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绣:从“一双绣花鞋”说起

 青木森森 2016-09-28





作者:张宝元

配图:张宝元、雷虎、孟德芝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第9期



所有看过或听说过电视剧《一双绣花鞋》的人,一定都对剧中那双充满惊悚色彩的“紫色绣花鞋”印象十分深刻。而事实上,作为古蜀深闺女子莲步挪移间不经意露出的绣鞋,不仅无关惊悚恐怖,相反,鞋面上那些千娇百媚的图案,却勾连着蜀绣一部浩浩汤汤的美的历史。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与蜀锦曾并称“蜀中之宝”,极为蜀人所珍重。甚至在民间,还一度流行用“锦绣瑰丽”一词,来形容世间最极致的美好……


稗县安靖镇蜀绣艺术馆


蜀绣的发展历程和多种功能角色


蜀绣的历史十分悠久。有种说法是,汉代以前,举国上下的织品里面只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绣,那就是蜀绣。




关于蜀绣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西汉扬雄《蜀都赋》一文中:“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形容成都的织锦绣户多得就像是四野丛生的芒草一样漫无边际!而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逐渐有了雄厚的基础。到西汉末期,以蜀锦、蜀绣为龙角凤冠的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一时蔚为大观。而关于历史上,蜀绣所扮演的功能角色,总结起来:一是三国时,作为馈赠友邦、瓦解敌国和交换北方战马的礼物;一是宋代时,在出入闺楼宫阁之外,还作为军旗出入于雷霆万钧的军队营垒;此外,便是作为明清朝官服上,用于区分等级规制的“补子”图案。


所谓“补子”,是指在一块30~40厘米见方的绸料上,根据官级不同绣上不同的纹样,然后再缝缀到官服上的绣品。文官的“补子”纹样是祥禽,武官则用仁兽,各分九等。具体来说,若是文官一品则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黄鹂,九品为鹌鹑,杂职为练鹊。


与文官相对应,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是: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为绣豹,四品为绣虎,五品为绣熊,六品为绣彪,七品、八品则同为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清代后期,四川的刺绣工艺已自成体系。道光年间,民间刺绣业专门的行业组织“三皇神会”成立,蜀绣已形成规模生产,从业绣工也有千余人。当时的九龙巷和科甲巷是蜀绣生产、销售的集散地,劝工局、绣铺和三皇神会的商铺都集中于此,其中“华兴”、“裕龙”、“德春”三家专业绣坊声名最响。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都成立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钻研刺绣技法,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



“谁家女子巧,要看针线好”


绣,是古代女红技艺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为此,在晚唐五代的词集《花间集》中就多有描绘。如顾曾的“绣鸳鸯帐暖,画孔雀屏欹”,又如梁张率的“顾影自媚,窥影自怜,极车马之光饰,尽衣裳之妊妍……”不知写出了多少深闺女子绣制女红时的动作和神情。如果说最能撩拨人心弦的,在于深闺绣女的美而不自知。那流传至今的小调《绣荷包》中所唱的“为绣荷包儿有人求,……瞒倒爹娘绣得忙”便是自知而不要别人知了。


正如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常常提到的那样,暗生情愫的闺中少女与青年男子之间,往往以荷包作为信物。图案多以鸳鸯或并蒂莲为主,寓意有情人终不分离,针针线线,极尽工巧,最见女子的惠心与深情。


除了体现做绣之人的深情,到了明清时期,女子的女红水平还是夫家择妻的重要衡量标准。并在民间流传着“谁家女子巧,要看针线好”的说法。


素有“蜀绣之乡”美誉的、位于四川郫县东南端的安靖镇也深受此风影响。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安靖镇都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妇女在院落中、林荫下,埋头引线的场景。


追溯安靖镇的蜀绣历史,可以发现,其实早在民国初年,这里就出现了专门从事刺绣的绣户。发展到上世纪20年代,代工的早期形式——“发花摊点”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当时的安靖镇已经形成了一条蜀绣产业链:由店铺将刺绣的花型和丝织材料发放给绣户,绣户绣好后再以质论价,最后才由店铺对外进行出售。


这样一来,渐渐地,安靖镇的妇女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规矩:比如针法技艺,只在自家的母女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相互影响,祖代相承。又比如平民家的女孩子,四五岁就得开始拿针,到了十七八岁就必须开始绣自己出嫁时的成套嫁妆。对此,在川戏戏文中,还有女孩自幼“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四学鞋”的唱词……


当然,发展到今天,作为古时深闺中“小女子柔情”的蜀绣,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均已突破传统,不再局限于表现大熊猫、芙蓉、锦鲤这些传统意象。而是结合油画、仿真画、照片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创新,为蜀绣注入了新的活力。


神奇的“三异绣”和蜀绣困境


发展至今,蜀绣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风格特点。而它多达130多种的针法,也号称是四大名绣中针法数量最多的绣种。


神奇的针法,创造了蜀绣神奇精妙的“异数”—— 双面绣和三异绣。其中,“双面绣” 是指在同一绣制过程中,于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案、轮廓完全一样的绣品。


“三异绣”则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异型异色异针法”的新绣法。这种绣品,正反面都有绣,但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都各不相同。如蜀绣中经典的《九子?熊猫》图,在薄如蝉翼的半透明的绣纱上,正面是围坐在松下的9个童子,背面却是两只熊猫盘坐在树下。


三异绣虽令人惊叹不已,但真正有能力完成此高难度系数的人却寥寥无几。据说,在整个川渝一带,能绣制三异绣的蜀绣大师总共不足十人。


刺绣大师孟德芝的双面绣“荷花猫鱼”

蜀绣传承人杨德全老师便位于此列。据她说,在蜀绣界,一个人若是没有多年的技艺沉淀,是万万不敢尝试三异绣的。采访时,杨老师当场为我们做了示范,她一边运针一边说,“三异绣首先应从最难的一面开绣,绣制第二面时,用行话来说就是‘撇’,为了避免针刺穿上一面的绣片,露出针脚,所以只能斜着入针。”此外,杨老师还告诉我说,蜀绣中还有一个词叫“开相”,简单来说就是在铺好肤色的脸上绣制五官。


而在谈及蜀绣的困境时,杨老师不无遗憾地说道,她一生的梦想就是能经营一座蜀绣博物馆,传承蜀绣文化。但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坐得住”、“静得下心”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她和一些蜀绣艺人虽然有心于此,却奈何曲高和寡,应者寥寥。



就这样,古老而绚烂的蜀绣在几千年的岁月里,见证了蜀国的或动荡或安稳,或萧条或繁华,只留下人们对于祖先们的古典趣味的无尽追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