圆形、菱形等号表示,名称注于符号中,海岸线已接近今图,河系平面图形,河流流向等与今图大体一致。山脉以写景法表示。长城、庙宇、陵墓、桥梁等名胜古迹绘制醒目,图中以从西南流入星宿海的水道为黄河河源的画法,较明以前的传世地图前进了一大步。全图涉及地图符号20余种,为古代旅游地图的先导,堪与《广舆图》媲美。
  桃源洞联句摩崖刻于弘治二年(1489)。弘治十一年(1498)冬十一月,杨子器故地重游,追忆前事,还特地作了《桃源洞记》一文。马鞍山因山体为昆石,露天的摩崖极易风化,而天然溶洞虽然石料与太湖石接近,但多有含碳酸的流水溶蚀,摩崖的保存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此洞恰恰因为人造之故,加之选用了接近青石的太湖石,避开了破坏摩崖的两大风险,使得虽然距今五百多年,但是题刻字口依然清晰。苏州目前现存千余方旧刻摩崖中,多人联句的摩崖不超过十方,且多已经崩坏不全(如天平山之成瑞、尔桢等人联句摩崖),而此方则保存较好,文学和史料价值并重,诚宜列入文保,留与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